黄企生 随笔:三秦大地见闻之二十三——触摸文明年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9:08 3

摘要:北接黄土高原,南抵秦巴山脉,东望中原沃野,西通陇蜀险关,既有陕北高原的沟壑纵横,又有关中平原的坦荡如砥,更有陕南秦巴山区的层峦叠嶂——三种地貌在此交汇,恰如三种文明基因的碰撞与融合。

在山河经纬间触摸文明的年轮

——三秦大地见闻之二十三

作者:黄企生

三秦大地,这片被黄河与秦岭镌刻出独特轮廓的土地,横亘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

北接黄土高原,南抵秦巴山脉,东望中原沃野,西通陇蜀险关,既有陕北高原的沟壑纵横,又有关中平原的坦荡如砥,更有陕南秦巴山区的层峦叠嶂——三种地貌在此交汇,恰如三种文明基因的碰撞与融合。

作为黄河流域的核心地带,它自古便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枢纽,这种独特的地理禀赋,注定让它成为中华文明演进的"活态博物馆"。

追溯历史的长河,三秦大地的每一粒黄土都藏着文明的密码。

半坡遗址的陶罐上,六千年前先民绘制的人面鱼纹,仍在诉说母系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

周原甲骨的刻痕里,"中国"二字最早的铭文(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标定了华夏民族对"中央之国"的最初想象。

自西周在此定都镐京始,秦、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相继在此立都,西安(古称长安)因此成为与罗马、开罗并称的世界古都。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军阵沉默矗立,八千陶俑的眉眼间,藏着秦帝国"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密码;

汉长安城的未央宫遗址上,残砖断瓦仍能拼凑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浑气象;

大雁塔的飞檐下,玄奘带回的佛经曾点亮东亚佛教的慧灯;

大明宫的丹陛旁,丝绸之路的驼铃曾串联起长安与君士坦丁堡的繁华。

地理与历史的双重馈赠,孕育出三秦大地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的风土人情。

陕北高原的风,总裹挟着黄土的粗粝与坚韧。

站在安塞的山峁上,看汉子们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随着震耳的鼓点腾跃翻转——安塞腰鼓的磅礴从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黄土高原赋予的生命本能。

鼓点密集时如骤雨敲窗,舒缓时似流水漫滩,舞者的每一次腾挪都带着与沟壑对话的倔强。

山梁上放羊人的信天游突然响起,"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那高亢的曲调冲破云层,把高原上的孤寂与热烈都唱进风里。

窑洞前的碾盘还在转,老妇人坐在土炕边剪纸,剪刀在红纸上游走,转眼就剪出"蛇盘兔"的吉祥纹样,她说这是祖辈传下的手艺,娶媳妇时贴在窗上,日子才能"缠缠绵绵"。

关中平原的厚重,则藏在烟火与文脉的交织里。

西安城墙根下,秦腔自乐班的板胡一拉,老戏迷们就围拢过来。

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老生的唱腔刚起,便带着撕心裂肺的苍劲,那不是唱,是吼,是把八百里秦川的沧桑都揉进了嗓子里。

旁边的茶馆里,老师傅正掰着羊肉泡馍,馍块大小均匀如骰子,他说"泡馍要掰得细,汤才能渗得透",等浇上滚烫的羊肉汤,撒上粉丝、糖蒜,一碗下去,浑身的筋骨都舒展开来。

不远处的碑林博物馆里,《石台孝经》碑前总围着临摹的人,颜真卿的笔力如关中汉子的脊梁,浑厚有力。

而到了正月十五,社火队伍从街巷里涌出来,踩高跷的艺人足踏三尺木杆,却能如履平地;

芯子上的孩童扮成穆桂英,站在细铁枝上纹丝不动,底下的看客仰头喝彩,声浪能掀翻半边天——这热闹里,藏着周秦汉唐延续至今的市井活力。

陕南的灵秀,则淌在秦巴山水的氤氲里。

后柳水乡的晨雾还没散,白墙黑瓦的屋舍就浸在汉江水的倒影里。

老船工撑着木桨划过,船尾搅起的涟漪里,能看见屋包树的奇景——百年老树从屋顶穿枝而出,树冠如伞,把阴凉洒给屋下纳凉的人。

街边的吊脚楼里,妇人正用木甑蒸米糕,蒸汽裹挟着甜香漫出来,她说这米是汉江岸边种的,自带三分甜。

山民背着竹篓从石阶上走过,篓里装着刚采的茶芽,"清明前的茶,一叶能泡出三春水"。

傍晚的紫阳古镇,有人在江边唱山歌,"汉江流水弯又弯,对面妹子穿蓝衫",曲调婉转如流水,和陕北的信天游比,少了些刚烈,多了些缠绵——这是秦巴山脉与长江支流共同孕育的温婉,让三秦大地在雄浑之外,多了层江南般的柔情。

这片土地的神奇,在于它能把极致的反差揉成和谐。

你看那壶口瀑布,黄河水在这里收束如壶,浊浪滔天,吼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气魄;

而几步之外的孟门山,却有渔翁驾着小船,在惊涛旁垂钓,水波里映着他淡定的身影。

你听那秦腔的嘶吼与陕南山歌的柔婉,看似对立,却都是对生活最本真的抒发。

就连食物也透着这种融合:

关中的锅盔大如锅盖,硬得能硌出牙,却要配着软滑的凉皮吃;

陕北的糜子面窝窝带着粗粝感,就着油泼辣子,竟生出别样的香甜。

如今的三秦大地,仍在续写着文明的新篇。

西安高新区的芯片实验室里,科研人员的代码与兵马俑的铠甲纹路隔空对话;

陕北的窑洞民宿里,炕桌上的微信收款码与墙上的剪纸相映成趣;

陕南的茶园里,直播镜头前的茶农,正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向世界讲述汉江的故事。

地理的枢纽地位从未改变,只是驼铃换成了中欧班列的汽笛;

历史的厚重从未褪色,只是博物馆的展柜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离开时,我站在西安明城墙上眺望。

夕阳为箭楼镀上金边,远处的秦岭如黛,近处的护城河波光粼粼。

忽然懂得,三秦大地的魅力,从不是单一的地理符号或历史标签,而是地理塑造的风骨、历史沉淀的底蕴、人情滋养的温度,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

它像一本摊开的大书,地理是它的纸页,历史是它的墨痕,而那些鲜活的风土人情,则是不断续写的注脚——在黄河与秦岭的环抱中,永远诉说着中华文明最动人的篇章。

来源:环球经典原创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