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景福与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08:52 1

摘要: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号睫闇,安徽霍邱县新店人。同治十二年(1873),二十岁就膺拔萃科廷试高等,开始任刑部小官,故有一印曰:“弱冠登朝”。

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号睫闇,安徽霍邱县新店人。同治十二年(1873),二十岁就膺拔萃科廷试高等,开始任刑部小官,故有一印曰:“弱冠登朝”。

光绪五年(1879)举江南乡试经魁。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三甲四名进士。历任广东陆丰、番禺、潮阳、南海县令,因与两广总督岑春煊有旧隙,遂以“贪污”之名治罪,远戍新疆。

裴景福先生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下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得同乡给事中李灼华(字肖峰,霍邱城关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二甲二十八名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光绪二十四年会试同考等官,二十五年起,历任山东、福建、两广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户部侍郎)疏讼赦归。

民国三年(1914)任安徽省公署秘书长、政务厅长。民国六年(1917)64岁的裴景福辞职回到霍邱新店安居,室曰:“耕善庄”(现新店镇镇府)。民国十五年(1926)73岁,五月病逝,葬于新店茅桥。

裴景福收藏丰富,精于鉴赏,凡加印“伯谦经眼”图章者为一般作品,“裴氏珍藏”者为珍品(中品),“伯谦宝此过于明珠骏马”者为神品(上品)。自称“裴氏四宝”者有王石谷《黄河流域图》和《运河图》,钟太傅《荐季直表》墨迹,王羲之《落水兰亭序》。为我国近代文物收藏大家。

其著作有《壮陶阁书画录》二十二卷、《河海昆仑录》六卷、《睫闇诗鈔》十卷,《睫闇诗钞续集》七卷。所刻《壮陶阁帖》为近代汇刻丛帖,裴景福选帖,张松亭、陶听泉以西洋摄影法摹勒。

除自家所藏法书外并借摹他家名迹,以元亨利贞分集,共三十六册,又续刻十二册,计四十八册。集四十年心力,耗金钱十余万。故历代法书,咸杂其中,可谓煌煌巨制。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卷》也摹刻于亨集第二册。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壮陶阁帖》是我国刻帖史上最后的巨帙法帖,可以说中国刻帖始于《淳化阁》,终于《壮陶阁帖》。更为可贵的是裴景福是一位学兼中西、思想开明的学者,他对西洋自然科学始终坚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利用西洋摄影、影印法传播中国书画艺术。

裴景福的父亲裴大中做过无锡知县,所以裴氏常年居住无锡,而当地的无锡理工制版所是国内珂罗版印刷最好的地方,文明书局的经理俞复也是无锡人,又是裴景福的好友,所以裴氏在晚清民国时以珂罗版的形式出版了大量的书画收藏,为传统书画的普及和传承做出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他还改革千年的刻帖方法,“以西法影片糊板(枣、梨木板)上,与镌墨迹无异。”他的这种刻帖方法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原帖的面貌,是以前历代刻帖所无法比拟的。

《壮陶阁帖》

《壮陶阁书画录》卷三载:《黄州寒食诗卷》共十七行,澄心堂纸,高尺许,滑泽厚腻……并且详细记载了此卷的形制、题跋、印鉴等信息。

《黄州寒食诗卷》又名《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199.5厘米,纵34.2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政治斗争,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两首五言诗。

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据裴景福考证,“此卷坡诗后书‘右黄州寒食二首’七字,余疑作追忆语,必非黄州时书!”可能是苏轼离开黄州的第二年所书。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两首遣兴的诗稿,是苏轼被贬失意时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其书写方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寒食帖》正文

裴景福是一直有着东坡情结的,他们都是弱冠登朝而名满天下,又一样被流放贬谪,又一样的雅好文艺诗画、一样的人生态度,可以说裴景福的一生都是在有意识地向苏东坡看齐,不仅学习苏轼的诗风、收集东坡的片纸点墨,还有意识的把自己和东坡对照。

他在《睫闇诗钞》卷九《题秦岐丞家传西湖苏公祠图卷》中多处找寻他与东坡的交集,他在“甲辰甲戌巧相厄,七年同受命宫磨”句后的注解中说:公(苏东坡)于绍圣甲戌南迁惠州,庚辰还常州。余甲辰由南海谪戍西域,庚戌二月归无锡,先后七年,天干均与公同。绍圣甲戌闰四月,余丙午抵迪化亦闰四月,可谓巧唉!他又在自注中写到:

余此作结构,意在师法坡公。以离为合,全从四面诠题……由此可以看出他是自比东坡的。这点他的朋友们也是认同的,姚永概(字叔节,安徽桐城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解元,北大文科学长)在《睫闇诗钞》序中说:“伯谦于古大家诗无所不学,至其得力于杜、苏为多”。又在给《睫闇诗钞》题词中写道:“万里黄河写入坏,如君踪迹颇奇恢。世传南海多神怪,人羡东坡有吏才。”

陈淡然 (字剑潭,安庆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恩科举人)也在《睫闇诗钞》序中说到:

其诗大抵由坡入杜,韵藻天然,浩乎天际真人之态……吾尝忾先生早岁巍科,治绩名天下,中更险难,放逐西戍,皆与坡公等。坡公《志林》成于海外,论者叹特开是境以闢坡公未有之奇!先生《河海昆仑录》诸作成于西疆,直于《志林》对垒。而其诗之盛尤复类之,意者天殆以坡待君耶?!

正是这样的东坡情结使裴景福自认是东坡身后,所以他不遗余力的收集所有关于东坡的遗留信息,作为一个诗人和书画收藏家,他从作诗到收藏都对东坡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从他的收藏巨著《壮陶阁书画录》可以看到裴景福收藏、鉴定过苏东坡以下作品:

《苏东坡定惠院月夜偶出二诗草稿卷》《苏东坡楷书归去来兮辞集字诗词、赤壁二赋卷》《苏东坡墨竹卷》《苏东坡自书和吟雪七古卷》《苏东坡大楷眉山远景楼记卷》《苏东坡手书西湖诗册》《苏东坡大草千文卷》《苏东坡书题烟江叠嶂图歌卷》《苏东坡小楷怀素自叙释文册》《苏东坡兴龙节侍□前一日清虚堂吟雪诗卷》《苏东坡大楷飞龙篇卷》《苏东坡书营籍周韶落籍诗轴》《苏东坡书阿房宫赋》《苏东坡枯木竹石图立轴》《文与可苏东坡墨竹合卷》《苏东坡题文与可槎竹图八大帧》以及《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卷》。

《黄州寒食诗卷》是苏东坡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作为“坡粉”的裴景福当然不会放过。

《寒食帖》最迟于乾隆时期就收藏于清内府,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卷流出内府。同治年间为广东冯展云 (字仲良,名誉骥,广东高要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陕西巡抚,嗜书画。岭南人士皆以他为宗师)所得。

裴景福对冯氏执弟子礼。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冯展云到陕西任巡抚时将此卷存于京师质库中,因火灾其他书画多付之一炬,而此卷如有神佑,只在下角纸边微有灼损

《寒食帖》下方的灼痕

光绪九年(1883年)冯氏去世,其长子冯香蔬将《寒食帖》以五百金质押于裴景福处,两年后赎回。这是裴景福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此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光绪十三年秋(1887年),裴景福于无锡丁母忧,适时得到消息,《寒食帖》已经从冯氏后人手中散出,流落到广州。于是就委托琉璃厂论古斋一位姓萧的书画商到广州探访此帖。让裴景福没有想到的是,同是“苏粉”的爱新觉罗·盛昱(字伯熙,隶满洲镶白旗,光绪三年(1877)进士,授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祭酒)也委托那位姓萧的画商收购此帖。

盛氏是皇亲国戚,画商当然不敢得罪。想把以五百两黄金收到的《寒食帖》带到北京交给盛昱,但是裴景福在广东的朋友已经写信将此事告诉了他,铁杆“苏粉”的裴景福怎么能放过这样的绝佳机会!

他于上海将姓萧的画商堵在寓所,但画商坚称没有见到《寒食帖》,裴景福带着家人把其住处搜了个遍,终于找到此帖,并以六百金将《寒食帖》收入囊中。得到这件天下第三行书后,裴景福立刻命良工巧匠以西洋摄影法将其正文、黄庭坚跋、张縯跋、董其昌跋、乾隆跋,一并摹入《壮陶阁帖》亨集第二册

但是,另一个“苏粉”盛昱并没有放弃对《寒食帖》的追讨,光绪十四年(1888年)裴景福入京,盛昱嘱张仁黼(字劭予,河南固始人,光绪二年二甲二十六名进士) 劝裴氏出让《寒食帖》。

《壮陶阁书画录》书影

裴景福的幼年是在固始、商城一带度过的,古时霍邱与固始又同为蓼国,所以张仁黼算是裴氏的同乡。碍于盛昱的权势和张仁黼的同乡情面,裴景福在一万个不情愿中忍痛割爱,以六百金原价将《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卷》出让给了盛昱。对于一个刚刚开始自己政治生涯的封建官吏,裴景福有太多的无奈!

民国四年(1915年)经历过弱冠登朝、数宰大邑、谪戍新疆、得赦东归、家国变故的裴景福已经六十二岁,这一年他又一次北上进京,一路上见了很多老友,推杯接盏之际不胜唏嘘,聊起往事如梦幻泡影。

到北平后又见到一些收藏界的老朋友,这时盛昱已经去世,《寒食帖》已经辗转到了完颜景贤(藏书家、书画鉴赏家。字亨父,号朴孙,满洲镶黄旗人。户部员外郎华毓子)的手里。按照满族人的习惯,裴景福称完颜景贤为景朴孙,他们是老相识了,在他的府邸裴景福又一次见到了魂牵梦绕的《寒食帖》,这次距离他上一次见到已经二十七年,离他第一次见到将近三十年了,不免又多一番物是人非的感叹。

离开北平后的裴景福辞官回到家乡霍邱新店,过起了悠游的隐居生活。在他的“壮陶阁”门前有一幅对联:

宦辙所经,戎马关山塞北。

家乡何处,杏花春雨淮南。

而《黄州寒食诗卷》又继续着它颠沛流离的旅途,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被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算是有了个安身之所。

参考文献:

1.《壮陶阁书画录》,民国二十六年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

2.《壮陶阁帖目》,民国二十六年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

3.《睫闇诗钞》,《蓼城古今》据民国七年商务印书馆印本影印本。

4.《睫闇诗钞》,黄山书社2009年11月第一版,汪茂荣点校。

5.《河海昆仑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来源:霍邱手机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