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金公司不能唯AUM论了,要考虑基民赚钱的利润率,要考虑长期胜率和自购行为,更要考虑相对业绩基准的超额等等。
上周公募基金改革初稿在网上流传,有鼻子有眼,大概率是真的。
核心就是未来大宽基的费率还要降,销售机构也得出钱。
基金公司不能唯AUM论了,要考虑基民赚钱的利润率,要考虑长期胜率和自购行为,更要考虑相对业绩基准的超额等等。
如果战胜了基准,适当抬费率也是合理的,跑输了还得降管理费!
因为可说的点很多,总览性的观点上周末也都看了,后面我可能会拿很多小点单独拎出来聊一聊。
今天想先聊一聊的是业绩基准和超额这个问题。
选个好的业绩基准太重要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公募的很多主观基金会越来越往类指数的方向来运作,机构的金融工程会算一个在牛市-熊市里都中不溜、相对好战胜的业绩基准,然后产品端去做增强。
现在主动权益方面,很多机构做了类似“智选主题”的尝试,其实这就是通过赛道化、主题化甚至量化的方式,去锚定某类指数做增厚,这个话题后面也会单独写文章聊到。
事实上,如果统计Wind增强类指数基金下,有三年往上业绩的基金153只,统计2021/12/31-2024/12/31这个区间,相较业绩基准年化超额为正的产品有117只,比例在76%。
业绩头部的是这几个。
作为对比,同区间偏股混+普通股票型,2088只样本中,相对基准年化超额为正的数量是353只,比例是17%。
差距,非常的明显。
因为很多基金的业绩基准有10%-40%不等的固收比例,而基金实际运行起来往往都是8-9成仓,所以这几年跑不赢业绩基准的一抓一大把。
我们看年化超额排在前列的这几个——
有的基金没赚钱,但业绩基准是新能源、医药,所以相对业绩基准的超额反而不错。
而关于业绩持续超基准之后可能的提费操作,也没那么容易。
先不说涨完费、风格过去了的“还债”问题(比如最近的煤炭基金),也不说私募被诟病的行情好时提业绩carry的问题,就说更普适的商业常识——
自古以来就是降费容易上调难,和涨价的道理一毛一样。
除非你有不可或缺的稀缺性,除非监管对费率上调或下降的具体规则做出了足够细致的约定,否则同行不提管理费的情况下,谁敢主动提?
当前公募行业的核心痛点是“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赚钱基民不赚钱”,相比于C端的散户兜里这点存款以及工作状态,机构显然是更有肉的一方,所以改革围绕这块蛋糕入手也是情理之中。
再苦一苦机构吧。
公募和A股,鸡生蛋、蛋生鸡
全市场选股(宽基)的基金,其实很难管。
首先需要对能力圈范围内的几个行业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对自己不懂的事物需要有好奇心和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对自己没买的行业,也要有一定商业常识上的判断。
而这些,来自于自己踩过的坑、亏过的钱,以及更重要的时间。
国外很多old money在关键阶段能有超越市场的判断,很重要一点在于他们都百十岁了,看过潮起潮落的人才有“资格”说这次“没什么不一样”。
而国内的公募基金,相反。
第一,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公募基金存在的时间也就几十年,上上下下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本身就没有多少人,有太多“深刻”的观点。
第二,过去的10年是公募和金融行业发展很快的10年,而光这10年就有三波产业趋势,所以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投资经理天然喜欢找景气度。
对于股东回报、资产配置的理解大家刚刚处于学习阶段,对于没有景气度时该怎么投,很多人没概念,所以2022-2024这三年的公募会这么被动。
第三,基金经理是一个比年轻、拼体力的职业。
很多新生态-中生代的投资经理,处于30-40岁之间,年轻有拼劲、也能卷,超额就是前几年拼出来的。
但这种超额很多不是建立在“对行业的超额理解”上,所以就很累,也比较吃研究员配置。
从上学毕业之后接受的就是机构科班式的教育,入职机构分工又比较明确,现在的研究员也精细化了,不像之前那样一个人看好几个行业。
因此对于全市场行业的理解还没建立起来,很多是由于自己擅长的行业看得准、推得票业绩好,先被提拔成了窄基的基金经理,后面的成长还需要时间。
第四,公募基金经理也是打工的,到岁数了就得退休,比如这几年业绩比较好的王晓苓、曹名长。
按照60-65的年龄区间退休看,巴菲特如果在公募,在1990年代就差不多该退了,那苹果、比亚迪这些载入历史的成功投资,都不会记录在老巴公募“业绩曲线”上。
我们明知投资在概率上看,是一个越老越能够发挥优势的行业。
但种种设计,让这种优势无处发挥,美国共同基金多少也是这样。
很多人觉得公募基金经理到一定资历就躺平了,业绩没有新生代有冲劲,其实这也是和激励制度有关的,毕竟自己当老板和给别人打工,状态一点也不一样。
第五,大家都是环境的产物,反过来也影响了环境。
A股牛短熊长的原因有很多,直接的一点公司盈利能力、市场机构占比还不够多等等。
所以一波牛市开始之后大家必然面临两个选择——
第一,保持冷静、克制,不追;第二,每次都像做最后一波一样捞钱,别管以后怎么着。
你怎么选?
别问,大家会首选第二种,因为做对一波就自由了。
你不追,别人追,别人有规模、有奖金、中收嘎嘎赚,你就看着,但行情结束都一地鸡毛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因为自己的“洁身自好”而获得好评和规模。
2020年这一波主动基金的口碑坏了,导致一些深度价值的基金经理就算做的挺好,也还是没规模。
所以,克制又换来了什么呢?
公募基金以前赚的就是AUM的钱,所以天然有做大规模的冲动,而牛市天然容易上规模,人就是愿意买。
这不是谁的问题,这是人性。
在我们这个市场,我买股票当然希望长期持有,但我更想有朝一日把股票卖给你,我的朋友。
所以公募能不能做大做好,还是在于市场能不能慢牛。
如果A股有朝一日长牛慢牛了,退休金可以大胆买入股票了,那公募持续性规模增长的逻辑就打通了,生意就真正细水长流了,但A股长牛慢牛,某种程度上离不开公募这种绝对收益、业绩导向的改革上。
这感觉,和鸡生蛋、蛋生鸡一样。
你们说,是先有长牛后有公募的种种改革、还是先有公募的改革后有了长牛?
我不知道,改革往往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是得边走边看。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
来源:韭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