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在河边,我目睹了一位大哥的 “迷惑操作”。他手持 7 米长竿,身姿笔挺,宛如一位坚守阵地的卫士,对着深水区念念有词,仿佛在向水底的鱼儿传递神秘指令。然而,时光匆匆流逝,一上午转瞬即逝,他的鱼护里却仅躺着三条瘦小的麦穗鱼,实在有些寒碜。今天,我就毫无保留地给
昨天在河边,我目睹了一位大哥的 “迷惑操作”。他手持 7 米长竿,身姿笔挺,宛如一位坚守阵地的卫士,对着深水区念念有词,仿佛在向水底的鱼儿传递神秘指令。然而,时光匆匆流逝,一上午转瞬即逝,他的鱼护里却仅躺着三条瘦小的麦穗鱼,实在有些寒碜。今天,我就毫无保留地给大伙揭开 “钓边” 的神秘面纱,详细讲讲何时该钓边,以及具体怎么钓。只要吃透这篇内容,下次出钓,你必定收获满满,到时候,说不定连塘主都会满心疑惑,怀疑你是不是偷偷给鱼装上了 GPS,怎么就能如此精准地找到鱼群呢!
秋天一到,整个水域就如同被按下了 “疯狂进食” 的按钮。鲫鱼、鲤鱼、鳊鱼、青鱼等各类鱼儿,纷纷摇身一变,成为 “干饭狂魔”。这是为何呢?原来,它们得抓紧时间疯狂贴膘,为即将来临的寒冬储备充足能量,好顺利熬过那段食物匮乏的艰难时光。尤其是进入晚秋,大致在 10 月底至 11 月期间,气温骤降,凉意袭人,深水区的水温也随之急剧降低,变得冰冷刺骨。对于鱼儿们来说,这样的低温环境实在难以忍受,于是,它们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从深水区迁移至浅滩,开启一场规模浩大的疯狂觅食行动。
此时,钓边相较于钓深水区,效率提升极为显著,足足高出 3 倍之多!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口诀:“寒露到立冬,钓边不落空”。只要遵循这个时节规律,在合适的时间钓边,渔获大概率不会差。就拿上周来说,钓友老张异常执着,不顾时节变化,偏要坚持在 3 米深的水区作钓。结果,他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仅收获两条指甲盖大小的鲫鱼。这惨淡的渔获让老张气愤不已,一怒之下,直接将鱼竿狠狠插入水中,那架势仿佛要把鱼竿变成定海神针,以此宣泄心中的不满。
早春,也就是 2 至 3 月这段时间,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天气逐渐回暖,水温也随之缓缓上升。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鱼群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特殊的活力,如同一群急切渴望爱情的年轻人,纷纷奔赴浅滩。它们来到这里,一方面是为了完成繁衍后代的重要使命 —— 产卵;另一方面,浅滩区域得天独厚,水草繁茂,浮游生物众多,各种食物资源丰富,简直就像为鱼儿们精心打造的 “五星级自助餐厅”。在这个时候钓边,可是有不少讲究的。最佳选择是使用长竿短线,这种搭配能够让你悄无声息、精准地将饵料递送到鱼嘴边。操作时一定要格外小心谨慎,千万不能惊扰到正在 “约会” 的鱼情侣们。一旦它们受到惊吓,瞬间就会变得警惕起来,对你递过去的饵料视而不见,任你如何诱惑,都坚决不咬钩。
这里还有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听闻有些钓友在作钓时,会对着浅滩大声呼喊 “开饭啦”,还信誓旦旦地说这样做能使中鱼率提高 1%。至于这到底是心理作用,还是真有那么一丝微妙效果,咱也无从考证。不过,在钓鱼过程中喊上这么一嗓子,确实能增添不少乐趣,让人感觉兴致勃勃,充满期待。
当阴天、雾天或者毛毛雨天气降临,对于广大钓友而言,这无疑是天赐的绝佳钓鱼时机。其中缘由,主要在于光线的变化。光线一暗,平日里生性胆小的鱼儿们仿佛被注入了一剂 “大胆药水”,胆子瞬间变大。而且,此时浅水区的溶氧含量大幅提高,水流带来的各种食物也更加丰富。如此优越的条件,让鲫鱼和鲤鱼们如同收到了狂欢派对的邀请函,纷纷组团来到浅水区,开启一场热闹非凡的 “吃播” 盛宴。大家务必记住这句话:“光线一暗,鱼就犯懒;阴雨绵绵,爆护连连”。在这种天气状况下选择钓边,只要方法得当,渔获往往相当可观,极有可能让你体验到爆护的喜悦。
枯萎的水草区,对于鲫鱼来说,那可是如获至宝的 “保暖房”。在挑选草洞作为钓点时,直径 30cm 左右的草洞堪称最佳选择。倘若在作钓区域没有发现合适的草洞,别着急,咱们可以随身携带一把镰刀,现场动手割草洞。一般来说,熟练的钓友大概半小时就能割出三个优质草洞。割好草洞后,只需静静地守在一旁,就可以专门等待那些藏在里面的大板鲫上钩啦。我跟你们讲,上周我凭借这一招,在短短半小时内,就连续钓上了 8 条肥美的大板鲫。当时,对面的大爷眼睁睁地看着我频繁上鱼,自己那边却毫无动静,气得吹胡子瞪眼,嘴里还直嚷嚷着要报警,那模样既好笑又无奈。
咱们在寻找钓位时,要善于发现那种浅滩与深水相连的坡地。这种特殊地形,水深保持在 1.5 至 2 米左右时,是最适宜鱼儿栖息和觅食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于鱼群而言,这样的地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们在浅滩吃饱喝足后,只需一个转身,便能迅速躲回深水区,安全感瞬间拉满。在这种进可觅食、退可藏身的绝佳位置下钩,钓到鱼的概率自然会大幅提高。所以,大家下次出钓时,一定要多留意这样的深浅交界地带。
在下风口、河湾等位置,由于水流的冲刷和汇聚作用,水质通常比较浑浊。而对于鱼儿来说,浑浊的水域就如同给它们披上了一件神奇的 “隐身斗篷”。在这种环境下,它们感觉自己的行踪不易被发现,心里踏实了许多,因此敢大胆地靠近岸边活动。这里有一个关键的窍门要牢记:“水浑钓浅,水清钓远”。意思是当水质浑浊时,我们应选择在浅水区作钓;而当水质清澈时,则要前往远一些的深水区寻找鱼群。此外,在浑水区钓鱼,饵料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最好使用腥味浓重的饵料,因为浓郁的腥味在浑水中能够迅速传播,更容易吸引鱼群的注意;而在清水区,就适宜使用香味饵料,利用香味在清澈水体中的良好扩散性来诱惑鱼儿咬钩。
桥墩的缝隙,宛如一个个神秘的小仓库,常常藏着许多小鱼小虾。对于其他鱼类而言,这些桥墩缝隙就如同设立了一个便捷的 “外卖窗口”,里面丰富的食物资源极具吸引力。鱼群仿佛得到了消息,纷纷排着队在桥墩附近等待 “送餐”。咱们在抛竿时,一定要注意技巧,要贴着桥墩根部,小心翼翼、轻轻地将饵料放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精准地钓到那些在边上溜边摸鱼、经验丰富的 “老司机” 鱼。记住这个小技巧,下次在桥墩附近作钓,说不定就能收获满满哦。
制作时,先将红薯蒸熟,然后用勺子压成细腻的泥状;蚕蛹粉如果能买到新鲜的蚕蛹,自己研磨成粉效果更佳,实在不行再选择购买成品。按照大约 2:1 的比例将红薯泥和蚕蛹粉混合均匀,一款诱鱼效果极佳的饵料就制作完成了。
春钓滩:采用红虫蘸丁香油的搭配,绝对能让鲫鱼欲罢不能。红虫本就是鲫鱼极为喜爱的食物,其富含的蛋白质和鲜美的味道对鲫鱼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丁香油具有独特且浓郁的香味,这种香味在水中能够迅速扩散,刺激鲫鱼的嗅觉神经。当红虫蘸上丁香油后,二者的优势相互结合,鲫鱼吸食起来,就像在享受一杯美味的珍珠奶茶,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来。使用时,将红虫挂钩后,在丁香油中轻轻蘸一下即可,注意不要蘸得过多,以免味道过于浓烈,引起鲫鱼的警觉。
阴雨天:利用南极虾砖打窝,能让浑水区瞬间变成 “海底捞”。南极虾砖富含虾类的天然腥味,这种腥味在浑水中能够迅速传播,吸引大量鱼群前来觅食。在阴雨天,鱼群本身就较为活跃,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大,南极虾砖的腥味能够精准地抓住鱼群的 “味蕾”。打窝时,将南极虾砖敲碎成小块,均匀地抛撒在钓点周围。需要注意的是,南极虾砖味道浓郁,打窝量不宜过多,以免鱼群吃饱后不再咬钩。一般来说,每次打窝使用拳头大小的一块南极虾砖,分成 3 至 4 小块抛撒即可。不过,在这里要郑重提醒大家,可千万别学新手,一股脑地往饵料里怼半瓶小药。小药的味道过于浓烈且复杂,一旦使用过量,不仅不能吸引鱼,反而会让鱼感到厌恶,远远逃离,甚至鱼群闻到那刺鼻的味道,估计都得拨打 “110 报警” 了,夸张点说,那味道简直就是水下的 “化学武器”。
这种钓法能够有效过滤杂鱼的干扰,让你专心对付底层的巨物。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铅坠的太空豆打开,使其间距略大于铅坠的长度,然后调整铅坠的重量,使其略大于浮漂的浮力。在抛竿时,确保铅坠能够顺利到底,并且主线在铅坠中能够自由活动。
逗钓大法:每隔 30 秒,轻轻地将竿尖往上提 20cm,然后缓慢放下,如此反复操作,让饵料在水中如同跳起了优美的 “水上芭蕾”。这种动态的饵料状态,能够极大地引起鱼的注意,激发它们的捕食欲望。鱼在水中看到这样鲜活、灵动的 “食物”,很难抑制内心的冲动,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咬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提竿的速度和力度,提竿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饵料脱离鱼钩;力度也不能过大,要保持轻柔,模拟出饵料自然摆动的状态。同时,要密切关注浮漂的动作,一旦发现浮漂有明显的下顿或上顶,立即提竿,中鱼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长竿短线:长竿短线钓法在钓边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适用于钓草洞或者一些狭窄、复杂的钓点。它能够让你悄无声息地将饵料精准递送到鱼嘴边,深藏功与名。在使用长竿短线时,首先要选择一根长度合适的鱼竿,一般来说,4.5 米至 6.3 米的鱼竿较为常用,具体长度可根据钓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然后搭配一条较短的鱼线,鱼线长度通常比鱼竿短 0.5 米至 1 米左右。这样的搭配,使得鱼竿在操作时更加灵活,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复杂的水域环境。在抛竿时,要将鱼竿轻轻扬起,利用鱼竿的弹性将饵料准确地抛入钓点,尽量避免饵料落水时产生较大的声响,惊扰到鱼群。我曾经就因为在钓草洞时使用台钓方法,竿影在水面上晃动,导致三波鱼群受到惊吓,纷纷逃离,最终直接空军。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记,在钓边时,要根据不同的钓点和鱼情,选择合适的钓法。
太粗的线组会让鱼产生警觉,一旦发现异样,它们就会迅速逃离,不再咬钩。同时,在选择线组时,要注意线的质量,尽量选择那些拉力强、切水性好、柔软度高的鱼线,这样能够提高线组的整体性能,增加中鱼的概率。
浮漂:吃铅 1.2g 的细尾漂,堪称钓边的绝佳选择。其灵敏度极高,堪比心电图,能够精准捕捉鱼咬钩时产生的细微动作。在钓边时,鱼咬钩的动作通常较为轻微,尤其是在水温较低或者鱼群活性不高的情况下。而细尾漂的设计,能够将这些微小的信号清晰地反映在浮漂上,让你能够及时察觉鱼的咬钩情况,从而迅速提竿中鱼。在调整浮漂时,要根据水深和水流情况进行合理设置。一般来说,先将浮漂调整到离鱼钩约 50cm 至 100cm 的位置,然后通过修剪铅皮,使浮漂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数,通常为 2 至 4 目。在实际作钓过程中,如果发现浮漂信号不明显,可以适当调整铅皮的重量,或者改变浮漂与鱼钩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钓鱼效果。
衣服:在作钓时,穿着也有讲究。最好选择迷彩服或者深色外套,坚决避免穿大红大紫等过于鲜艳的衣服。这是因为鲜艳的颜色在水边非常显眼,容易引起鱼的警觉。想象一下,如果你穿着鲜艳的衣服站在岸边,鱼在水中远远就能看到,它们还不得被吓得赶紧逃跑。而迷彩服或深色外套能够让你更好地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降低鱼的警惕性。此外,在选择衣服时,还要考虑衣服的透气性和舒适性,毕竟钓鱼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坐着或站立的活动,穿着舒适的衣服能够让你更加专注于钓鱼,提高作钓体验。
大中午时分,太阳高悬,阳光炽热,此时还执着地死磕浅滩,绝对是个不明智的选择。烈日当空,浅水区的水温在阳光的直射下迅速升高,变得酷热难耐。对于鱼儿们来说,这样的高温环境就如同置身于蒸笼之中,它们自然不会愿意待在这样的地方。于是,纷纷逃离浅滩,躲到深水区这个相对凉爽的 “空调房” 里避暑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口诀:“春钓滩,午钓潭”。中午时段,咱们就别在浅滩浪费时间和精力了,不如赶紧收竿,去美餐一顿盒饭,好好休息一下,为下午合适的作钓时间养精蓄锐。等气温稍微降低一些,鱼儿们重新活跃起来,再前往合适的钓点,这样才能提高渔获的可能性。
疯狂打窝当喂猪有些钓友在打窝时,往往过于 “豪爽”,一盆窝料毫不犹豫地全部砸入水中。他们以为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鱼,却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反而适得其反。这哪里是打窝啊,简直就是在喂猪。大量的窝料入水后,鱼群在短时间内就会吃饱喝足,然后拍拍肚皮,悠闲地游走了,根本不会再咬钩。正确的打窝方法应该是 “少量多次”。每次打窝的量不宜过多,大概乒乓球大小即可。每隔半小时左右,再进行一次补窝,保持窝点始终有足够的食物吸引鱼群。这样既能持续吸引鱼,又不会让鱼因为吃得太撑而离开窝点。同时,在选择窝料时,也要根据不同的鱼种和季节进行合理搭配,提高窝料的诱鱼效果。
在高压线下甩竿,这无疑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堪称钓鱼界的 “禁区”。大家都知道,鱼竿通常是由碳纤维等导电材料制成的,如果在甩竿过程中不小心碰到高压线,强大的电流会瞬间通过鱼竿传导到人体,后果不堪设想。轻则导致鱼竿瞬间被烧成焦炭,你的心爱的钓具毁于一旦;重则危及生命安全,甚至可能引发全村开席的悲剧。所以,大家在外出钓鱼时,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抬头看天 50 米”,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一旦发现有高压线,务必离得远远的,绝对不要心存侥幸,在高压线下 “装 X”。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确保自身安全,我们才能尽情享受钓鱼带来的乐趣。
初春时节,气温逐渐回升,冰面看似依然坚固,实则暗藏危机。此时的冰面就如同薯片一般,看似完整,实则脆弱不堪,一踩就碎。上周,老李就因为在冰融期贸然踩上冰面作钓,结果冰面突然破裂,他瞬间掉进冰窟窿
来源:年轻的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