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剩饭加热卖,黄焖鸡是冰山一角,背刺消费者良心背后的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0 14:13 2

摘要:你现在正等着自己的外卖送达,手机那头脏乱的后厨里一块肉掉在地上,你是希望厨师迅速捡起回锅再用,还是果断舍弃?预制菜的料理包已经过期三天了,你是希望厨师心存侥幸继续使用,还是直接丢掉?正好还有一些昨天的剩菜,厨师准备加点新菜一起翻炒,知道真相的你会怎么做呢?

你现在正等着自己的外卖送达,手机那头脏乱的后厨里一块肉掉在地上,你是希望厨师迅速捡起回锅再用,还是果断舍弃?预制菜的料理包已经过期三天了,你是希望厨师心存侥幸继续使用,还是直接丢掉?正好还有一些昨天的剩菜,厨师准备加点新菜一起翻炒,知道真相的你会怎么做呢?

黄焖鸡被外卖员列为十大不能点的餐品之一,其他的如烧烤、炸鸡、麻辣烫、烤肉拌饭等等也各有科技狠活,黄焖鸡塌房只是冰山一角,背后的行业真相更令人震惊。

当下餐饮市场可以说 “效率就是一切”。标准化是餐饮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品标准化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传统餐馆高度依赖厨师,菜品数量受限于厨师的厨艺,食材多样性。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菜品越多自然越有吸引力,为招揽更多顾客,就要不断扩充菜单。

从餐馆老板的视角审视,餐馆发展过度受制于厨师可不是好事。顾客是冲着厨师手艺而来,若厨师提出加薪要求或离职,经营可能陷入困境。老板下厨开分店就困难重重,因为培养徒弟需要时间和精力,其次老板也无暇顾及餐厅的经营管理、客户拓展与营销等重要事务。

食材种类增多,采购成本也随之大幅上升。准备备各类食材,若消耗缓慢,便只能白白浪费,若饭店再走平价路线,盈利空间有限。然而,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在于标准化

当下餐饮从业者热衷于发展连锁经营,且纷纷追求千店万店的规模,根源在于对效率的追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早在 300 年前便提出分工理论,指出人们工作分工越精细,效率越高。

以麦当劳为例,其核心就在于实现产品标准化。麦当劳创始人发现,菜单中真正畅销的仅为少数。因此,标准化的首要步骤便是精简菜单,仅保留销量高、能满足顾客基本用餐需求且可搭配成套餐的单品。如此一来,积压的食材减少,出餐速度显著加快,餐厅翻台率得以提升,效率大幅提高。

第二步是去厨师化。进一步简化菜单,去除操作复杂、依赖专业厨师的菜品。如今麦当劳的店员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手制作餐品,兼职大学生使人力成本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周星驰的电影《食神》里有两段经典台词也描述过这一经营策略,史提芬周是唐朝餐饮集团的董事长,新的分店开业他和店长吩咐:“台子要多窄有多窄,凳子要多小有多小,顾客要舒服就不要让他舒服,吃完了抬抬屁股他就会走。 吸管要多粗有多粗,冰块要多大放多大,一杯喝完了他会再喝第二杯。”

在商讨牛肉丸开店商业计划时,他说:“不过如果要是我呢,开分店,一间变两间,两间变四间,四间变八间,八间以后就上市,上市后再集资!跟着炒股票!再分拆上市。”

以蜜雪冰城为例,其在国内拥有数万家门店,强大的供应链能够在 12 小时内将柠檬、珍珠和糖浆等原材料配送至全国 90% 以上县级行政区的一线门店。蜜雪冰城凭借大规模采购,柠檬采购成本比同行低 20%,奶粉成本低 10%,一个杯子采购价仅 0.18 元。

相比之下,单店经营难以保证如此高效的采购配送,且采购价格也难以与之竞争。多数情况下,门店数量即代表效率,餐饮公司规模越大,提升效率的动力越强。正是通过这样的精细化操作,不断提升整体运营效率,节省的时间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消费者而言,连锁店的大规模扩张并非全然有利。连锁店的迅速崛起严重挤压了街边小馆子、流动小吃摊以及特色独立餐馆的生存空间。在当前餐饮行业中,效率已超越口味,占据主导地位。

商家采用奇特店名利用平台规则引流,提供色素勾兑的饮品以提升流量转化率,使用质量欠佳的餐具降低成本,这一系列行为均以提高效率为出发点,忽视了食物的口味与安全。

当前,商家面对客流和客单价面临诸多压力,难以维持高位,致使利润率下滑。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不得不竭力压低成本,追求极致效率。

部分商家选用预制程度更高的食材,采用更标准化的人工操作方式,甚至侧重外卖业务,减少堂食投入,以降低成本,也导致菜品口味大打折扣。还有商家通过延长食物保质期、降低员工培训与管理水平、削减后厨装修投入等方式节省成本,却极大地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当效率被过度强调,口味和安全便不得不做出牺牲,商家和消费者俨然都成了资本play的一环

提及美食大国,除中国外,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共同特点是人们在饮食上愿意投入大量时间。

经合组织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在 28 个主要国家中,美食文化发达的国家居民日均用餐时间较长,而美国则处于垫底位置,美国人每天用餐时间仅一小时。从一定程度上讲,用餐时间的长短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态度,是更注重效率还是用餐体验,是仅为果腹还是追求味觉享受。

令人担忧的是,如今中国尤其是年轻城市居民在饮食方面对效率的追求日益凸显。

做饭方式趋于快餐化,炒锅、蒸锅等传统厨具逐渐被冷落,年轻人多选择将食材放入微波炉或空气炸锅简单加热。厨房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中国家庭平均成员数量降至 3 人以下,在许多人眼中,花费 1 小时为家人精心烹饪成为性价比极低的行为

受此影响,房地产开发商也相应缩小厨房面积。饮食方式逐渐向外卖和连锁化转变,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甚至认为吃饭是浪费时间。

预制菜、冷冻食品、自热火锅等方便食品层出不穷。从消费者角度看,午休 1 小时,花十分钟吃外卖后午休才能更好状态投入工作;从商家角度看,在有限开店预算下,选择如炸鸡汉堡这类单品经营快餐店,在租金较低的偏僻地段做廉价外卖,这一决策决定了店铺的生存周期。

当整个社会都被卷入城市生活追求效率的浪潮中,餐饮行业难以独善其身,难以在美味、价格和安全构成的 “不可能三角” 中找到平衡。

餐饮行业当下的局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效率至上的发展模式背后,牺牲的不仅是美食的多样性和安全性,还有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来源:文盲诗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