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沙塘小学:垦区战时特色办学模式“小先生制”丨柳州抗战遗址6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5 15:30 1

摘要:柳州柳北区沙塘镇,抗战时是中国战时农都,名气颇大。众多农业专家在此科研,助力农业发展与抗战胜利,如今它辖 37 个自然村,88 平方公里丘陵地带,6 万多人口。比起广西农事试验场的 “大名气”,沙塘小学更像 “邻家学堂”,知道的人不多,但它的故事满是烟火气,还

柳州柳北区沙塘镇,抗战时是中国战时农都,名气颇大。众多农业专家在此科研,助力农业发展与抗战胜利,如今它辖 37 个自然村,88 平方公里丘陵地带,6 万多人口。比起广西农事试验场的 “大名气”,沙塘小学更像 “邻家学堂”,知道的人不多,但它的故事满是烟火气,还和伍廷飏的农村建设理念紧紧连在一起。

一、伍廷飏:分房分田暖人心,为教育筑牢 “安居根基”

沙塘的历史变迁与村名由来有不少故事。

沙塘镇在民国时是柳城县雒江区长塘乡管辖的小村庄。沙塘村建于清道光年间,得名一说因村边水塘底细沙厚,且距长塘村十华里(十里一塘路);另一说因曾无树多泥沙,“无风三尺沙,一雨便成塘”。解放后,沙塘先属柳城县五区沙塘乡,1958 年改 “超美人民公社”,源于 “赶英超美” 口号;1960 年改为 “鹊儿山人民公社超美蔬菜农业分社”,1961 年又改 “沙塘公社”,1984 年柳州郊区撤乡建镇,沙塘成镇,现属柳北区。居民罗文建回忆,过去沙塘路边多白杨、相思树,老街仅一条街,改革开放后树被铲,面貌有变化。

沙塘小学、垦村民房在沙塘镇所在的位置。图源:活力柳北

沙塘不少村屯名有渊源。江湾村因村前小河弯曲、两条江环绕得名,最早叫江湾洞,曾是黄氏家族聚居地,明末清初遭土匪洗劫,黄氏仅一侄子幸存,后黄氏侄子与多姓居住,清末周、邝姓为主重建房屋,改名江湾村,现归江湾管辖。

伍廷飏开发了沙塘、石碑坪、无忧三大垦区。石碑坪垦区城堡建筑群现状(图片来自网络)

垦村、永安村、共和村的名字与民国农业发展相关。共和村因 1931 年黄和林在此开共和公司得名。永安村与伍廷飏有关,他曾任广西建设厅厅长、第四十五军第一师师长,1934 年拨款,将荒地分给曾俊辉、马应符、谢坤、彭登仁四位部下,四人考察后选背靠青山、前有开阔地与江水的地方建房,谢坤提议取名永安村,最初 11 人,现发展到 300 多人。曾大雄父亲是伍廷飏的连长,他提及垦村也是伍廷飏招来的人所建,且多为容县人

2024年垦村村民种植淮山的场景。图源:活力柳北

垦村 1933 年已有建好的毛坯房,第一批垦民多从岑溪来,共 24 户住 14 间房,两兄弟一间。居民覃宝生说,父辈来后平整房内土地入住,当时这里荒凉,垦民们开垦农田、种树、种果,还种了柑橘场的土地,改变了当地面貌。覃宝生提起父亲的老长官伍廷飏,总是赞不绝口:“伍廷飏当时就是说牛、耙,都分到每一个人,都给一个人,就讲给你们做,自己做自己吃,就有这么好,伍廷飏。”正是这份 “安居” 保障,让垦民子弟能安心走进沙塘小学的课堂。

覃宝生接受柳州电视台“摆古”栏目时说“有这么好,伍廷飏。”

二、沙塘小学的教师待遇在当时堪称 “顶配”

伍廷飏深知,要让永安村、垦村这样的新村落长久发展,光有田地不够,还得让孩子有书读。于是,他牵头创办广西农村建设试办区附属的沙塘小学,亲自兼任校长,从一开始就给这所乡村小学定下 “顶配” 标准。

现在的垦村。2024年举办“稻香童年”的暑期户外研学农耕课堂。图源:柳北区沙塘镇

柳州城内小学教师月薪约 24 元东毫,这里的老师能拿到五六十元,快赶上省立中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好,就能吸引有本事的老师 ——1935 到 1936 年,先后有五位老师在此任教,个个都是 “多面手”。罗靖华先生是 “明月音乐社” 成员,教儿歌能让学生手舞足蹈,上语文课教写日记,不教流水账,而是让学生写 “浇花花开、喂猪猪大” 的小事,还得写出自己的心情,比如 “今天菜苗长高了,我比吃了糖还甜”,学生听得入味;田锡三先生懂手工艺和医药,学生有个头疼脑热都找他,还带高年级学生学卫生知识,当 “小卫生员”;熊绍琮先生会写新诗、懂书法,教啥科目都能让学生着迷。

沙塘垦村城堡建筑群(李乐年摄)

三、学生来源也很特别

在沙塘小学就读的大部分是伍廷飏招来的垦民子弟,容县、北流、岑溪来的垦民把孩子送来,希望他们长大后懂新农业技术,接着垦荒;还有试办区科研人员和职工的孩子,包括台湾籍技术人员的子女,伍廷飏自己的儿女伍凤屏、伍凤江、伍凤仪、伍宣宁等也在这里上学,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课、劳动,没有半点特殊;甚至柳州城里的知名人家,像翟念劬、刘克初、胡仲吕、刘建文、唐现之(桂林)的儿子,都不远几十里把孩子送来 —— 就因为这所小学不仅不收学杂费,还能学到真东西。

张毅祖(张振民子)伍凤强(伍廷飏女)婚礼合影。后排右起:张任民、张振民、黄梦年、伍廷飏堂弟、杨义、刘克初

四、沙塘小学战时特色办学模式

最让人佩服的是小学搞的 “小先生制”。1935 年全校 192 个学生分 12 个年级,最多时只有 3 位老师,后来常只剩 2 位,根本忙不过来。老师们受陶行知先生启发,决定让学生教学生,还教大家唱《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那你便比小孩还要小。”

具体做法很实在:全校编一个大队,设大队长和副大队长,6 个年级编 6 个中队。高年级当 “小先生” 教中年级,中年级教低年级。上课前,老师先给 “小先生” 上 “教研课”,一起分析教材 —— 比如教低年级算术 “2+3=5”,就结合种地说 “种 2 棵稻子,再种 3 棵,一共 5 棵”,让 “小先生” 用 “娃仔话” 讲给同学听。

柳州孩子在捡谷子

当时的大队长韩金英是 “公店” 小吃店的女儿,大队副钟国林是垦民的儿子,两人每天早到迟归,组织升旗、检查人数,还带 “小先生” 去附近村子的 “冬学班” 教课,教村民唱歌、认汉字。寒假里,他们轮流派同学去村里教两节课,村民都说 “这些小先生比大人讲得还明白”。这种方式不仅解了教师不足的难题,还让学生学会了负责 ——“小先生” 为了教好课,自己先把知识吃透;低年级学生觉得 “小先生” 亲切,学得更认真。

柳州孩子在挑花生种

伍廷飏对小学的支持从不 “打折扣”:经费要多少给多少,柳州书店有新儿童读物就买回来,教具、桌椅配齐,甚至学生的小板凳都一人一个。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所小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垦民子弟和科研人员子女的求学路,也践行了伍廷飏 “建设农村先育新人” 的想法。

解放后的柳州沙塘小学

本篇小结:教育为桥,联结垦区的过去与未来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沙塘小学成了垦区的 “避风港”。垦民子弟在这里学习算术、识字,憧憬着用知识把荒地种得更好;沙塘小学的 “小先生” 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垦区教育的希望,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伍廷飏 “既要让垦民安居,更要让后代成才” 的远见。他建永安村、垦村,让垦区移民安了家;他办沙塘小学,让垦区的孩子有了读书的机会;沙塘小学这种战时特色办学模式,为 “战时农都” 增添了人文底色。

参考文献:

柳州文史资料 第4辑“小先生制”在沙塘小学的一年(1935.8—1936.7) 刘冠群

《有古来摆: 柳州郊区乡村名字由来:沙塘》

《柳州旧照》

来源:广西阿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