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欢离合是常态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15:02 1

摘要:深夜刷到朋友发的一条动态:“聚散终有时,再见亦无期。”配图是空荡荡的机场和一张被揉皱的车票。评论区有人安慰“人生常态”,有人反驳“太悲观”。这让我突然想起,似乎每个人都在某个时刻被“悲欢离合”击中过——毕业时撕碎的同学录、分手后删掉的聊天记录、亲人离世时没说完

深夜刷到朋友发的一条动态:“聚散终有时,再见亦无期。”配图是空荡荡的机场和一张被揉皱的车票。评论区有人安慰“人生常态”,有人反驳“太悲观”。这让我突然想起,似乎每个人都在某个时刻被“悲欢离合”击中过——毕业时撕碎的同学录、分手后删掉的聊天记录、亲人离世时没说完的那句“再见”……这些瞬间像一根细针,轻轻一挑就戳破了生活的平静。

一、悲欢离合,是人生的“必修课”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对“分离”的敏感源于进化本能。远古时期,被群体抛弃意味着生存危机,这种恐惧刻进了基因里。所以哪怕现在我们知道“离别不是世界末日”,依然会在机场拥抱时红了眼眶,会在空荡的房间里对着旧物发呆。而“相聚”带来的快乐,本质上是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在奖励我们建立联结——这是人类对抗孤独的本能,也是悲欢交替的底层逻辑。

二、接纳无常,反而能更用力地活着

朋友小夏曾因父亲突然离世陷入抑郁。她反复问我:“为什么幸福总是这么短暂?”直到某天她翻到父亲生前写的日记,里面写着:“今天带女儿去公园,她笑起来像太阳。”那一刻她突然明白:那些“欢”的瞬间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个方式存在。悲欢离合的“无常”,恰恰让每个当下都变得珍贵——我们会因为知道终将告别,而在相聚时更用心地听对方说话;会因为经历过失去,而更勇敢地抓住眼前的温暖。

三、所谓“常态”,是看透后的温柔

我见过最通透的人,是小区里独居的张奶奶。她每天清晨给去世的老伴留一杯豆浆,周末和老姐妹跳广场舞,偶尔对着照片说“老头子,我今天包了你爱吃的荠菜饺子”。她说:“年轻时觉得离别是天塌了,现在才懂,爱过的人、经历的事,早变成身上的年轮了。”悲欢离合从不是“必须接受”的宿命,而是我们学会与遗憾共处、在破碎中拼凑完整的过程。

所以下次当离别的车站又下起雨,当重逢的拥抱湿了眼眶,不妨对自己说:“看啊,我又在认真活着了。”悲欢离合或许是人生的底色,但正是这些起伏的笔触,才画出了独一无二的生命画卷。愿我们都能在相聚时尽情欢笑,在告别时勇敢挥手——因为所有的悲欢,终将指向更辽阔的远方。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