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能不能别说了!”“烦不烦啊!”这些对话是否在您家中出现过?许多父母困惑为何孩子一听到自己开口就面露不耐,甚至爆发冲突。真的全是孩子的错吗?
“你能不能别说了!”“烦不烦啊!”这些对话是否在您家中出现过?许多父母困惑为何孩子一听到自己开口就面露不耐,甚至爆发冲突。真的全是孩子的错吗?
也许我们都该听听林娜的故事。29岁的她至今无法与母亲单独相处超过一天。“每次妈妈开口,我就控制不住地想发火。明明知道不该这样,但就是忍不住。”
这种情绪背后,藏着她童年时期母亲无休止的贬低:“全班第一?肯定是题目太简单了”、“长这么胖穿什么裙子”。最让林娜痛苦的是母亲常说的:“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是部门主管了”。
三种毁掉孩子的父母表现
第一、从不讲理,用愤怒掩饰无能
“出事先骂孩子”是这类父母的标配。孩子打翻水杯、考试成绩不理想、与同学发生矛盾...不管什么情况,先发脾气总是没错的。这种父母用高声呵斥来掩盖自己教育能力的不足,用强势态度来遮盖自己的不讲道理。
朋友小杨的父亲就是这样。小时候每次犯错,父亲从不问缘由,直接就是一顿责骂。有次小杨被同学欺负后还手,老师请家长到学校。父亲到场后二话不说就当众扇了他一耳光:“就会给我惹事!”那一刻小杨眼中的光芒彻底熄灭了。
第二、贬低打压,天才也变废柴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看看人家孩子”、“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这些话语是否耳熟?持续贬低孩子成了部分父母的家常便饭,他们深信“打击教育”能激励孩子进步。
殊不知,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长期遭受父母贬低的孩子,大脑发育会受到影响,负责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的区域会出现实质性变化。这些孩子真的会逐渐认同父母的负面评价,最终成为父母口中的“失败者”。
第三、自我感动,用愧疚感操纵孩子
这是最具隐蔽性的伤害方式。父母通过强调自己的牺牲和付出,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愧疚感,进而控制孩子的行为。
就像最近热议的《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中的江宁母亲那句:“我为你放弃了冠军,你凭什么不拼命?”这句话如同冰刀直刺心脏。愧疚式教育杀死的恰恰是孩子的感恩之心,取而代之的是 resentment(怨恨)与疏远。
为什么一听到父母说话就烦?
这不是不孝,是创伤在报警
孩子一交流就烦躁攻击,那是幼年的创伤启动了心理防御机制。小时候说什么都被否定,做什么都被打压,毫无价值感,父母传递的只有负能量和焦虑,家庭氛围压抑窒息。
于是孩子慢慢不敢表达,拒绝沟通。长大了只要父母一开口,不管对错,潜藏的创伤和委屈瞬间引爆,产生本能的抗拒。
更可怕的是“投射性认同”
许多父母自己生活不如意,就把焦虑和攀比全投射到孩子身上,逼孩子认同他们的失败感,成为他们情绪的释放口。孩子承受着不属于自己的压力,还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这种双重负担足以压垮任何一个人。
失望性情感隔离:一种痛苦的自我保护
所以孩子不回家,不愿意打电话,不是不孝,是受够了委屈和伤害,是需要时得不到爱,只有内耗。这种“失望性情感隔离”是心太累后的自我保护。
如果您也是这样的孩子,请别内疚:一个没被好好爱过的孩子,心里塞满了伤,你的暴躁只是在保护你自己。
如果您是这样的父母,请意识到:以爱为名的控制终将会酿成悲剧。花漾少女的结局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打破循环:从我们这一代开始
如今当了父母的我们,经历过这种痛,更要警醒,别让悲剧重演。受过伤的我们,更要给孩子真正的理解、尊重和无条件的爱。
· 给孩子讲理的空间,问清缘由再下判断
· 用鼓励代替贬低,用肯定代替打击
· 爱不是筹码,不应该成为让孩子愧疚的工具
健康的亲子关系不需要一方一味地妥协和牺牲,而是相互理解、共同成长。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
您有类似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和看法。
来源:成熟帆船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