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围绕《沁园春·雪》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政治实践的经典案例——自始至终都展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无穷魅力。
2025年8月28日重庆日报第12版。
毛泽东《沁园春·雪》手稿复制件。记者 谢智强 翻拍视觉重庆
渝中区红岩村景区,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二楼右转尽头左侧,便是毛泽东当年的办公室兼卧室。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围绕《沁园春·雪》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政治实践的经典案例——自始至终都展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无穷魅力。
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这篇杰作为契机,在重庆谈判取得“政战”“枪战”成果的基础上,又打赢了这场“笔战”,以全胜的战绩永载史册。
重庆,红岩村景区,《沁园春·雪》广场中央,一方巍峨石壁静静矗立。
石壁之上,千古名篇《沁园春·雪》字迹力透石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作,于1945年11月14日在重庆《新民报晚刊》第二版副刊“西方夜谈”上首次公开发表,并由此引发一场轰动全国的“笔战”。其间有着怎样的襟怀磊落、文人相惜?又藏着怎样的波诡云谲、刀光剑影?
红岩村小楼,毛泽东抄录咏雪之作赠柳亚子
《沁园春·雪》写于何时?
“事实上,《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称,彼时,毛泽东历经万水千山,初到陕北,目之所及,群山环抱,千里冰封,不禁豪情满怀,挥笔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
这“冰封”,这“雪飘”……既是毛泽东对中国北方地理环境——三九严寒、深沟纵壑的初步印象,更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处历史时代、艰难环境的真实写照。
时光流转,从豪情满怀创作《沁园春·雪》的陕北,到承载着重要历史使命的重庆,这段革命征程满含艰辛与壮志。
在重庆,有一处地方,静静见证了那段风云变幻却意义非凡的岁月。
位于红岩村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二楼右转尽头左侧,便是毛泽东当年的办公室兼卧室。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在此住宿40多天。就是在这里,他手书了1936年的咏雪之作《沁园春·雪》,赠送给老友、诗人柳亚子先生。”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丁英顺介绍。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为了全民族的和平民主团结,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一行从延安飞抵重庆,参加重庆谈判,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
毛泽东抵渝的第三天,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相识的老朋友柳亚子到桂园拜访,席后作七律《赠毛润之老友》,称颂毛泽东的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
1945年9月6日,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毛泽东专程前往沙坪坝南开中学看望柳亚子。其间,柳亚子诗兴大发,乘机向毛泽东索诗。
当年10月7日,坐在红岩村简陋的小楼里,毛泽东笔走龙蛇,将1936年红军东征途中创作的《沁园春·雪》抄录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上,赠与柳亚子,并附信:“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丁英顺称,柳亚子收到信和诗词后,深为词中的磅礴气势、丰富内涵所折服,惊呼“大作”,并立即步其韵和词一首:“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高兴之余,柳亚子发现信笺上的题词没有题上、下款,也没有毛泽东的署名。为不留遗憾,他抓住毛泽东离开重庆前的时间,带着自己准备的纪念册赶到红岩村,请毛泽东在纪念册上再题写了一份。
这次,毛泽东写上了“亚子先生教正”几个字,并署名“毛泽东”。
根据已故文史专家周永林编著的《〈沁园春·雪〉论丛》一书记录,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毛泽东在纪念册上题好《沁园春·雪》后,柳亚子请他用印,他带有歉意地说自己没带印章。柳亚子当即表示:“那我叫人刻两枚,送给你。”
柳亚子回到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寓所,找到好友曹美成的弟弟曹立菴为毛泽东治印。
曹立菴连夜挑选两块珍藏的寿山石赶刻了白文“毛泽东印”、朱文“润之”,共两枚。第二天,曹立菴把刻好的印章送到柳亚子家里。柳亚子立即端端正正地在《沁园春·雪》上签有“毛泽东”三个字的落款处,盖上印章。
关于这两枚印章,1946年1月28日,毛泽东在给柳亚子的信中写道:“印章二方,先生的词及孙女士的和词,均拜受了……总之是感谢你,相期为国努力。”
《沁园春·雪》在渝首发,吴祖光立下汗马功劳
与一般文学作品发表的顺序不同,《沁园春·雪》是先在《新华日报》上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几天之后才在重庆《新民报晚刊》上首次公开发表。这是为何?
《〈沁园春·雪〉论丛》中记录,1945年10月25日至28日,柳亚子与画家尹瘦石在位于中山一路的中苏文化协会举办“柳诗尹画联展”。柳亚子把毛泽东书赠他的《沁园春·雪》手稿和自己书写的《沁园春》和词公开展出。由此,《沁园春·雪》开始在社会上传抄。
展览之后,柳亚子将毛泽东的原作和自己的和词一并送到《新华日报》。《新华日报》考虑到发表毛泽东的作品要经过他本人同意,没有马上答应。1945年11月11日,柳亚子的和词先在《新华日报》第四版上和读者见面。
而《沁园春·雪》的首次公开发表,学者、戏剧家、书法家吴祖光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听说这首词出自毛主席的手笔之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只有这一个人才能写出这一首词。’”1978年,吴祖光在《话说〈沁园春·雪〉》一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看到《沁园春·雪》时的心情。
彼时,吴祖光在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谈”担任编辑,意外得到这首抄录不全的咏雪词后,大为兴奋:“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近苏、辛词派,但是遍找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
为了弥补词中遗漏的几句,他跑了好几处,找了好几个人,都没有掌握全词。最终,他把三个传抄本拼凑起来,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沁园春·雪》。
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第二版副刊“西方夜谈”以《毛词·沁园春》为标题,首次公开发表了《沁园春·雪》,并在词末加了一段按语,称其“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这首词一经发表,就迅速轰动山城并传遍全国,重庆街头一时‘洛阳纸贵’。”丁英顺称,《沁园春·雪》使世人知道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
周勇表示,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秦皇”一统中国,“汉武”拓土开疆,“唐宗”贞观之治,“宋祖”平乱定鼎,“天骄”所向无敌。这都是彪炳千秋的事业,厥功至伟,其业至尊。
“然而,在毛泽东心中,也不过‘略输’‘稍逊’‘只识’而已。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古往今来,世事沧桑,谁是中国的英雄,谁能主宰当今的中国?词人豪迈地高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周勇说。
一首词作引发一场没有硝烟的“笔战”
“此词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丁英顺表示,当时重庆各大报纸竞相转载并刊发相关唱和之作。
在重庆报刊上第一位“步韵唱和”的是国内有名的财政专家、爱国民主人士崔敬伯。他在读了毛泽东的咏雪之作后,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和词一首,并于1945年11月29日在重庆《新民报晚刊》上刊发。
根据周永林在《〈沁园春·雪〉论丛》中的记录,其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因吴祖光在重庆《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了毛泽东的词作,被国民党当局指责“为共产党张目”,差点惹出大祸,故在刊发崔敬伯的和词时,编辑把原词的标题和词句都做了一些修改,以“社会新闻”形式刊出。
然而《沁园春·雪》仍以惊雷之势迅速传播。丁英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重庆各报刊的唱和之作达到300首之多,甚至一些饭店也看准商机,收集《沁园春》词作悬挂于店内,取得极佳的宣传效果。
《沁园春·雪》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令蒋介石大为恼火。国民党中宣部一手策划了针对《沁园春·雪》的反革命围剿,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率先发难,随后一批反动报刊相继抛出一批文章,恣意曲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封建帝王思想,诬蔑人民武装是“草莽英雄”,解放区是“封建割据”。
丁英顺表示,面对国民党的无理挑衅,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以和词、文章予以迎头痛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笔战”中,郭沫若挺身而出,连写两首和词,并撰文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力驳斥和猛烈抨击;远在延安的黄齐生、晋察冀解放区的邓拓、山东解放区的陈毅等人遥相呼应,加入反击行列。
这首词引发的“笔战”,不但轰动重庆,轰动全国,还轰动了海外华人世界。菲律宾《华侨导报》在转载毛泽东这首词时,称赞道:“无论置诸任何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作之中,也都是第一流的杰作中之杰作也!”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这一反革命围剿,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没有理睬。
1946年5月23日,《新华日报》转载了锡金的《咏雪词话》,并专门加上“按语”:“毛泽东同志咏雪一词刊出后,一时唱和甚多。然而也不乏好事之徒,任意曲解丑诋,强作解人,不惜颠倒黑白,诬为封建帝王思想。虽‘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是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为这场“笔战”而作的总结。按语文字不长,却击中要害,使这场反革命围剿偃旗息鼓。
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
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刻印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同年12月21日,正在广州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上写下了一段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呵!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周勇表示,毛泽东讲,“风流人物”指无产阶级,就是指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和动力。围绕《沁园春·雪》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政治实践的经典案例——自始至终都展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无穷魅力。
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这篇杰作为契机,在重庆谈判取得“政战”“枪战”成果的基础上,又打赢了这场“笔战”,以全胜的战绩永载史册。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