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在律诗的创作上已经达到了巅峰,成就几乎无人能比。他的《登高》更是登峰造极之作,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为了咏秋的千古名句。
杜甫在律诗的创作上已经达到了巅峰,成就几乎无人能比。他的《登高》更是登峰造极之作,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为了咏秋的千古名句。
个人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也是登峰之作,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也毫不逊色。关键它还是组诗,结构庞大。组诗以夔州秋景起兴,串联起对长安的深切追忆与对家国命运的无尽忧思。
其中的第八首诗是组诗的总结。它回忆京城长安的景色,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晚年的沧桑心境和对盛唐的眷恋。颔联“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更是倒装句的经典,历来评价很高。
《秋兴八首·其八》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杜甫写此诗时已经流浪到夔州。虽然身在夔州,心却飞向了长安。组诗《其八》就是沿着长安昆吾御宿渼陂等风景,来展开回忆,通过今昔对比突出盛唐的繁华与安史之乱后的破败冷落。
诗歌开头“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回忆长安美好的自然风景。从昆吾、御宿开始,清丽绵长的道路一直“逶迤”到渼陂。紫阁山的阴影投射到渼陂水面,湖光山色,风光旖旎。
渼陂在长安西南面,曾经是盛唐文人雅士游乐的胜地,杜甫早年曾经与高适岑参等人在这里泛舟饮酒吟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就是证明。如今他信手拈来,可见仍是记忆犹新。
三四两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通过倒装句写昔日盛唐的富裕。开元和天宝前期,政局安定,国泰民安,人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满足食用之外,饱满香甜的稻谷竟有剩余的可供鹦鹉啄食,足见当时物产的丰饶富庶。花木繁茂,古老的梧桐树上栖息着凤凰,这也是盛唐太平与祥瑞的象征。
五六两句“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进一步回忆昔日春游的繁华热闹。渼陂不只是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活动也很多,特别是春游赏花,人流如织。
每逢佳节和庆典活动,总有文人雅士或情侣佳人结伴同游,在这里饮酒吟诗,观花赏月,共度美好的浪漫时光。他们流涟于花前月下,深夜了还要到各处景点游览,舍不得回家。
诗歌结尾“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通过对比写出如今的沉郁苦闷。杜甫是盛唐历史的见证者,他曾经用生花妙笔,写出了三大礼赋和众多反映现实的诗歌。
如今他年老体衰,漂泊流离,只能站在夔州的秋风中,对着远方的长安苦苦凝望。他低垂着头,白发稀疏,对世事的变化已经无能为力。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壮志未酬,一切家国忧思都在不言中。
总之杜甫这首诗以追忆、盛景、游乐、悲叹为主线,通过今昔对比将个人命运与家国盛衰紧密相连,饱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个正直诗人的责任和担当。
还要强调的是这首诗的倒装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它除了在思想内容上突出了盛唐的繁华以外,还取得了艺术形式上的极大成功。
按照汉语的语法习惯,应该写作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是杜甫匠心独运,把宾语香稻和碧梧提到句首,形成倒装句。这种用法突出了盛唐的和谐富足,更加衬托出安史之乱后的破败萧条。
历来诗评家在论诗时对这组倒装句评价很高,沈括、杨万里等也都极力推崇效仿。实质上这种错综倒置的修辞运用,确实拓宽了律诗对仗句创作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后人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