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正定古城常山影剧院北侧,有座被朱色栏杆紧锁的碑亭,亭内矗立着唐代古碑。此碑全称为《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又称风动碑。
在正定古城常山影剧院北侧,有座被朱色栏杆紧锁的碑亭,亭内矗立着唐代古碑。此碑全称为《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又称风动碑。
即使抛开碑文不谈,仅论其作为唐碑的文物价值,也已经璀璨夺目。因为它记录了一位叛将的传奇人生!
01碑刻形制:唐代碑刻的壮丽典范
碑身为青石质,螭首,龟趺座,坐北面南,造型庄重,高大巍峨。高578厘米,宽230厘米,厚48厘米,是唐代碑刻中的巨制。
碑首呈半圆形,六条盘龙相交,中间二龙爪托火焰宝珠,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笏板形碑,额内阴刻篆书“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
碑文阴刻大字楷书29行,满行55字,共1398字,现存1007字。碑文字体遒劲洒脱,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
02名称由来:“风动”之谜
《正定县志》有记载。1985年,常山影剧院在修下水道时,在此碑东南处发现一通清乾隆二十九年《始建风动书院记》碑,得知这里原建有一座“风动书院”,故碑由此得名。
也有说法称,此碑名应该是“封冻碑”。认为可能是当时的人们趁着冬天滹沱河水封冻,从冰面上一路拖过来巨石,故而得名“封冻”。
另一种解释是,李宝臣采取“封征不赋”的政策,使当地百姓免于苛税之苦,百姓们希望苛税永远“封冻”,故称此碑“封冻碑”。
03李宝臣:反复无常,首创藩镇之祸
风动碑是为了记诵唐朝首任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功绩而立的德政碑。李宝臣(718-781)的一生堪称传奇,他本是奚族人(今北京西南),原名张忠志。755年安史之乱时,为安禄山叛唐先锋,被安禄山收为义子,改姓安。
762年11月,李宝臣举恒、定等5州降唐后,代宗为表彰其功德,赐皇姓并改名李宝臣。他一生反复无常,又首创藩镇之祸,正统史学家评其人“不足道”。
04德政与争议:碑文背后的历史
虽然李宝臣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从碑文所记载的某些事情看,他任成德军节度使期间,对百姓也不无德政。
至德三年(758年),即李宝臣统治恒州第二年,滹沱河发水,他发动广大军民修坝导水,于“城外修堤高如城墙”,使恒州人民避免了一场水灾。
上元元年夏(760年),河朔(黄河以北,主要是河北一带)大旱,有人提出要建造土龙求雨,李宝臣排除此说,组织军民引水抗旱,勤于民政,使百姓安度荒年。
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史思明之子)继续作乱,有人为了备战提议增加赋税,李宝臣没有采纳,而是采取了“封征不赋”的政策,使管辖内人民免于苛税之苦。
05艺术价值:书法雕刻的千年珍品
风动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是一件艺术珍品。碑文书体笔力沉静,在苍劲醇厚之中又富有潇洒清逸的神情,颇有李邕笔意,亦足称道。
此碑由王佑撰文,王士则书丹并篆额,被世人称颂为“文采、书法、篆刻”三绝。《金石萃编》作者王昶则经常欣赏此碑:昶屡宿于此,至,必摩挲是碑。
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裸露于风剥雨蚀中,致使碑身裂缝,部分碑面剥落。
06历史意义:藩镇割据的实物见证
风动碑碑身硕大,造型雄伟,镌刻细腻精美,自永泰二年树立后位置未曾变动。因此,碑址对研究唐代中期正定的地理、郡衙等位置均有重要历史价值。
碑文保存了有关唐代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资料,对研究藩镇割据时期河北一带政治、军事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文字依据。
李宝臣的经历也反映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形成过程。安史之乱后,唐朝廷为了安抚安史旧部,任命了一批原叛军将领为节度使,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卢龙节度使李怀仙和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这标志着大唐帝国藩镇割据时代的到来。
李宝臣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既是叛将,也是能臣;既是藩镇割据的始作俑者,也为百姓做过一些实事。这种复杂性,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如果有机会到了正定,不妨去找找这座藏在市井中的国宝碑刻。站在这个千年唐碑前,感受历史的厚重!
来源:小李闯子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