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新书榜”基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在各大电商平台的上个月的销售排行产生,分为自然科学、工业技术、医药卫生和人文社科4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提供参考借鉴,与您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新书榜
人文社科类(2025年2月)
“科学新书榜”基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在各大电商平台的上个月的销售排行产生,分为自然科学、工业技术、医药卫生和人文社科4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提供参考借鉴,与您一起阅读科学!
1 周国治传
周国治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家。他在熔体物理化学性质、冶金热力学理论和过程动力学模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他提出的新一代几何模型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周模型”(Chou Model);他系统研究了氧离子迁移的规律,并提出了“无污染脱氧”“无污染提取”等冶金新概念和新工艺;他建立了基于真实物理图像的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模型(RPP模型),全面描述了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周模型”“周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材料等多种体系,用来处理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同时也被编入多部教材,引领并推动了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周国治还是一位冶金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冶金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校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本书以周国治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讲述了他醉心科研、热爱教学、甘为人梯等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2-2023)
第一部由国家文物局编著并公开出版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基于2022—2023年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全面呈现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
【相关阅读】“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我国首部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发布,2022—2023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速览
3 认知与行为决策——探寻人类行为的非理性逻辑
本书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管理决策理论,包括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理论、双系统理论、相互决策与群体决策行为等,利用数学模型进行运算,讨论个体的行为决策特征、有限理性驱动的个体行为、群体中的个体行为特征。本书还通过“兰”和“芽”的对话,引入生活中的见闻,解读个体非理性决策行为背后的机理,并提出改善决策效果的策略。
4 光华人生 丹心永照:王大珩传
王大珩院士是光学专家、战略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他对我国应用光学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制成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航天相机、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等,对我国的光学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书真实记录了他为中国光学事业发展、科学事业进步奋斗的一生,并侧面展现出中国光学事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反映出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奋斗的精神。
【相关阅读】用“光”改变中国——纪念王大珩院士诞辰110周年
5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增订本)
全书分为“南宋时期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由来和发展”、“元明清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及“20世纪中国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的学术史”三编,梳理了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对影响南宋以来最高统治者、浙东学派、四库馆臣、近现代学者及其各类官私史籍和研究论著认识、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的价值取向,从政治因素、学术思想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等理论层面,做了详细的剖析和诠释。
6 文献·文物·文明:巴文化考古探索(全二册)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系统研究巴人、巴国、巴文化的学术专著,初步构建起巴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全书以考古发现为经,以历史文献、文物标本、文化事象为纬,探究了巴文化的基础概念、文化谱系、文化分区、文化符号、精神信仰、原始工业,以及巴文明起源、发展、消融的宏阔进程。总体上看,巴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蜀文明共生互融,巴国与楚国长期共处而又充满斗争。巴文化在物质形态、人文个性、民间习俗等方面特质突出,巴文明具有高迁移、弱中心等特色,其政治形态经历了从神权到礼治与巫、武共存的阶段,其国家具有多部族、松散化等特点。
7 隋唐考古
隋唐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组成部分,属于典型的历史时期考古学,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下启宋元考古。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各类遗迹与遗物数量多且丰富多彩。遗址类有世人瞩目的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洛阳城遗址等;遗物类有色彩绚烂的三彩器、金银器、各类栩栩如生的造像以及反映“丝绸之路”繁荣的异域遗物等。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汉唐雄风”的理解,触摸隋唐文化的脉搏,更能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等特征。
【相关阅读】西北大学冉万里教授:隋唐考古述要
8 斯文不坠 伏典重光: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该展展出各类展品共计382件,是目前为止关于“四大发现”规模最大的展览,并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为了持续发挥展览的综合价值,4家主办单位联合出版《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览图录》,基于该展览的内容和展品,并根据出版要求进行针对性修改,讲述与四大文献相关的知识、故事、人物,引导读者了解这些古文献蕴含的思想智慧、现实意义。该书分为4个专题,“殷墟甲骨”专题介绍甲骨的发现经过、重大意义、刻划特点等,突出甲骨文的文化内涵。“居延汉简”专题溯源简牍发展历史,展示居延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戍边吏卒的重要职责。“敦煌遗书”专题讲述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经历,回顾敦煌遗书在全世界的保护、整理与研究概况。“明清档案”专题介绍明清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大库档案的流散与重聚过程,及其内容、形制等。
【相关阅读】斯文不坠 伏典重光: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
9 画妙通神: 高淳清代道教水陆画
本书收录了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馆藏348幅清代道教水陆画,其中,卷轴画、斗牌及条屏等有338幅。这批清代水陆画系20世纪80年代于高淳城隍庙、东平庙发现的遗物,数量较多、来源清晰、体系较完整,除一般道教仪式所见诸种神像画外,也含有《水浒传》《封神演义》题材的神像画,颇具特色。这批馆藏清代水陆画既是清代高淳地方道教仪式实践和民间神像绘制艺术的结晶,也是清代高淳地方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反映,对研究传统艺术、地方文化、民俗习惯以及道教的仪式展演与融合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相关阅读】笔绘道境:观高淳博物馆藏清代道教水陆画
10 德化陶瓷史
本书以时间为轴,简明扼要地阐述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厘清每一个时期德化窑的时代特点及艺术,遴选了各个时期德化陶瓷200多件,以大量翔实的实物图片,立体直观地展现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变化过程,为研究、鉴赏德化陶瓷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资料,大大丰富了德化窑的研究内涵。书内收录了许多的德化陶瓷标准器,时间跨度长,涵盖面广,对德化陶瓷的研究和鉴定具有很大的帮助,客观分析了德化窑在千年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的发展状况,集中展示了历代德化瓷工艺人务实开拓、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相关阅读】《德化陶瓷史》,天下共宝之
(本文编辑:刘四旦)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 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来源: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