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杀名将,自毁长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05:59 1

摘要: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月的潼关,风卷着雪粒子砸在城墙上,发出细碎的哀鸣。校场上,三千唐军士兵跪成一片,哭声像被寒风撕裂的布,飘得很远。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月的潼关,风卷着雪粒子砸在城墙上,发出细碎的哀鸣。校场上,三千唐军士兵跪成一片,哭声像被寒风撕裂的布,飘得很远。

高仙芝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战袍,腰间还挂着那把跟随他征战西域的横刀——刀身刻着“安西都护府”的铭文,刃口还沾着叛军的血。他抬头望着城头上唐玄宗的画像,嘴角扯出一丝苦笑:“我高仙芝一生为国拼杀,没想到竟死在自己人手里。”

监斩官边令诚的声音像冰棱一样刺进耳朵:“高仙芝,你畏敌如虎,弃洛阳而逃,又贪污军饷,按律当斩!”

高仙芝猛地转身,眼睛瞪得通红:“我退守潼关,是因为洛阳城防薄弱,守不住!我要保存实力,等援军来了再打回去!至于军饷——”他指着身边的士兵,“你们问问这些兄弟,我高仙芝有没有拿过他们一个铜板?”

士兵们哭着喊:“将军没有!将军没有!”有人扑过去,抓住边令诚的袖子,“宦官大人,您冤枉将军了!”

边令诚挥挥手,身后的刀斧手上前一步,明晃晃的刀光映着雪光。高仙芝突然笑了,他想起二十年前在西域的戈壁滩上,自己还是个小游击将军,跟着老兵们追着吐蕃骑兵跑;想起小勃律之战,士兵们冻掉手指也不肯放弃,爬过雪山时喊着“将军,我们能赢”;想起怛罗斯之战,他和阿拉伯人拼到最后一刻,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却没人后退……

“动手吧。”高仙芝闭上眼睛,声音平静得像在说“今天的饭不错”。

刀落下来的瞬间,雪突然下得更大了。高仙芝的头颅滚到地上,眼睛还睁着,望着长安的方向。士兵们扑过去,用战袍裹住他的尸体,有人哭着喊:“将军,我们跟着你打了一辈子仗,你不能就这样死啊!”

城墙上的风卷着雪花,盖在他的尸体上。远处,叛军的“燕”字旗在寒风中飘扬,而唐朝的长城,就这样被自己人拆了。

高仙芝的故事,要从高句丽说起。

他出生在高句丽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高舍鸡是唐朝的游击将军,跟着李勣平定过高句丽。高仙芝从小跟着父亲在军队里长大,学会了骑马射箭,也学会了如何带兵——比如,士兵们饿了,他会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大家;士兵们冻了,他会把自己的披风盖在伤员身上。

十五岁那年,高仙芝正式加入唐朝军队,成为一名游击将军。游击将军是基层军官,负责侦查和骚扰敌人,活儿苦,还危险,但高仙芝不怕。他每次作战都冲在前面,很快就立下了战功——比如,在西域的一次遭遇战中,他带着十个士兵,干掉了二十个吐蕃骑兵,还俘虏了一个吐蕃小头目。

上司很欣赏他,推荐他到安西都护府任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西域的机构,管着今天的新疆、中亚一带。高仙芝到了那里,发现这里的情况比中原复杂得多:吐蕃人想抢地盘,突厥人想造反,还有各种小国家来回摇摆。但他没退缩,反而更努力了——他学西域的语言,了解各个部落的习俗,甚至跟着当地牧民学怎么找水、怎么认路。

很快,他就成了安西都护府里最能打的将领之一。

真正让高仙芝成名的,是小勃律之战。

小勃律是西域边上的一个小国,坐落在葱岭(现在的帕米尔高原)以西,地方不大,但位置太重要了——它是吐蕃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吐蕃为了控制西域,娶了小勃律的公主,让小勃律成为自己的附庸。唐朝多次派军队进攻小勃律,都因为山路险峻,无法前进而失败。

747年,唐玄宗拍了桌子:“必须拿下小勃律!”他选中了高仙芝,任命他为安西副都护,带着一万军队出发。

高仙芝知道,要打小勃律,得先解决“路”的问题。葱岭的雪山海拔五千多米,山上积雪不化,空气稀薄,人走上去都喘不过气,更别说带军队了。但他有办法——他让士兵们带着牦牛,驮着粮食和帐篷;让工匠们提前修路,在悬崖上搭栈道;甚至让士兵们把棉花塞在鼻子里,防止高原反应。

二十多天后,高仙芝的军队终于爬过了雪山,出现在小勃律的边境。小勃律国王根本没想到唐朝军队会翻越高山来进攻,吓得赶紧向吐蕃求援。但高仙芝早有准备,他派军队守住了吐蕃援军的必经之路——连云堡。

吐蕃援军到的时候,正好掉进了高仙芝的埋伏圈。唐军的箭像下雨一样射过去,吐蕃人哭着喊着往回跑。小勃律国王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投降。

小勃律的收复,让唐朝的西域版图扩展到了葱岭以西,高仙芝也成了西域的“定海神针”。唐玄宗高兴得不得了,赐给他“右羽林大将军”的称号,还把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里——那是唐朝武将的最高荣誉。

小勃律之战后,高仙芝的名声越来越大。他开始扩张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先后征服了朅师国(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突骑施等国家。

但真正让西域各国恐慌的,是石国之战。

石国是西域的一个大国,位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黄金和丝绸。石国国王对唐朝很恭敬,每年都派使者进贡,还把儿子送到长安当人质。高仙芝却认为石国国王“有反叛之心”——其实,是他看上了石国的财富。

750年,高仙芝突然发动进攻,包围了石国的都城。石国国王根本没防备,只好开城投降。高仙芝把石国的财富洗劫一空,还把石国国王送到长安,被唐玄宗处死。

石国的灭亡,像一颗石子扔进了西域的池塘,激起了层层涟漪。西域各国都怕了:“连这么恭敬的石国都被灭了,下一个会不会是我们?”于是,很多国家开始投靠吐蕃和阿拉伯帝国(当时叫大食),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开始衰落。

751年,高仙芝又带兵进攻了塔什干(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那是阿拉伯帝国的附属国。阿拉伯帝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派了十万军队来增援。

双方在怛罗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展开了决战。

高仙芝的军队很精锐——都是安西都护府的老兵,装备着陌刀(一种能砍断马腿的长刀)和强弩。一开始,唐军占据了上风,把阿拉伯人打得节节败退。但阿拉伯人太多了,而且有骑兵优势,打了五天五夜,唐军渐渐不支。

这时,意外发生了:跟着唐军一起作战的葛逻禄部(唐朝的附属部落)突然反叛,袭击了唐军的后方。唐军大乱,被阿拉伯人打败,只剩下几千人逃回西域。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也是唐朝在西域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高仙芝战败了,但他的指挥能力还是得到了认可——唐玄宗没有惩罚他,反而让他继续担任安西都护府的长官。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现在的北京)起兵反叛,率领十五万军队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唐玄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高仙芝回长安,任命他为副元帅,带领五万军队东征。

高仙芝到达洛阳时,叛军已经逼近潼关。他一看洛阳的城防——城墙破破烂烂的,士兵们没粮没武器,根本守不住。于是,他决定退守潼关。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地势险峻,易守难攻。高仙芝带领军队退守潼关后,加固了城防,还派士兵去收编沿途的流民,扩大军队规模。叛军首领安禄山派军队进攻潼关,被高仙芝打退了好几次。

安禄山见潼关难以攻克,只好改变策略,派军队去进攻其他地方。高仙芝以为可以暂时安全,没想到一场灾难正在等着他。

杨国忠是唐玄宗的宠臣,也是杨贵妃的哥哥。他和高仙芝不和——因为高仙芝看不起他,觉得他只会拍皇帝的马屁,不会打仗。

杨国忠见高仙芝退守潼关,觉得机会来了。他跑到唐玄宗面前,说:“高仙芝畏敌如虎,弃洛阳而逃,还贪污军饷!”唐玄宗正在气头上,根本没调查,就派边令诚去潼关监军,赐死高仙芝。

边令诚到达潼关时,高仙芝正在指挥士兵加固城防。边令诚拿出唐玄宗的诏书,说:“皇上让你死。”高仙芝不服,他说:“我退守潼关是为了保存实力,等援军来了再打回去。我没有贪污军饷,你可以查我的军帐!”

边令诚冷笑:“皇上的话就是圣旨,你敢违抗?”

高仙芝转身对士兵们说:“我有没有贪污,你们知道;我有没有畏敌,你们也知道。今天我死在这里,是被人陷害的。”

士兵们哭着喊:“将军没有!将军没有!”有人扑过去,想挡住刀斧手的刀,但被边令诚的手下拉开了。

刀落下来的瞬间,高仙芝的眼睛还睁着,望着长安的方向。他想起了唐玄宗曾经对他说的话:“高仙芝,你是朕的长城。”现在,这道长城,被自己人拆了。

高仙芝死了,唐军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不久,叛军攻破了潼关,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长安沦陷,唐朝陷入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高仙芝的死,是唐朝的巨大损失。他是唐朝最懂西域的将领,也是最能打的将领之一。如果他还活着,潼关不会那么快被攻破,安史之乱可能不会持续那么久。

后来,唐肃宗即位,为高仙芝平反,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历史上,人们对高仙芝的评价很高——《旧唐书》说他“善骑射,有谋略”,《新唐书》说他“为西域立大功”。

但这些,都换不回他的生命。

潼关的雪还在下着,盖在高仙芝的尸体上。士兵们把他的尸体埋在潼关城外的山坡上,立了一块简单的墓碑,上面写着:“唐安西都护高仙芝之墓”。

风卷着雪粒子,吹过墓碑,吹过潼关,吹向长安。远处,叛军的旗帜在寒风中飘扬,而唐朝的长城,就这样没了。

参考书籍

1. 《旧唐书·高仙芝传》(后晋·刘昫等撰)

2. 《新唐书·高仙芝传》(宋·欧阳修、宋祁等撰)

3.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宋·司马光等撰)

4. 《唐会要·西域》(宋·王溥撰)

来源:奇闻历史爱好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