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积极响应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意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指导下,一批来自暨南大学的青年学生通过拍摄制作纪录短片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果颇丰。其作品在近日新鲜出炉。
为积极响应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保护意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指导下,一批来自暨南大学的青年学生通过拍摄制作纪录短片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果颇丰。其作品在近日新鲜出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表示:“用学生的镜头记录文化遗产,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与传播。”
暨南大学学生实地探访传统手工艺制作现场
16件高质量纪录片尽展岭南文化之美
此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下称“教席”)指导下,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与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开设《文化创意与策划》视频拍摄课程项目。
项目旨在让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艺,与传承人交流,激发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推动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传播。
该项目同时得到了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实践中心”和“实验室”的支持,来自学院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110名学生组成了16个团队,在指导老师刘岱安的带领下,深入岭南各地,对16处传统手工艺制作现场进行实景体验、采访、调查、拍摄和记录。
项目共产生16件高质量的纪录片作品,其中《经纬之韵·竹意传承》《顺德水乡鱼灯记》《织梦云纱》《暨泮福舸——福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泥鱼装笼——传承百年的沿海记忆》《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佛山木雕的木韵传承》等7件作品受到“教席”的好评和嘉奖。
《暨泮福舸——福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和《顺德水乡鱼灯记》成为暨南大学人文学院留校作品。
《暨泮福舸——福船·水密隔舱制造技艺》拍摄花絮
港澳台青年用影像记录孔孟文化
此外,一批来自暨南大学的港澳台青年学生也加入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播与传承行列之中。
今年上半年,“看中华·港澳台青年影像计划——曲阜行”项目在山东省曲阜市济宁学院正式启动。
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影像传播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实践中心、济宁学院联合执行。
项目旨在用影像记录与创作的方式,为来自港澳台地区青年提供不同视角的平台,从而促进港澳台青年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通过深入内地城市,探索并记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在活动中,来自暨南大学的5位港澳台青年导演和济宁学院的制片团队成员们相互配合协作,对孔庙、孔府和孔林等多个文化遗产地和传承人工作生活现场进行研学、踩点、调查。最后确定以楷木雕刻、拓片制作技艺、尼山砚、孔府糕点、大庄绢花制作技艺等项目及其传承人为拍摄选题。
暨南大学的港澳台青年导演和嘉宾在山东调研
在深入了解孔子文化及其在当地的影响之后,摄制团队共同创作完成了5件反映曲阜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纪录短片,分别为:许芝琳导演的《曲阜尼山砚》、王美琪导演的《曲阜楷木雕刻》、郭诚诚导演的《印迹千年》、陈怡静导演的《绢花之韵》和陈诺导演的《孔府糕点》。
这场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盛会,是一次对孔孟之乡的深度探索。
记者获悉,在2025年将推出正式的纪录片展映会。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曲阜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还能看到其在新时代展现出的蓬勃发展态势,见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碰撞与火花。
文 | 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图 | 主办方提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