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里,我们领略名校风采,感受大学气息,播下筑梦种子,成就不凡人生。
在这里,我们领略名校风采,感受大学气息,播下筑梦种子,成就不凡人生。
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成长的足迹深深留下。前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树立目标,明确方向,去追逐心中深藏已久的梦想。
这期为大家介绍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武科大”(WUST),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以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为核心优势。
学校名片
院校简称:武科大
创办时间:1898年
院校类别:理工类大学
院校本部: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
发展历史
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中南钢铁工业学校等传承与发展
1958年,组建武汉钢铁学院(隶属冶金工业部)
1995年,与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
1998年,成为湖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校训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
校徽
武汉科技大学校徽以双同心圆设计为核心,主色调包含科技白、沁湖蓝和青山绿三色,内圈图案以字母“Y”(“冶”字拼音首字母)为基础变形为帆船造型,体现冶金特色与三校合并背景。外圈环绕鲁迅手写体中文校名及英文名称,下方是建校年份“1898”。
名校风采
青山校区(主校区):毗邻武钢集团,保留1950年代冶金工业建筑风格,建有湖北省耐火材料与冶金重点实验室。
黄家湖校区(江夏区):聚焦新兴学科与人文社科,建有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与华润武钢总医院共建),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研究院。
洪山校区:定位继续教育与产业培训,设湖北省冶金行业继续教育基地。
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工业升级”“武钢集团技术革新”等国家战略工程。
知名校友
毛新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压力加工专家
苏义脑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工程专家
丁文红 国家卓越工程师,武汉科技大学教授
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班”(本硕贯通):聚焦冶金与材料工程,实行“企业总工+学术导师”双导制,参与宝武集团、中冶南方等企业研发项目。
“医工交叉实验班”:联合武汉协和医院开设“医疗机器人”“生物材料”课程。
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共建“中德冶金与材料联合实验室”。
科研平台及成果
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国家钢铁生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研发“高炉长寿关键技术”。
开发“高性能耐火材料”(应用于神舟飞船热防护系统)。
制定《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国家标准。
社会贡献
为武钢研发“硅钢轧制智能控制系统”。
设计“工业炉窑节能改造方案”。
开发“医用钛合金骨科植入物”,打破进口垄断,价格大幅度降低。
孵化“武科精材”等科技企业。
学科优势
涵盖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教、交叉等多个学科门类,设20个学院(部),81个本科专业,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有6个B类学科。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B,安全科学与工程B-。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武汉科技大学以“冶金为基、材料为翼、医工融合”为办学特色,在高性能耐火材料、绿色钢铁制造、机械传动技术三大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扎根湖北、服务工业”的定位,持续为国家冶金行业转型升级、中部崛起战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Hi,我是李楠老师,一名教育工作者。
来源: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