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蚕双兴,大别山深处的致富新路丨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02:29 2

摘要:在大别山深处的灵秀山水间,红色沃土正焕发新颜。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出茶叶种植和桑蚕养殖两大特色产业,为群众铺就了增收致富之路。8月26日下午,“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2025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走进安徽潜山槎水镇,深入探访当地茶园和现代化养蚕基地

大河网讯 在大别山深处的灵秀山水间,红色沃土正焕发新颜。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出茶叶种植和桑蚕养殖两大特色产业,为群众铺就了增收致富之路。8月26日下午,“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2025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走进安徽潜山槎水镇,深入探访当地茶园和现代化养蚕基地,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与崭新气象。

在天方慢庄民宿,负责人李立新介绍,以前这片民宿的所在地几乎都是倒塌的民房、学校以及废弃的工厂,后来进行了重新整修,旨在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农村。“我们一共收了28栋民房,在运营的有16栋、46间房。”李立新说,民宿是在保留原来民居特色的基础上,添加了迎合现代人生活需要的设施整修而成,装修风格各有千秋。

随后,李立新带领大家来到民宿附近的茶园。“‘茶草共生’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茶园间种草,可以实现不施肥、不打除草剂等,保持茶园的原生态。”李立新介绍,目前,天方慢庄已完成流转乐明村杜龙、狮岭、立新等七个村民组茶园共计500亩,水域面积60余亩,并形成“春绿”“夏红”“秋黑”等多种类茶生产模式。“我们计划用5—10年的时间,把这里建设成优质生态观光茶园。”李立新说,为了拓宽茶叶销路,今年起,他们开始尝试网络直播销售茶叶,将大别山里的茶叶通过这种方式销往远处。

槎水镇一直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全镇有茶园9700亩,年产干茶270吨,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全镇有21家茶叶加工厂,遍布13个村(居),全镇茶叶年总产值约8000万元。

槎水镇也有着悠久的养蚕历史,有“蚕桑小镇”的名号,其中中畈村为主产区,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全国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工厂化养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科技的华丽转身。走进中畈蚕桑产业园,映入眼帘的一排排整齐的多层养殖架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蚕宝宝。与传统养蚕方式不同,这里看不到随意堆放的桑叶,也没有嘈杂的人工劳作场景。

车间内温度、湿度、氧气等环境参数均由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据介绍,2023年,中畈村与安徽一家公司合作,分三年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4000平方米自动化养蚕工厂。“工厂做到全年化、饲料化、智能化、科技化养蚕,打破了传统养殖方式。”中畈村党支部书记杨红旗说。

如今,该产业园每年向周边150余户蚕农和专业大户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带动户均增收6000元。“以前一年只能养3批次蚕,村里发展工厂化养蚕以后我们可以一年养6批次,收入翻番。”中畈村村民告诉记者。

槎水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家户户养蚕,养蚕收入是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在2016年之前,中畈村还是槎水镇9个贫困村之一。脱贫出列后,村里经过考察学习、走访调研,决定引进专业经营主体,实施工厂化养蚕。

杨红旗介绍,传统栽桑养蚕受桑叶生长时节限制,每年只能饲养春、中秋、晚秋三季蚕,有明显的季节性。人工投喂饲料养蚕不需要采食桑叶,不仅没有时节限制,还缩短了饲养周期,这样可以长年养蚕。工厂化养蚕还节省了种桑养蚕空间,以1亩桑田为例,按传统方法最多可养2张蚕,把桑叶加工成饲料,亩桑就能养近10张蚕种。

现在养蚕已不是苦活累活,愿意养蚕的村民大量增加。“通过质检发现工厂化养出来的蚕茧质量非常棒,茧丝长度1286米,高于传统桑叶蚕茧丝,达到了5A等级。”杨红旗自豪地说。

站在已经投产的“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和800平方米桑叶粉加工厂前,杨红旗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蓝图,他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蚕桑+文旅’,开展蚕桑研学、蚕桑农事、蚕桑文化节等形式的农文旅活动,加大桑枝木耳、桑叶茶等深加工产品开发,真正把中畈村打造成特色蚕桑村。”从田间地头到智能工厂,科技养蚕正推动着槎水镇的蚕桑产业实现华丽蝶变。这一改变也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注入了强大动力。(秦臻)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