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在服务高水平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2:05 2

摘要:□ 本报记者 董凡超 □ 本报见习记者 屈昱慧 从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部的国际讲坛归来,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李萍的“国际时间”并未按下暂停键:办理涉外案件和事项,参加民事检察厅涉外法治三人谈,进校园分享涉外实务心得,为国家

转自:法治日报

人物简介

□ 本报记者 董凡超 □ 本报见习记者 屈昱慧 从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部的国际讲坛归来,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二级高级检察官李萍的“国际时间”并未按下暂停键:办理涉外案件和事项,参加民事检察厅涉外法治三人谈,进校园分享涉外实务心得,为国家检察官学院的学员剖析工作重点难点,在涉外法治研修班上传授经验……她的身影活跃在连接中国检察与世界的多个节点。 2024年9月,李萍与最高检普通犯罪检察厅检察官助理李迟晚一起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知识产权检察国际研讨会,向世界介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检察实践经验。发言得到与会者点赞,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检察实践备受认可。 “日内瓦之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司法制度和鲜活实践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关注,国外同行跟我们交流、合作的意愿越来越强烈。这为中国司法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好机遇,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李萍的视角中,检察机关正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使命担当,努力在服务高水平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

扎根中国司法实践

在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桌子上堆满了一摞一摞的卷宗和书籍。《法治日报》记者推门走进李萍的办公室时,她正在奋笔疾书。 二十余载司法实践经历和外语专业背景赋予了李萍高效的工作模式、开阔的全球视野:既能扎根于中国司法的深厚土壤,运用智慧和担当丈量公平正义;又能从容跨越文化藩篱,在国际舞台上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真实生动地讲述中国检察故事。 “无论中外,如何在秩序与自由、权威与权利、稳定与变革之间寻求动态平衡都是法律的重要命题。”李萍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办案直接体现司法工作人员对法律的理解与把握,中国检察的“涉外辐射力”的显著提升源于司法实践中每一起案件的高质效办理。 去年10月28日,率团赴新加坡出席第十四届中国—东盟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席大检察官应勇,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检察”为题,在新加坡“总检察长讲堂”发表演讲。 演讲伊始,应勇通过正当防卫、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民事抗诉、工伤认定行政抗诉等4个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中国检察履职办案故事,在“讲故事”中向讲堂嘉宾介绍了中国检察机关的相关职能。 其中的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民事抗诉案正是李萍办理的。该案中,84岁的万大爷种植的100余亩苗木因煤矿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几近枯萎死亡;提起诉讼后,历经三级法院审理,最终判决的赔偿额与其遭受的损失相比差距甚大。 万大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后,历经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最高检接力监督,最终迎来转机获得改判,万大爷获得1100万元赔偿,十余年的诉讼就此画上了圆满句号。 “认真办理每一起案件,从办案和司法实践中提炼中国经验,传播优秀理念与案例,同样是涉外检察的关键环节。”李萍表示,涉外检察融在日常工作中,既包括检察外事工作,也包括具有涉外因素的检察业务工作,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是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方面。

巧语破冰增进共识

采访中,谈及在日内瓦参加知识产权检察国际研讨会的经历,李萍分享了一个细节:第一天会议结束,组织者安排与会者共进晚餐。晚宴上,各国与会人员除了交流工作,也分享了很多生活趣事。彼时正值中秋节前夕,李萍借机讲述了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那一刻,远在异国他乡的与会人员都产生了对家的思念,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李萍深知,语言只是载体,思想和情感才是灵魂,相较于单纯的语言能力,语言背后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更能增进共识。 李萍认为,日内瓦的知识产权检察国际研讨会演讲成功的秘诀,除丰富的涉外经验外,更在于了解跨文化沟通之道。她坦言,培养既懂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又精熟检察业务的复合人才,是一场“马拉松”。集训和翻译软件能快速提升听说能力,但想要真正清晰表达和精准理解彼此的思维逻辑、情感需求,唯有在长期学习和真实交流中才能慢慢掌握。 面对涉外案件涉及的多国法律、文化与复杂国际规则,李萍深知经验沉淀与传承的重要性——资深检察官将办案技巧、调研技能倾囊相授,不仅可以缩短新人成长路径,更能在传承中锻造新一代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为事业注入持久活力。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对外开放必然要求高水平法治保障。 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了不少涉外经济犯罪案件,依法惩治洗钱、非法买卖外汇、制假售假、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贡献了检察力量。 去年12月,最高检印发关于加强涉外检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检察机关要积极参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中外经营主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有效衔接。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新时代对涉外民事检察工作的新要求,以更强的自觉和担当,切实服务‘走出去’和‘引进来’开放战略。”李萍认为,依法维护我国公民、企业等各类主体在海外的合法权益,也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例如依法维护华侨、海外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经历笔译、英文写作、英文口语三轮考核,16名学员脱颖而出,成为首批被纳入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库的成员……前不久,第六期全国检察机关涉外法治人才培训班圆满结课。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需求,更是提升检察机关涉外法治工作能力水平的迫切需要。 作为检察业务专家进校园师资和国家检察官学院高级教官,李萍传道授课时尤其强调“故事思维”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 “道理能赢得辩论,故事可以收服人心,讲故事比讲道理更能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柔软所在。在塑造形象、指引行动上,故事有春风化雨的神奇魔力,许多国家深谙此道。”李萍体会到,要让中国法治理念赢得国际认同,应善用“故事体”传播我们的观念与价值,增强叙事能力。她曾在多次授课中,将自己的体会概述为“办案与讲故事双向互动”。 “办案与讲故事是相辅相成的。办好案件是讲故事的基础,讲故事是对办案的提炼和升华。以讲故事的视角来看待办案,能够为案件办理提供更高、更新的要求;而以办案的思维来审视故事,则能提供更深刻、更全面的解读。讲好中国法治故事,首先要真实可信,其次要生动有趣,要寻找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话语共同点,以受众熟悉的思维和语言进行思想和情感沟通。”李萍认为,在涉外检察工作中,培养讲故事的能力尤为重要。面对不同对象讲故事,不能用一种声音、一个腔调,应增强受众意识,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以简洁明快、幽默松弛的叙事方式让故事入脑入心、成风化人。 “涉外检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李萍充满信心。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浪潮中,最高检坚持元首外交战略引领,积极稳妥推进与外国司法机关高层互访,持续扩大中国检察“朋友圈”。 在这宏大的图景中,李萍正以其深厚的本土智慧、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独特的叙事能力,锚定热爱的方向,在涉外法治的广阔天地里坚定前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