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收入来自海外!蓝标把中国品牌送出海,AI收入15.7亿杀疯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01:31 2

摘要:当大部分广告公司还在为季度KPI掉头发,甲方一个brief改8版PPT时,蓝色光标甩出了一张半年报:营收323.6亿,相当于每天净赚1.8亿;出海业务270亿,直接占了总营收的83.45%,把“中国品牌送出海”玩成了印钞机;最狠的是AI驱动收入——15.7亿,

当大部分广告公司还在为季度KPI掉头发,甲方一个brief改8版PPT时,蓝色光标甩出了一张半年报:营收323.6亿,相当于每天净赚1.8亿;出海业务270亿,直接占了总营收的83.45%,把“中国品牌送出海”玩成了印钞机;最狠的是AI驱动收入——15.7亿,直接把去年全年的12亿按在地上摩擦,CEO潘飞还放话“年底要冲30-50亿,未来目标100亿”。这哪是广告公司?这分明是披着营销外衣的“出海+AI”双料独角兽!今天咱就扒开这323亿营收的底裤,看看蓝标到底靠什么从“乙方工具人”逆袭成“全球营销狠角色”,顺便聊聊:当广告公司开始拼代码和服务器,这个行业到底要往哪儿跑?

一、从“卖创意”到“卖流量”:蓝标把出海玩成了“中国品牌代购”

先问个扎心的问题:你印象里的广告公司是啥样?是不是一群人围着白板头脑风暴,嘴里蹦着“赋能”“抓手”“闭环”,最后掏出一沓PPT说“客户爸爸您看这创意行不行”?但蓝标用270亿的出海收入告诉你:兄弟,格局小了!现在的广告公司,早就不玩“创意玄学”了,改玩“流量代购”了——只不过别人代购包包化妆品,蓝标代购的是Meta的广告位、Google的搜索栏、TikTok的推荐流。

为啥出海业务能占83%?答案藏在中国品牌的“出海狂潮”里。这两年你逛TikTok,刷到的“中国货”还少吗?SHEIN的小裙子、Temu的9.9包邮、安克创新的充电宝……中国制造业早就不是“代工贴牌”的老印象了,现在是“品牌出海”的黄金时代。但问题来了:中国老板懂生产懂供应链,可到了海外,怎么让外国人知道你的货好?总不能扛着样品满街跑吧?这时候就需要蓝标这种“流量代购”——你想在东南亚卖口红?我帮你搞定TikTok的本地网红;想在欧洲推新能源汽车?我帮你拿下Google的搜索广告位;连亚马逊开店不会投广告?没事,我有AI算法帮你优化投放,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看数据更直观:Meta、Google、TikTok for Business三大平台的广告收入“同比环比双增长”,这说明啥?不是蓝标会忽悠,是中国品牌出海的需求实在太旺盛,而蓝标手里攥着“全球流量钥匙”。更狠的是新兴平台:AI驱动的效果广告平台Moloco“延续快速增长”,Amazon Ads收入“数倍增长”。要知道,Moloco可不是普通的广告平台,它靠AI算法精准匹配用户和广告,相当于给广告装上了“智能导航”;Amazon Ads能数倍增长,说明中国卖家在亚马逊上“投广告换销量”的需求井喷,而蓝标就是那个帮他们“开车”的老司机。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帮客户投广告吗?这活儿谁不能干?”还真不是。蓝标玩的是“全链路服务生态”——从选品建议(用AI分析海外市场缺口)、素材制作(AI生成多语言视频)、广告投放(实时优化ROI)到售后数据复盘,一条龙全包。举个例子:某中国小家电品牌想进东南亚,蓝标先通过AI扒拉当地社交媒体数据,发现“迷你电饭煲”在越南卖爆了;然后用AI生成100版越南语广告视频,里面塞了榴莲、米粉这些本地元素;投放到Facebook和TikTok后,AI实时盯着数据,哪个时间段转化率高就加预算,哪个素材没人看就立马换。最后一算账:客户投1块钱广告,能赚3块钱,你说他下次还找不找蓝标?

这就是蓝标出海业务的核心逻辑:不是“我帮你投广告”,而是“我帮你在海外赚钱”。当广告公司从“创意中介”变成“赚钱合伙人”,270亿的收入不过是水到渠成。

二、AI不是“添加剂”,是“主菜”:15.7亿收入背后的“营销自动化革命”

如果说出海业务是蓝标的“现金奶牛”,那AI驱动收入就是“未来印钞机”。半年15.7亿,超过去年全年的12亿,目标年底30-50亿——这增速,比你工资涨幅快多了!但问题来了:AI在广告圈到底能干啥?难不成是用ChatGPT写文案?要真这么简单,蓝标早就被甲方自己干了。

潘飞一句话道破天机:“从AI赋能向AI原生转型”。翻译成人话就是:以前AI是“工具”,现在AI是“老板”——整个营销流程,从客户需求到最终效果,都由AI说了算。举个“非AI时代”的例子:某品牌要推新品,先开两周会定方向,创意团队熬三个通宵出5版海报,媒介团队打电话问Meta“广告位多少钱”,投放后等一周看数据,发现效果不行再调整,一套流程下来,一个月过去了,钱花了不少,销量没见涨。

现在呢?AI原生模式下,流程是这样的:客户说“我要推新品,预算100万”,AI Agent(智能代理)直接对接需求,先爬取全网数据,分析目标用户喜欢啥(比如“25-35岁女性,喜欢熬夜,关注护肤成分”);然后自动生成100版广告素材(视频、海报、文案,还自带多语言翻译);接着对接Meta、Google的广告接口,实时投放并优化——哪个素材点击率高就多投,哪个时间段用户活跃就加预算,甚至能根据用户评论自动调整话术(比如用户说“太贵了”,AI立马生成“首单立减30”的新素材)。最后,AI直接甩给客户一份数据报告:“老板,100万花完了,带来500万销售额,ROI 5:1”。

你看,这哪是“AI赋能”?这是“AI把人给‘赋能’下岗了”!以前需要10个人干的活儿,现在1个AI就能搞定,效率翻10倍,成本降一半,客户能不买单吗?这就是蓝标AI收入15.7亿的秘密:不是靠“AI噱头”,而是靠“营销自动化全链路”——从需求分析、素材生成、投放优化到效果复盘,AI全程主导,人只需要“给AI打工”(比如喂数据、调参数)。

更狠的是潘飞的“三个超越”:“超越降本增效、超越代理模式、超越营销公司”。前两个好理解,“超越降本增效”是说AI不只是帮你省钱,是帮你赚更多钱;“超越代理模式”是说不只是帮客户投广告,要做“技术平台”;但“超越营销公司”是啥意思?我猜潘飞的野心是:未来的蓝标,可能不是“广告公司”,而是“全球营销领域的AWS”——就像亚马逊AWS给企业提供云服务,蓝标给全球品牌提供“AI营销云服务”,你想做营销?直接调用我的AI接口就行。

这野心有多大?看看目标就知道:“AI驱动收入尽快突破100亿元”。100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半年营收的三分之一!要知道,传统广告公司的利润率也就5%-10%,但AI驱动的技术服务,利润率能到30%以上。一旦100亿目标达成,蓝标就彻底从“劳动密集型乙方”变成“技术密集型甲方”——到时候可能不是蓝标求客户,而是客户求蓝标:“哥,能给我留点AI接口额度不?”

三、全球化2.0:东南亚当老大,拉美当大哥,欧洲也要插一脚

光靠AI和国内客户还不够,蓝标要当“全球狠角色”,还得玩“全球化2.0”。什么是“全球化1.0”?可能就是在海外设个办事处,招几个本地人接单;但“全球化2.0”不一样,蓝标要的是“东南亚第一跨境品牌、拉美市场领导品牌,欧洲落地生根”——翻译成人话:我要在东南亚当老大,在拉美当大哥,在欧洲也要插一脚,让全球品牌都知道“做营销,找蓝标”。

为啥选这三个地方?东南亚是“流量洼地”。你想啊,6亿人口,平均年龄28岁,手机普及率90%,TikTok、Shopee火得一塌糊涂,但本地营销公司要么没技术,要么没资源,这不就是蓝标的机会?蓝标在东南亚搞“本地化团队+AI工具”:招本地人懂文化(知道东南亚人喜欢“榴莲元素”“宗教禁忌”),用AI搞数据(知道哪个网红带货强、哪个时间段用户多),相当于“地头蛇+科技挂”的组合,想不当第一都难。

拉美是“增长黑马”。这地方以前是欧美广告公司的地盘,但他们老一套“高大上创意”在拉美根本玩不转——拉美老铁喜欢热闹、接地气,要的是“9.9促销”“跳舞带货”,不是“品牌故事”。蓝标就不一样了,带着中国互联网的“下沉市场经验”去拉美:用AI分析本地 slang(俚语),生成“老铁们买它”的魔性视频;对接本地电商平台(比如Mercado Libre),搞“广告+直播”一体化,这不就是把国内“抖音电商”的玩法复制到拉美?难怪敢喊“领导品牌”的口号。

欧洲是“高端局”。欧洲市场规范严(GDPR数据合规能把人逼疯),消费者挑剔(认品牌认质量),但一旦进去了,利润高啊!蓝标玩的是“技术破局”:用AI搞定数据合规(自动脱敏用户信息),用多模态视频(生成英、法、德多语言广告,还得符合当地审美),再联合中国新能源、奢侈品品牌(比如比亚迪、花西子)一起“闯欧洲”——你卖高端货,我提供高端营销服务,主打一个“门当户对”。

有人可能担心:全球布局这么广,会不会“贪多嚼不烂”?但蓝标有个“杀手锏”:本地化团队+全球AI平台。比如东南亚团队发现“榴莲元素”转化率高,数据立马同步给全球AI平台,下次拉美团队推水果零食,AI自动就会“借鉴”这个经验;欧洲团队搞定了GDPR合规,算法模板直接共享给其他地区。这就像“全球连锁店”,每个店有本地特色,但后台供应链、管理系统是统一的,效率能不高吗?

四、从“中国代理”到“全球样本”:广告圈要变天了?

业内人士说蓝标在打造“全球营销产业进化的中国样本”,这话听着有点玄,但仔细想想,还真不是吹的。以前全球营销行业是谁的天下?是阳狮、WPP这些欧美巨头,他们靠百年品牌积累、全球网络垄断,中国广告公司只能当“小弟”——帮他们做本地化执行,赚点辛苦钱。但现在,蓝标用“AI+全球化”告诉欧美巨头:不好意思,你们的“老地图”过期了!

为啥中国公司能逆袭?因为我们有两大“法宝”:一是中国品牌出海的“需求红利”,二是AI技术的“应用速度”。欧美广告公司虽然技术强,但太“傲娇”——搞个AI工具要层层审批,落地到业务得等半年;中国公司不一样,“All In AI”不是口号,是真敢砸钱砸人。蓝标从“AI赋能”到“AI原生”,也就两年时间,这种“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基因,是欧美巨头学不来的。

更重要的是,蓝标的模式给整个行业指了条明路:广告公司的未来,不是“比创意谁更洗脑”,而是“比技术谁更能打”。以前客户找广告公司,问的是“创意好不好”;以后客户找广告公司,问的是“AI转化率多少”“自动化链路稳不稳”。这就像手机行业,以前比“外观好看”,现在比“芯片算力”——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当老大。

潘飞说“要超越营销公司的追求”,其实是看透了这个趋势:未来的营销行业,会变成“技术驱动的服务平台”,而不是“创意驱动的中介公司”。蓝标现在做的,就是从“帮客户投广告”到“给客户提供营销技术平台”——比如把自己的AI Agent、视频多模态生成工具做成SaaS产品,开放给中小品牌用。到时候,蓝标可能不只是“广告公司”,而是“全球营销领域的阿里云”。

结尾:当广告公司开始写代码,我们该害怕还是兴奋?

最后聊点掏心窝子的:看到蓝标这种广告公司,又是AI又是全球化,你会不会觉得“广告圈变了,以后没创意人什么事了”?其实不用怕——AI能生成100版素材,但哪版能戳中用户的“爽点”,还得靠人懂人性;AI能优化投放,但怎么帮客户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还得靠人懂文化。AI不是要取代人,是要把人从“重复劳动”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研究用户心理、设计商业模式)。

而蓝标的323亿营收、15.7亿AI收入,本质上是给所有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在AI时代,别再抱着“老本行”不放了,要敢于“跨界打劫”——卖手机的可以做汽车(比如小米),做电商的可以搞云计算(比如阿里),做广告的自然也能玩AI和全球化。毕竟,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句“再见”都不会说。

所以,下次有人问你“广告公司现在干啥呢”,你可以甩给他蓝标的半年报:“人家早就不做PPT了,改当‘全球流量贩子’+‘AI程序员’了——半年323亿,了解一下?”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