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最魔幻的一幕,发生在昨天——武汉市文旅局与“武汉发布”联合推出的“2025武汉大学生迎新季”官方直播,本是春风拂面、笑迎新生的温情戏码,结果开场不到十分钟,弹幕区直接上演“审判现场”。
8月26日,距离武汉大学图书馆那场“抓痒风波”一审落锤,整整26天。
26天,足够一棵小树苗破土而出,足够一只蝉完成蜕变,也足够一场本该悄然落幕的校园风波,演变成全民围观的“高校行为艺术展”。
而最魔幻的一幕,发生在昨天——武汉市文旅局与“武汉发布”联合推出的“2025武汉大学生迎新季”官方直播,本是春风拂面、笑迎新生的温情戏码,结果开场不到十分钟,弹幕区直接上演“审判现场”。
网友一句“图书馆还开吗?先问问母校挠痒痒算不算性骚扰”,精准爆破,全场哑火。官方账号默默关闭评论区,仿佛在说:“对不起,这届观众太会答题,我们交卷不了。”
好一个“社死现场”!堂堂官方直播,被一场未解的校园悬案按在地上摩擦。不是节目不好,是群众的情绪太满,一滴水就能决堤。
这口锅,真的全是直播团队的吗?不,锅底刻着两个字:武大。
7月31日,武汉经开区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原告杨景媛的全部诉讼请求。法律层面暂时画上句号,但公众的疑问才刚翻页。
毕竟,法院判的是“证据不足”,没说“行为清白”;判的是“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性骚扰”,可没说“道德上没问题”。
这就像是医生说你“没病”,但你浑身发痒,谁信你真舒服?
于是,8月1日,武汉大学发布通报,承诺“将依规启动调查程序”。这话听着靠谱,可接下来的26天,校方仿佛开启了“静音模式”——风平浪静,毫无波澜。没有调查进展,没有时间节点,甚至连一句“我们在努力”都没有。
公众要的,真不多。不是要你立刻开除谁、处分谁,而是要一个态度:我们听见了,我们在查,我们在乎。
可武大选择用沉默回应关切,用静默对抗舆情。结果呢?沉默不是金,是火药桶的引信。每一次沉默,都是在给舆论的干柴添一把烈火。
于是,迎新直播成了“出气口”。那些原本该问“宿舍几人间”的新生家长,现在满脑子都是“26天了,调查结果呢?”;那些想了解校园风光的准大学生,刷到的却是“滚出湖北”的怒吼。这不是直播翻车,是信任崩塌后的连带伤害。
高校的公信力,本该像图书馆的穹顶,庄严、稳固、值得仰望。可一旦在敏感事件上选择“拖字诀”,再高的穹顶也会被质疑蛀空。
更讽刺的是,这场风波的核心,本是性骚扰与学术权力的边界问题。
这是所有高校都该严肃面对的课题。可武大处理的方式,却像在图书馆里挠痒——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公众要的不是“清者自清”的傲慢,而是“查者自明”的担当。
关闭评论区,是技术手段,不是公关智慧。你以为关掉了弹幕,就关掉了质疑?错了。你关掉的只是声音的出口,而质疑早已在千万人心中扎根、发芽、开花。它会在下一场讲座、下一次招生、下一个城市宣传中,悄然绽放。
别忘了,今天的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不盲从,不沉默,更不接受“等通知”。他们用一条条弹幕告诉你:我们可以欢迎你,也可以审判你。
留给武大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不是26天,而是以小时计的信任倒计时。
你若再不端出一碗清汤可见底的调查报告——谁参与了、查了什么、依据何在、结论如何——那下次被“炸场”的,可能就不只是迎新直播,而是整个招生季、学术声誉,乃至“双一流”的金字招牌。
高校的尊严,不在于从无争议,而在于面对争议时的坦荡与勇气。捂嘴解决不了问题,回避只会放大问题。真正的“零容忍”,不是口号贴在墙上,而是行动落在纸上、刻在人心。
最后说句风凉话:图书馆的灯还亮着,可有些事,不该在阴影里挠来挠去。挠痒痒或许不犯法,但挠公众底线,迟早被舆论挠出包来。
武大,别再让“26天”变成“26年”。该出的报告,比迎新致辞更重要。否则,下次直播,可能连评论区都不用关——因为,没人再想看了。
来源:小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