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段时间,鲁迅“实火”。有人声讨他在景区版画上手夹香烟,更多人则维护先生真实的生活姿态,还有许多人,穿上了鲁迅同款紫色毛背心,哪怕是在“秋老虎”尚未褪去的八月,也依旧不舍这团文学炙热的火焰。斯人离去,已近90年。今天的年轻人为何依旧愿意走近鲁迅伟大的精神世界与
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曹怡晴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近段时间,鲁迅“实火”。有人声讨他在景区版画上手夹香烟,更多人则维护先生真实的生活姿态,还有许多人,穿上了鲁迅同款紫色毛背心,哪怕是在“秋老虎”尚未褪去的八月,也依旧不舍这团文学炙热的火焰。斯人离去,已近90年。今天的年轻人为何依旧愿意走近鲁迅伟大的精神世界与多姿的生命场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借用时下的流行话术,鲁迅笔下的记录,相当有“活人感”。在其日记、杂文、小说中,我们时常能摸寻到鲁迅生活半径中的点点滴滴,甚至随之“种草”。
譬如,今天来到北京中山公园的许多游客,总会想着要去“来今雨轩”尝一尝冬菜包子。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曾82次来到中山公园,其中有60次光临“来今雨轩”,甚至在与老朋友齐宗颐与自己合作翻译《小约翰》时,更是连续30多日到访。他不光在此翻译写作,也品茗用餐、赏花会友。“冬菜包子配花茶”,就此成为游客必打卡的“鲁迅同款”。
而浙江绍兴,在年轻人眼中,正是一座巨大的鲁迅“宝藏”。这里有鲁迅祖居、鲁迅纪念馆、百草园、三味书屋等人文古迹,或许是最适合穿上紫色毛背心前来打卡的地方。不同角落里还有姿态不一的鲁迅文创周边,仿佛在告诉人们:鲁迅从未走远。
不论是生活里还是旅途中,“鲁迅同款”生生不息的魅力源泉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种文人生活想象的“仪式感”。近日在上海书展爆火的毛背心其实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一款文创产品,其原型来自鲁迅的一件标志性穿搭——紫色绞花针织背心,原件现珍藏于鲁迅博物馆,由许广平编织,承载着《两地书》中“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的生活细节。毛背心上身,仿佛也能穿越回鲁迅先生曾经上课、写作、会友等种种场景之间,让文字与影像中的描绘,成为更加真实可感的文化留念。
或是源于造梗行为艺术的“在场感”。莫言、马未都等文化名人“带货”,“鲁迅毛背心”话题阅读量迅速飙升,有网友戏称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作家们则笑言“穿上之后写稿更快了”,还有读者在书展上“一本书没买却抢了鲁迅COS服”。巨大热度之下,鲁迅作为“时尚达人”的隐藏属性也被挖掘出来,年轻人们也不再将他视为“遥远的战士”,而是与他们一同“在场”的“可爱前辈”。
也要看到跨越时空对话的“同频感”。其实,就像“夹烟墙”并不会误导人们去抽烟,穿上毛背心也未必真能“下笔如有神”。“鲁迅同款”衍生而来的种种文创,是一扇扇走进鲁迅文学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轻量化的、解构化的方式去亲近这位文学巨匠。但不要止步于此。事实上,鲁迅充满生命力的斗士形象,源于其坚毅如同刀枪的文字。我们在打卡同款时产生共鸣,也首先是因为在阅读中产生了互文的前提。
人多是“生命之川”中的一滴,承着过去,向着未来。在这段注定孤单艰辛的人生逆旅中,不妨将鲁迅的文字视作同行的BGM——
或许是质问“从来如此,便对么”时,声嘶“呐喊”的激烈摇滚;或许是思考“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时,犹豫“彷徨”的忧郁蓝调;当“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朝花夕拾”里的回忆片段,是一段轻快的爵士;而独倚“野草”旁,知晓了“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的无限轮回里,藏着的是同生活抗争到底的反叛雷鬼……直到众人熙熙的喧哗落幕,一切的“同款”“周边”,都随消费潮流的起伏消散,是文字、也只有文字,能让先生的温度击破时空的阻隔,始终温暖着当代人的胸膛。
这正是:
同声同息同背心,与君皆是同路人。
不要只夸颜色好,但留文气满乾坤。
大家晚安!
(文|曹怡晴)
来源:艾换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