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R杂志CNS文章解读|鹿角芽基祖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延缓衰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00:47 2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延缓衰老、改善衰老相关疾病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社会关注焦点。衰老过程涉及细胞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累积、组织功能衰退等一系列复杂生理变化,而探索安全有效的抗衰老干预手段,始终是科研人员不懈追求的目标。

会议主题

鹿角芽基祖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延缓衰老

会议简介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延缓衰老、改善衰老相关疾病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社会关注焦点。衰老过程涉及细胞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累积、组织功能衰退等一系列复杂生理变化,而探索安全有效的抗衰老干预手段,始终是科研人员不懈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细胞外囊泡(EVs)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再生医学和抗衰老研究中崭露头角。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信使”,细胞外囊泡携带核酸、蛋白质、脂质等生物活性分子,能够精准调控靶细胞的功能,为干预衰老进程提供了全新思路。而鹿角作为自然界中唯一能够周期性完全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其再生过程中蕴含着强大的细胞增殖与分化潜能,其中的鹿角芽基祖细胞(鹿茸胚芽祖细胞(ABPCs))更是被视为极具研究价值的“种子细胞”。

2025年7月14日,来自空军军医大学黄景辉团队等在 Nature Aging 杂志发表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antler blastema progenitor cells reverse bone loss and mitigate aging-related phenotypes in mice and macaques”的文章。研究发现,鹿角芽基祖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EVsABPC)可减轻骨髓干细胞的衰老表型。在老年小鼠和猕猴体内,EVsABPC能显著增加股骨骨矿密度。此外,静脉注射 EVsABPC 还能改善老年小鼠的体能表现、增强认知功能并减少全身炎症,同时逆转表观遗传年龄超过 3 个月。

在此背景下,特举办本次线上会,旨在搭建一个跨学科、高效率的学术交流平台。期望可以推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为抗衰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方向。

会议时间

2025-8-28 北京时间:20:00-21:30

会议日程

参会专家

主持人

黄景辉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博导

黄景辉,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主任,全军研究所副所长,博导,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Science、Nature Aging、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等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2011年作为全国骨科唯一代表受邀参加“第61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入选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3)、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3)、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3)、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12)及COA2016骨科基础研究奖一等奖,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第九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大会学术论文竞赛特等奖”、“亚太国际神经再生论坛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其中1项发明获得COA2016 Most Valuable Design Top 10。

主讲专家

郝一鸣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主治医师

郝一鸣,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长期从事细胞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Aging、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Boimaterials、BMC Anesthesi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其中 10 分以上 3篇。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6/8),获中国外科周全国ERAS总决赛冠军。

讨论专家1

寇玉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寇玉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学科助理,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基础学组副组长、全国医用防护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专业方向:周围神经及脊柱脊髓损伤、四肢关节损伤。近五年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加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等;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作为成果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

讨论专家2

刘晓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副研究员

刘晓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副研究员,博士后,神经外科博士,从事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学习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材料在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应用研究。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秘书兼委员。获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的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主研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参编《组织工程与中枢神经系统新进展》和《神经重症医学新进展》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rbohydrate Polymers、Bioactive Materials、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Therano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4篇(10分以上7篇;中科院1区10篇;ESI 高被引论文1篇)。发表的文章获Science Advances、Nature Protocols、Chemical Reviews和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多种国际顶级杂志大量正面引用和肯定,总被引1552次,h-index=24。被邀请担任《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JCR1区,IF:5.30)关于脑和脊髓损伤主题的客座编辑(Guest editor),此外,还受邀担任《 Regenerative Medicine Reports 》、 《Exploration》、《Nano TransMed》、《Brain Network Disorders》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期刊青年编委,并受邀担任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Biomaterials、Acta Biomaterialia、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Carbohydrate Polymers、Materials Today Bio和Cell Proliferation和等SCI杂志的审稿人。

讨论专家3

倪晓琳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倪晓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1. 健康长寿与共病的遗传学机制研究;2. 衰老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模型构建。主持或参与科技部十三五主动健康项目和多项国自然课题。发表文章29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1篇,中文核心4篇。参与撰写团体标准5部。GPB、IMed等杂志青年编委,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健康标准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医学分会、人类遗传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专业委员会的委员。

讨论专家4

杨令延

广州国家实验室

副研究员

杨令延,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广州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JEV等杂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受理与实质审查4项,PCT一项。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

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细胞外囊泡分会委员、广州市外泌体产学研技术联盟副理事长。

讨论专家5

秦涛

第四军医大学

秦涛,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师从邱强教授,现为第四军医大学骨科博士后,合作导师为西京医院骨科黄景辉主任。主要从进化-发育角度研究鹿角的再生机制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启示。近年来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在Science (2023)、Nature Aging (2025)、Genome Research (2025)和Zoological Research (2022)等期刊发表论文。相关研究入选“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2024),曾获得华人生命科学领域在读博士最高奖“吴瑞奖学金”(2024),并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2025)。

讨论专家6

杨敏光

福建中医药大学

讲师

杨敏光,博士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认知功能障碍中西结合康复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作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区域联合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

参考文献

观看方式:

如果您想参与期刊系列线上学术论坛,或者参与更多学术活动,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联系人:孙莹

官方邮箱:gjb11@nrren.org

来源: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