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通过改变身体和大脑的对话模式,来改变我们能感知到的活力状态,即——TATT 们可以训练大脑,让自己支棱起来。毕竟天天觉得累,也不是个事儿啊……不过,大脑的预判是基于大量的旧经验,不是说嗨就能嗨起来,而是需要一些技巧重新激活它。《精力管理》(The Powe
这年头,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疲惫,叫:「什么都没干,就已经不行了」。明明大多数时间都坐着,一天下来却像跑了一场马拉松+铁人三项+相扑比赛。最经典的一幕是——早上起床还挺精神,人刚到工位——啪,电量直接掉到 15%,连眼球转动都要卡壳。这种「什么都没干,就已经很累」的状态,英国人甚至给它起了个名字,叫 TATT(Tired All The Time)「总是很累综合征」[1](合理怀疑,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医生很累想省事)不知不觉中,TATT 已经在全球范围出现「人传人」现象——一项覆盖 32 个国家的荟萃分析发现,每 5 个健康成年人中,就有 1 个 「TATT 星人」[2]。咱这边也有个时髦叫法——命缩力。
理论背后有个好消息:可以通过改变身体和大脑的对话模式,来改变我们能感知到的活力状态,即——TATT 们可以训练大脑,让自己支棱起来。毕竟天天觉得累,也不是个事儿啊……不过,大脑的预判是基于大量的旧经验,不是说嗨就能嗨起来,而是需要一些技巧重新激活它。《精力管理》(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这本书里提到:精力(或者说我们感受到的活力)就跟肌肉一样,也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长久地不去努力调动、增加我们的精力,精力就会越来越萎缩。[6]4 个小技巧让你的大脑和身体重新对话接下来的这四个方法,就是在帮你「激活」和「调节」这套系统,像恢复体能一样,一点点找回状态。01真正让大脑「休息」不是刷手机,而是切换任务很多人觉得刷短视频是在放松,其实大脑根本没停工。快速的信息流会持续刺激多巴胺系统,越刷越累。真正的休息,是让大脑从持续输入、持续备战的状态中抽出来。最简单的方式,是切换任务。比如专注工作 90~120 分钟后,下楼走走、和搭子闲聊几句、安静地喝杯茶……看似在「划水」,其实是大脑在回收能量。也可以试试冥想或正念练习,能有效降低大脑的警觉度,让人真正放松下来。02先完成一些小事,或者把大任务切碎,给大脑一点「可控感」如果你一睁眼脑子就开始演「今天肯定会很难」的剧本,大脑就会自动省电、减少能量输出。想打破这个循环,试试从一件能完成的小事开始。比如:● 整理一下桌面● 回一封邮件● 把任务切成清单,先做一个● 主动推进一个沟通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baby steps」,其实在给大脑发信号:「我完成了,我在掌控中」。每完成一件小事,都是一个锚点——把你从对未来的焦虑中拉回来,重新落在可控的当下。久而久之,你的注意力会更稳定,精力也会更容易调动起来。03把感受和担忧写下来帮助我们回到当下与具体的事务中越是憋着不说,焦虑越会在脑子里反复循环。一个简单但有效的办法:写下来。哪怕只是每天写一句:「我今天最担心的是……」,也能让大脑暂时退出「模拟危机」的备战状态。这种简短的情绪书写(emotional writing)或自我对话(self-talk),能有效缓解主观压力,恢复判断力和注意力。你不需要写得多好,在备忘录里打几行字,或给自己发一段语音都行,关键是:把情绪从脑子里转移出来。当开始「观察焦虑」,而不是「陷在焦虑」,就是状态缓解的起点。04吃得干净身体需要足够的、稳定的能量很多人觉得「累了就该来点甜的」。确实,奶茶或蛋糕下肚,能量马上飙升。但可能很快就会出现「精力断层」:发困、心烦、注意力涣散。血糖快速升高-骤降的能量落差,不仅会影响大脑的专注,还会触发更多的「资源不足」信号,让它变得更加保守、小心。与其靠一时爆发,不如吃得稳定、释放能量更平缓。比如:● 吃优质蛋白(鸡蛋、豆制品)● 多选复合碳水(如糙米、全麦)● 三餐搭配脂肪 + 蛋白 + 碳水● 保持水分,别等口渴才喝水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能量释放曲线,均衡、适量的好好吃饭,是精力稳定的物质基础。最后,如果你总觉得累,不妨反过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事,是你一做起来就能忘记时间的?这种状态叫心流(Flow)——指的是一个人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并从中获得满足感的状态。心流状态越多,就是在给我们的精力库里充能。尽量去找那些能让你进入心流的事,无论是工作里的「小任务」,还是生活中的「小爱好」,它们都是帮你恢复精力的「隐形充电器」。参考文献[1]A fresh understanding of tiredness reveals how to get your energy back | New Scientist[2]Frontiers | The demographic features of fatigu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orldwid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3]On energy,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ubjective vitality a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being - PubMed[4]https://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wp-content/uploads/2022/02/SVS_Complete.pdf[5]he Power of Body Budgeting, with Neuroscientist Lisa Feldman Barrett – All about power[6]《精力管理》(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策划制作策划:pheobe | 监制:Feidi插图:见图注 | 封面图来源:站酷海洛原标题:《啥事没干却巨累!几乎没人知道这个原因》 来源:妍妍课堂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