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技产业链解析(真正的“蓝海”市场,各环节核心公司名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23:44 2

摘要: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主线开始,“深海科技”就迅速成为政策热点。

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主线开始,“深海科技”就迅速成为政策热点。

今年即将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也特别安排了“水下作战装备”等新型作战力量方队参阅,凸显我国对深海领域的重视。海洋强则国家强,“海安则国安,海不安则国必难安”。立足于资源安全和国防安全两大核心目标,在全球深海竞赛加剧和国内政策东风劲吹的背景下,沉睡万年的深海正孕育出万亿级的蓝色产业新引擎。

一、行业简介

战略背景:深海科技之所以上升为国家战略,源于资源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双重迫切需要。

一方面,深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保障我国能源与原材料供给安全的关键。当前全球海底资源开发正处于“跑马圈地”初期,美日等国已先行一步:2025年美国总统签署行政令,要求加快开发200海里以外外大陆架及国际海底区域矿产资源,日本计划2026年在南鸟岛海域进行5500米深的稀土钻探,以期摆脱对中国的资源依赖。

图:美日深海战略梳理

与此形成对比,我国大宗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23年我国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3.0%和41.9%,截至2022年铜、铁、铬、锰、钴、镍等十余种矿产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其中铜78%、钴95%、镍90%。但这些战略资源在深海的储量极为可观:比如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估算蕴藏镍2.74亿吨、钴4400万吨,分别是全球陆地已探明储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开发深海,无疑是我国破解资源瓶颈、保证极端情况下资源供应安全的正确路径。

图:2022年我国对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情况

另一方面,深海已成为大国军事博弈的新高地。深海空间广阔、隐蔽性强,被视为领土和领空向外的自然延伸,未来战争中“以深制海、以深拒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美国早在冷战后即谋划构建“政策-军事-科技”三位一体的深海霸权体系,将深海纳入第三次抵消战略版图;日本倡导“海洋立国”,加强第一岛链的军事存在与深海资源开发。

图:美军UUV总体发展规划

相比之下,我国长期面临“有海无防,国门洞开”的困局:水下安全防御体系滞后,近海重要通道缺乏有效监控和拒止能力。对此,中国在2024年两会上强调要推进海洋态势感知能力建设,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提升经略海洋的能力。

可以预见,构建跨域协同的水下攻防体系、掌握“制深海权”,将成为捍卫国家安全的新重点。“深海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安全需求牵引下,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图:水下攻防体系

内涵定义:深海科技是指在人类难以企及的200米以深海域,从事探测、开发、利用所需的一系列先进技术体系和装备系统。

图:“深海”的广义界定

这里的“科技”不仅包括耐高压耐腐蚀材料、水下通信导航、深海传感、深海能源供给等硬核技术群,也承载着国家战略安全、经济新增长极和国际竞争格局重塑的多重使命。

按一般行业划分,军事领域通常将300米以下海域称为深海,资源与工程领域则将“深水”标准从传统的200米不断提升,目前普遍扩展至500米甚至更深。

“深海科技”涉及深潜、深网、深钻三大技术路径:

深潜指依托载人/无人潜航器,进入深海执行探测感知、作业施工等任务,核心在于突破耐压材料、高效推进系统、大容量电池组以及水下通信与导航技术,从而不断提升作业深度、续航和探测能力;

深网指通过海底光缆、分布式传感器阵列和智能节点构建海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水下光通信、水声传感、海底数据中心(UDC)等技术,实现水下情报监视、通信传输和数据处理功能;

深钻指运用钻探技术开发深海海床及地壳资源,开展科学探测,其核心装备包括深海钻井系统、海上钻采平台、水下作业机器人等。

概括而言,深海科技是针对深海这一极端环境的“探、网、钻”全套技术装备总称,目的是更好地探测深海、利用深海、守卫深海。

市场空间:深海科技既有10万亿级海洋经济存量市场作为基础,也孕育着未来巨大的增量空间。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达10.54万亿元,“蓝色经济”体量可观。

图: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及其占GDP比重(亿元)

任何来自深海的新兴业态增量,都可能为相关产业带来不可忽视的业绩弹性。

我们判断,海洋经济的下一轮增长将主要来自两大动能:

其一,以远洋渔业、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扩张;

其二,在资源安全与国防安全需求拉动下,深海科技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后者实际上定义了“深海经济”这一新概念,即以深海科技为支撑的系列新产业、新场景。比如利用深海建立海上油气田和多金属矿场,开发深远海浮式风电场,打造深海生物医药和深海牧场(深海养殖)、发展深海文旅观光,甚至建设海底数据中心IDC、提供深海气象服务等。

据麦哲洞察预测,到2025年我国深海科技相关产业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随着核心技术突破和政策扶持加码,深海科技正从科研探索阶段加速迈向产业化应用阶段。

相较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偏重商业属性的新兴产业,深海科技更侧重科技攻关和安全战略属性,其发展初期可能主要依赖国家重大项目和战略需求牵引。

各沿海省市近期也密集出台配套规划,将深海科技纳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版图:

如海南在《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提出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布局深海油气、工程装备等产业,并建设深海数据中心以支持首台套装备项目;

山东在《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部署研制重载作业级深潜器、智能勘探机器人、深海采矿机等装备,在青岛、烟台建设深海采矿船和钻井平台制造基地;

广东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草案中提出支持深海通信和无人潜航器军民融合技术,深圳市更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聚焦海洋数字孪生和AI算法,计划2025年建成国内首个深海智能运维平台,预计可降低海洋工程运维成本40%;

福建则启动深远海养殖等专项行动,推动深海养殖装备和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

图:部分省市有关深海科技发展规划

可以说,中央定调之后,各地正因地制宜将深海科技融入地方产业规划,“顶层设计+地方跟进”的格局已然形成。在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下,深海科技正迎来系统性发展的新机遇。

二、上游产业链

深海环境极端的高压、高腐蚀、高盐度特性,对基础材料和元器件提出了苛刻要求。

材料领域方面,钛及钛合金被誉为战略级“海洋金属”,因密度小、比强度高、耐海水腐蚀等优异性能,成为深海耐压结构的首选材料。

图:钛及钛合金具有多项优良理化特性

载人潜水器的耐压球壳、深潜器舱体、深海油气管道等都大量采用钛合金以替代传统钢铁,有效解决腐蚀和强度问题。

世界多军事强国早已将钛合金列为21世纪新型战略结构材料重点发展,我国也建成了完整的钛工业链并掌握大规格钛合金加工技术。例如,宝钛股份是国内最大的钛材生产基地,具备年产4万吨钛铸锭的能力,产品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和深海装备(蛟龙号载人舱球壳就采用了宝钛的钛合金)。

图:蛟龙号的主要构成

西部材料、金天钛业等也深耕高端钛合金材料研制。除了钛合金,深海开发还需要特种合金钢、铜合金以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的支撑,用于建造耐压壳体、深海绞车、电缆护套等。举例来说,久立特材作为国内知名特种管材企业,已布局深海脐带管产品,用于连接海底油气井口与海面平台。高性能密封材料、防腐涂层、深冷工程塑料等也是深海装备必不可少的基础元件。

概言之,上游材料企业正围绕“抗压、抗蚀、抗疲劳”三大方向发力,为深海装备提供“筋骨与铠甲”。

元器件领域,深海场景需要大量特殊电子和光学器件。比如深海传感器件要求在高压水下长期可靠工作;水下连接器和密封件需保证电气性能和防水性能兼备;耐压电子元件和水下马达推进器也属于上游关键部件。

图:深海传感器

在这一环节,国内一些军工配套企业已开始布局相关产品。值得关注的如长盈通,公司原本专注于光纤陀螺核心器件(光纤环)的研发制造,产品应用于惯性导航。但光纤传感技术在水下同样大有可为:光纤水听器阵列正日益成为新一代水下监听网络的核心,被用于探测微弱的水下声信号。

长盈通等企业在光纤传感领域的技术积累,有望使其成为水听器等深海探测核心元件的国内供应商。

还有振华科技旗下子公司近年研制出耐高压的水下连接器,突破了传统电子元件在深海高压下易失效的瓶颈。这些基础元器件虽不起眼,却决定了整套深海装备的稳定性和寿命。

随着深海装备国产化提速,上游材料与元器件企业有望迎来需求增长,宝钛股份、西部材料、金天钛业、久立特材等钛合金及特材公司已进入投资者视野。

三、中游产业链

中游环节涵盖了深海科技的“大脑”和“四肢”,包括核心功能部件以及各种分系统。按照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1. 探测与感知系统:这是深海开发的“眼睛和耳朵”。其中,声呐(SONAR)是水下探测和导航的关键装备,相当于“水下雷达”,能主动发出声波探测目标或被动监听环境。

图:声呐工作原理图

声呐系统由发射换能器、接收换能器(水听器)阵列及信号处理单元组成。过去我国在舰船声呐领域有一定基础,但面对深海新需求,声呐技术需要全面升级。

一方面,现役潜艇和反潜巡防舰的声呐设备老化,存在替换升级需求;另一方面,新建舰艇、无人潜航器(UUV)和海底监听网络的建设将新增大量声呐装备需求。

更重要的是,水声信号处理被视为制胜关键。深海环境噪声复杂、信号衰减严重,高性能的信号处理算法和硬件能够大幅提升声呐的探测距离和精度。

图:被/主动声呐工作示意图

目前中科海讯、中国海防等上市公司已在水声装备领域深耕多年,前者为军方提供声纳系统及水声大数据产品,后者隶属中船重工,业务涵盖舰艇声呐和水下防务电子。

随着海军新型潜艇下水和海底声学监测网建设提速,声呐行业将迎来景气周期。

2. 通信与导航系统:深海通讯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海水对电磁波高度不透明,传统无线电通信在水下几乎失效,因此深海通信主要依赖水声通信和光纤通信两种手段。

其中水声通信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可实现上千公里的长距离传输,但速率仅在每秒几十比特至百比特量级,实时传输能力有限;光纤通信则需要铺设海底光缆,能够提供高速大容量连接,但灵活性较差,适用于固定设施间的通信。

近年来,我国在海底光缆通信方面进展显著:亨通光电、中天科技等公司不仅为全球海底通信网络提供高可靠性海缆,还参与了我国海底观测网的建设。比如中国在南海已建成首个跨海盆的海底科学观测网,铺设光缆将各类传感器节点联网,实现对深海环境的实时监测。

这套系统被称为“海底天网”,标志着我国初步具备了海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未来,深海通信有望走向“水下无线+有线融合”的新模式:近程和机动目标之间通过水声、激光等无线手段通信,远距离大数据传输则依托海底光缆骨干网。与此同时,水下导航技术也在突破。由于GPS信号无法直接覆盖水下,深海导航主要依靠惯性导航、声学定位和地磁引导等手段相结合。

例如,搭载于无人潜航器上的惯导系统通常使用高精度光纤陀螺和加速度计,但惯导误差随时间累积,需要定期通过水下定位网校正。这种定位网包括海底固定的声学信标阵列或浮标,与潜航器上的收发设备组成双向定位。

我国正在研发布局水下导航定位网络,以解决“深海精准定位”这一瓶颈。

前文提到的长盈通公司,其光纤陀螺产品同样适用于潜航器惯导领域,有望受益于无人潜航器放量。

总体来看,随着“海底光网”的铺设和水声通信、导航技术迭代,中游的信息传输与导航系统将为深海装备装上“神经系统”,使得深海数据实时回传、协同作业成为可能。

4. 能源与动力系统:深海装备要长时间自主工作,可靠的能源供给与推进动力至关重要。

目前主流的水下无人平台多采用锂离子电池组提供电力,但深海高压和低温环境对电池可靠性提出挑战。为提升续航能力,科研机构正研发耐高压长寿命电池,包括压差调节式锂电池、燃料电池、铝燃料电池等方案,以期显著提高UUV航程。

同时,海上风电和海洋潮流能等在位能源也被探索用于深海装备供能,如在无人浮标上安装小型风机、太阳能和波浪能装置,为传感器网络和水下机器人提供持续电力。

图: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万千瓦)

另一方面,水下推进涉及低噪音高效推进器研制,包括磁流体推进、电动泵喷推进等新概念,以减少声噪和提高推进效率。比如中国舰船领域龙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科研单位已攻克大功率磁流体推进关键技术,使潜航器的航行噪音大幅降低。

在民用领域,部分企业推出了面向商用无人潜器的推进系统模块。能源与动力系统的进步将直接决定深海装备的作业半径和作业时长,是未来技术攻关重点之一。

5. 作业与控制系统:深海装备执行不同任务,需要相应的作业工具和控制系统。

以深海油气开发为例,中游关键部件包括水下生产系统中的采油树、海底管汇、水下泵等。一套典型的超深水采油树重达几十吨,需要耐2000米以上水深、高压腐蚀的材料和精密控制。

过去这类高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今年1月我国首套2000米级国产化水下采油树在天津完成总装,制造方海油工程由此填补了国内空白。再如深海矿产开采,需要用到“水下割据者”——深海采矿车和辅助钻机。我国研制的“开拓一号”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已成功下潜试采,它通过履带行走于海床,将结核矿石收集上来。

图:深海采矿车巡检机器人方案示意图

这背后涉及中游多个子系统配合:包括水下挖掘切割装置、泥浆泵输送系统、矿浆升输管道、实时控制与监测系统等。类似地,用于海底光缆铺设、海洋科研取样的各种水下机器人(ROV/AUV)也需要不同的作业工具模块和控制软件。

我国已经研制出全球首套“挖-铺-埋”一体化的水下施工作业装备,实现了从海底挖沟、铺设管线到覆土埋设的全流程自动化。

可以看到,中游环节不仅提供单个部件,更重要的是将各类传感器、执行器通过控制系统集成,形成能够自主决策的智能作业单元。

这其中涉及的控制算法、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使深海装备具备了一定的“智慧”,能够在无人干预下完成复杂任务。

国内的海兰信等企业已在开发水下无人系统的控制软件,探索水下机器人集群协同技术。

未来,随着军事上“无人水下集群作战”概念的兴起,中游控制与作业系统还将朝着智能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图:未来典型水下作战行动示意图

概括而言,中游产业链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上承基础器材、下接整机装备。

我国深海科技中游环节目前整体仍在起步爬坡阶段,但已出现一些“小巨人”公司。如前述的中科海讯、中国海防在水声探测领域拔得头筹;长盈通在光纤传感、惯导器件方面独具特色;亨通光电、中天科技在海底通信网络领域国内领先;东方电缆则深耕海底电缆及脐带缆,产品应用于海上油气和海上风电项目。

这些公司凭借技术壁垒有望卡位关键环节,享受行业成长红利。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深海科技的许多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中游企业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军民协同创新,方能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主动。

四、下游产业链

深海科技的下游,是各类高端装备制造及实际应用场景的开花结果之处。在这一环节,中国已经取得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并孕育出众多结构性机遇。主要应用装备领域包括:

无人潜航器(UUV)及载人潜水器:这是深海探测与作业的尖兵。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早,成果丰硕:早在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即达到7062米,成为当时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之一;2020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实现在1万米深度作业的重大突破。

图:中国无人潜航器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速情况

在无人潜航器方面,我国已研发出多型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和有缆遥控潜水器(ROV)。伴随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技术注入,UUV近年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无人潜航器市场规模约570亿元,中国约为45.6亿元,同比增速23%;预计到2028年中国市场有望增长至144.5亿元,年复合增速达26%。

这一高速成长,既来自军用领域对无人潜艇、反水雷无人艇等装备的需求爆发,也受益于民用海洋调查、海底巡检等市场的兴起。

我国一些企业正脱颖而出:如中国海防已将无人潜航器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中科院声学所孵化的企业中科翰海推出了“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并实现批量化。

未来,无人潜航器有望与水面无人艇、无人机协同,构建空海一体的立体监视网络。

在载人潜水器商业化方面,深海旅游正在酝酿:一些创业公司已研发可搭载多人的小型观光潜水器,计划用于三亚等地的深海探秘旅游项目。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从科考到旅游,深海潜航器将大显身手。

图:深海潜航器

深海油气装备与工程船舶:浩瀚深海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可燃冰资源。为将资源开采上岸,需要庞大的深海工程装备体系。

其中,超深水钻井平台是海上油气开发的核心“大国重器”之一。我国领先的海工装备企业中集集团旗下的烟台中集来福士,成功建造了“蓝鲸1号”“蓝鲸2号”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水深达3000米,是全球最先进的海上钻井平台之一。这些平台的交付,标志着我国已跻身超深水钻井装备制造强国之列。

图:中国“蓝鲸1号”

配套的深海工程船方面,国内的中远海特等企业运营着一批大件工程运输船、半潜船和海上工程船,为深海项目提供物流支持。

中远海特的半潜船和重吊船业务专门服务于运输钻井平台、起重装备等超大型货物,占公司收入近30%。

此外,中信海直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石油直升机服务商,垄断了南海油田的直升机通勤及应急救援,其航空运输业务几乎全部直接服务于海洋油气开发。可以说,从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到工程船队、直升机运输,我国正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深海油气开发装备体系。

相关上市公司如海油工程(海洋石油工程承包商)、中海油服(海洋油田技术服务商)在各自细分领域占据龙头地位:前者不仅总包海上油气田开发,还在2025年成功研制首套国产超深水采油树;后者拥有多艘物探船、深水勘探船、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利器,可执行水深3000米的勘探开采任务。

与此同时,一批民营企业通过专精特新切入市场,如石化机械研制油气钻采和管道设备、杰瑞股份提供完井增产技术和海上油服、神开股份专注钻井井控与测井仪器、海默科技生产多相流计量计和油田监测系统、迪威尔填补了高端井口及压裂设备专用件国产空白。

这些企业共同组成了我国深海油气装备产业链,从元件到整机实现逐步自主可控。考虑到南海、东海等海域油气开发正提速推进,深海油气装备市场有望持续景气。

图:近20年全球海域油气产量增长情况

深海矿产与安全保障装备:除了油气,深海蕴藏的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等矿产也具开发潜力,相应装备正加紧布局。

我国已下水试验了万吨级深海采矿船和配套的爬行采矿车。山东省更规划在青岛、烟台打造采矿船和钻井平台制造基地,显现地方对深海采矿产业的重视。随着试采技术突破,未来一旦商业化开采获批,深海矿产开发将催生对采矿装备的大量需求。

图:海底矿产分布示意图

另一类重要下游装备则是水下安全保障体系,包括海底监听网络和水下无人防御装备。美军早在冷战时期就铺设SOSUS海底监听系统,在大洋深处部署水听器阵列监视对手潜艇动向。

近年来,我国也加速建设近海重要水道的水下监测网,通过铺设海底声纳基阵,实现长期固定的水下警戒。这被形象地称为“水下长城”。

与之配合的,还有部署于战略海域的无人反潜艇、无人扫雷艇等无人作战平台。

中科海讯等公司已推出无人水下航行器用于侦察探测,中国电科旗下有关单位在研发水下无人集群作战系统。

有机构分析,未来可能出现人艇协同的“有人/无人潜艇编组”、空海一体的“反潜无人机+反潜无人潜艇”模式。

无人作战装备在本次阅兵中首次以独立方队亮相,也印证了这一发展方向。

在海底攻防日趋重要的背景下,水下无人装备及配套的通信、充电基础设施都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A股市场上,中国海防、中科海讯已被视为“水下攻防”概念股的核心代表,它们的产品线涵盖水下探测、通信、武器等多个方面。

此外,长盈通由于在光电传感方面的领先地位,也被市场寄予厚望,认为其有望在新型水下监听和导航设备中扮演关键供应商角色。

总体而言,深海安全装备领域将随国防投入增长而壮大,相关公司订单可期。

图:深海水下技术装备

其它新兴应用:深海科技的赋能绝不仅限于上述领域。一些原本属于海洋经济范畴的产业,也因“深入深海”而焕发新机。

比如深远海漂浮风电正在成为新能源热点,我国已在浙江外海部署首批漂浮式风机。深海风电需要特种锚固系统、动态电缆和抗台风设计,相关产业链公司如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等提供了海缆解决方案并积极参与示范项目。

还有深海养殖,通过大型坐底式或半潜式网箱进行金枪鱼等高价值鱼类的远海养殖,设备包括抗风浪养殖工船、深海渔场网箱,已在南海投入试运营。

深海生物医药则利用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提取新型活性物质,用于制药和化妆品,目前中科院等机构已有试验成果。

海底数据中心(UDC):微软公司在苏格兰海底沉放数据中心试验取得成功后,我国企业也不甘落后。总部位于北京的海兰信公司已研制出UDC工程样机,并在海南三亚开展示范,有望打造出“海底机房+海上风电”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

这些新兴应用场景虽然多数尚处于起步和试验阶段,但其想象空间极大。一旦技术和成本瓶颈突破,将会开辟出全新的蓝海市场。

假以时日,中国完全可能涌现出“海上养殖航母”这样的超级装备,将渔场开到公海去;或建成海底超级计算中心,利用海水自然冷却节省能耗。可以说,深海科技的终极图景,正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徐徐绘就。

五、发展趋势

未来,深海科技的发展将呈现“政策引领、技术突围、产业协同”的鲜明特征。

在政策面,2025年“深海科技”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只是开端,预计后续国家将出台更详细的顶层规划和专项支持政策,包括重大工程立项、科研专项资金、税收金融优惠等。

各地方政府也将加快实质性跟进,例如推进重点项目招标落地、建设深海科技园区、设立产业基金等。

今年以来,二级市场对于“大海洋”题材热情高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深海科技等轮番成为热点板块。

图:深海科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三大产业的共性与差异性梳理

我们认为,与此前商业航天(2023年)和低空经济(2024年)行情类似,深海科技板块的投资主线有望沿着“中央定调–地方跟进–事件催化”的路径演绎。

当前深海科技正处于中央定调、地方响应的阶段,下一步值得关注的是重大示范工程的启动及关键技术突破等催化事件。比如“深海空间站”(载人深海移动作业平台)、“海斗一号”万米级ROV等国之重器的研制进展,都可能成为市场兴奋点。

此外,今年9月的阅兵展示和其后可能公布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也可能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对深海装备领域的关注度。

图:深海装备体系架构图

总体而言,在政策红利释放的背景下,深海科技有望成为贯穿“十四五”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在技术面,智能化与生态化将是深海科技突破的两大关键词。

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提升深海作业智能化水平已现端倪:例如我国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已实现多金属结核目标的AI识别,比人工勘探效率提升30%;无人潜艇、无人船正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以优化集群协同作战。

未来水下装备将越来越“聪明”,甚至逐步摆脱人工遥控,真正实现自主决策、自主作业。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在深海开发中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深海生态系统脆弱而神秘,一旦破坏难以复原。我国已经启动南海珊瑚礁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并牵头制定深海采矿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可以预料,任何深海资源开发项目都将需要通过严格的环境评估,配套生态监测和修复措施。这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将为深海科技产业链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谁能率先在环保型深海装备、环境友好采矿技术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占据未来竞争制高点。

在资本与产业层面,“政企合作”与“生态圈构建”成为新趋势。

深圳等地政府正牵手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发力构建海洋数字孪生平台和深海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海洋产业。

北京亦专门在北交所设立海洋科技专板,已有包括深海装备制造在内的12家企业启动上市计划。这意味着更多社会资本将涌入深海科技领域,产业生态圈将加速成型。

从上游材料、中游部件,到下游整机,再到应用运营,一个闭环的“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全产业链体系正在构建。未来,“产学研用”协同将是深海科技的典型特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攻关核心理论和技术,央企承担重大装备研制,民企专注配套创新,政府搭建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

唯有各方紧密合作,才能攻克深海“无人区”的诸多挑战,实现产业从0到1、从1到100的跨越式发展。

投资机遇方面:我们建议沿着“三条主线”把握深海科技的布局脉络:

首先,关注国家级项目核心供应商。深海科技起步阶段很多需求将来源于国家顶层重大项目,例如海底观测网、水下安全系统等。参与这些项目并拥有独家技术优势的企业,将率先拿到订单。

如水下监听网络所需的水听器供应商长盈通、万米载人潜水器供应商(中船系相关企业)、海底数据中心(UDC)研制单位等。这些公司在国家队工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确定性高,应重点关注。

其次,关注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迫切的环节。深海领域许多核心设备过去依赖进口,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产化需求提升,这些环节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例如深海钛合金材料、高精度水声探测系统、深海液压密封件等,凡是国内尚未完全掌握且下游需求迫切的领域,都孕育着“卡位者”的投资良机。

前文提及的宝钛股份(钛材)、中科海讯(水声)、海油发展(海工涂料)等均属此列。

第三,关注具备商业化场景落地能力的公司。随着深海科技逐步向深海经济转变,一批有实际应用场景和营收的企业将率先受益。比如深远海风电板块的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已在海上风电领域耕耘多年,技术和项目经验可平滑延伸至更深海域风电开发;又如具备海洋工程总包能力的中集集团、海油工程,在未来商业化矿产开采和深海养殖设施建设中也大有可为。

总体来说,我们倾向于精选出“能拿单、有门槛、可落地”的标的组合,穿越概念炒作的噪音,去捕捉深海科技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图:深海科技产业链

尾:

深海科技横跨军工、能源、材料、信息等众多领域,是一场面向深蓝的全新产业革命。

作为投资者,我们既要看到其万亿级的广阔前景,更要保持专业审慎的态度。

深海科技的发展注定是一场“长跑”:前期投入高、周期长,技术和生态的成熟需要时日。短期内行业可能存在研发不及预期、订单落地节奏不确定等风险;长期还需关注国际局势变化和环境保护约束等变量。

因此,对深海科技板块的投资不应浮躁炒作、盲目拔高,而应秉持产业视角,精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业绩支撑的优质公司,中长期陪伴其成长。

在未来若干年里,随着一系列标志性工程的实施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深海科技将在中国的产业版图中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继航天、高铁之后又一张“国家名片”。

彼时回望,我们或将庆幸今天站在历史起点,对这片深邃蔚蓝的海域投出了坚定而智慧的一注。

对于投资者而言,深海科技所孕育的结构性机会正徐徐展开;这是一片真正的“蓝海”市场,值得以专业和耐心去深耕布局。

在国家战略和产业趋势的双重支撑下,深海科技全产业链有望迎来系统性发展,其万亿级蓝海机会将逐步从愿景走向现实,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行业调研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