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为什么“南斯拉夫共同体”,根本无法被铸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23:33 2

摘要:20世纪90年代,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大一统国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境内,爆发了自二战以后欧洲最为严重的民族仇杀。

20世纪90年代,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大一统国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境内,爆发了自二战以后欧洲最为严重的民族仇杀。

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不仅造成了南斯拉夫各族人民重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更直接致使这个国家土崩瓦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一度令苏美两国刮目相看的“南斯拉夫命运共同体”,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解体收场?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战火中的南斯拉夫

基于躲避匈人(Huns)的需要,大约在公元4—5世纪,古斯拉夫人被迫离开故土,向西迁徙。其中一支在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后进入巴尔干地区后定居了下来,这便是南斯拉夫人的由来。

持续百年的大迁徙,使得南斯拉夫人的血统极为多元。

简单地说,属于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的他们,不仅与欧洲的日耳曼人、波罗的人有了深度融合,甚至还存在着中亚萨尔马特人与阿兰人的成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即我们熟知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马其顿以及保加利亚等民族。

8—9世纪的南斯拉夫人的分布

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

东正教视自身为正统,使用希腊文书写经文,保持着希腊与拜占廷王朝的文化传统,崇尚一元主义,有着严格的宗法观念和道德规范,富有集体主义精神,

天主教以拉丁文字为宗教的正式语言,继承了西罗马的文化传统,崇尚多元主义和法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其中,克罗地亚人与斯洛文尼亚人接受了天主教,塞尔维亚人、黑山人与马其顿人等接受了东正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血缘与语言十分相近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在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取向等领域都产生了肉眼可见的严重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为后续的纷争埋下了伏笔。

东西教会大分裂

14世纪后半叶,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

于是,“巴尔干地区的非穆斯林群体只具有二等身份,基督徒和犹太人即便被视为圣经的子民而获得容忍,但也会受到官方的歧视和虐待”。

一时间,这里沦为了东正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势力互相角力的竞技场。

巅峰时期的奥斯曼土耳其

进入16世纪以后,伴随着西欧文化的强力输入,一些人主动接受了“西方化”。

等到了18世纪,沙俄开始向巴尔干地区强势渗透,甚至将他们视为“早年走失的儿子”。于是,一些南斯拉夫人基于“寻根”的需要,主动与沙俄亲近了起来。

比如在几次俄土战争当中,不少巴尔干人主动加入了沙俄阵营,直接参与作战。

俄土战争主题绘作

但需要指出的是,巴尔干地区的多元文化特质主要是依靠周边强势国家封文化影响逐渐形成的,并非是自我迭代的产物。因此,这种“多元”实际上非常脆弱的。

19世纪70年代“近东危机”的爆发,使得奥斯曼土耳其在巴尔干地区的统治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878年2月,奥斯曼土耳其与沙俄签订《圣斯蒂法诺条约》,塞尔维亚与黑山取得了完全独立的地位,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也在奥匈帝国的“保护”下实现了“事实独立”。

7月,英、德、法、沙俄、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签署了《柏林条约》。

条约规定,奥匈帝国取得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的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奥斯曼土耳其仅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塞尔维亚、黑山与罗马尼亚正式宣布独立。

1878年7月,列强签署《柏林条约》的场景

在《柏林条约》签订后,奥斯曼土耳其的巴尔干领土当中,只剩下了穆斯林人口占比高达70%、处于高度自治状态的阿尔巴尼亚。

1912年11月,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一个月后,英、法、德、意大利、沙俄与奥匈帝国联合承认了阿尔巴尼亚的独立地位。

但是,列强国家将以阿尔巴尼亚人为主体人口的科索沃地区划给了塞尔维亚——这便是历史上的科索沃冲突的源头。

一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

1912年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惨败。

在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分布中,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占据着主导地位。根据一份193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前者占据了总人口的40%,后者占到了24%左右。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的人口,分列1—3位

在15世纪吞并了巴尔干地区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在今克罗地亚境内建立了从亚得里亚海到喀尔巴阡山的军事边区“克拉伊纳”。

尽管当地居民一开始以克罗地亚人为主,但在进入16世纪30年代以后,陆续涌入了大批东正教区的塞族人,并逐渐成为了塞族聚居区。

19世纪以后,伴随着克罗地亚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民族解放思潮也呈现出了星火燎原之势,涌现出了多个政党。

但是,不同党派的行动纲领有着着显著不同。

其中,与塞尔维亚人关系较好的民众党主张“南部斯拉夫人完成统一”,权利党的构想是建立一个“单一的克罗地亚民族国家”,联盟党主张“与匈牙利结为联盟”。

红色区域即克罗地亚的塞族主要聚居区

与克罗地亚人相比,塞尔维亚人的野心显然要大得多。比如塞尔维亚内政大臣伊利亚·加拉沙宁在起草于1844年的秘密文件《回忆》中指出:

塞尔维亚不仅要全面继承杜尚王国的疆域,还要向西北方向的塞族聚居区扩展,建立一个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囊括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大一统国家。

1878年,塞尔维亚宣布独立,1882年恢复了世袭君主制的“塞尔维亚王国”。当然,这个王国的疆域仅包括今塞尔维亚中部的一些地区,根本无法与历史上的杜尚王国相提并论。

所谓“杜尚王国”即图中的“塞尔维亚王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激进的塞尔维亚青年赶赴克罗地亚境内,为“建立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国家”进行秘密宣传与鼓动工作,并迅速得到了当地塞族人的响应。

1902年8月,一个名叫尼古拉·斯托亚迪诺维奇的塞族知识分子在一篇题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文中指出:

克罗地亚人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统一的社会习俗,没有共同生存的整体,更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民族属性的意识。

因此,克罗地亚人不是也不可能是专门的民族,但正在成为塞尔维亚族的道路之上。

对于那些具有专门民族意识的少数克罗地亚人,我们应通过斗争消灭之,这一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修建于中世纪的塞尔维亚德查尼修道院

文章一经刊发,顿时激起了克罗地亚人的愤怒。很快,各大城市纷纷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与抗议活动,比如萨格勒布市的示威游行持续了整整4天之久。

与此同时,很多塞族人商店遭到了破坏,不少塞族民众被围殴,两族关系日趋恶化。

20世纪初的阿尔巴尼亚人

进入18世纪以后,大批阿尔巴尼亚人涌入科索沃以及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等地。

1875—1878年,黑塞哥维那境内爆发了反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大起义,并迅速席卷了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伏伊伏丁那等地。

但就在这场起义当中,塞族人与阿族人产生了激烈冲突。

结果,塞族一方遭遇失利,科索沃境内的塞族人遭到了迫害,不得不大批外逃。数据显示,在1878—1912年间,有40多万塞族人离开了科索沃。

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的具体位置

1912年4月,阿尔巴尼亚爆发大起义,并在11月28日宣布独立。很快,科索沃地区也有所响应。

不出意外,塞尔维亚和黑山军队迅速予以反制,并一度深入到了阿尔巴尼亚北部地区。但在西方列强的干预下,塞黑联军只能主动撤出阿尔巴尼亚,但塞尔维亚收回了科索沃的主权。

1913年秋,科索沃境内再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塞尔维亚”起义。

资料显示,塞尔维亚不仅动用了几个师用以镇压,还杀害了大批阿族人,即便是老弱妇孺也不能幸免。至此,两族之间已经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1910年代的巴尔干局势

用发展的眼光看,尽管奥斯曼土耳其以边疆行省的方式将巴尔干地区的不同民族聚拢在了一起,但随着其统治的崩溃,这里再度陷入到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鉴于巴尔干各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被外来强势民族控制与奴役的角色。因此,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建立多民族政治共同体。对此,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巴尔干半岛境内的人造的独立政权,只能作为缓冲国生存于敌对的帝国之间,或者只能出现在那些日趋衰亡的帝国边缘的废墟上。

巴尔干半岛地形图

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奥斯曼土耳其与奥匈帝国相继受到清算。至此,南斯拉夫人终于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

为了捍卫这一来之不易的局面,巴尔干诸民族的有识之士们决定暂时放下仇恨情绪,建立一个独立的大一统国家。

1918年12月1日,塞尔维亚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宣布,将国家更名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

一战结束后的欧洲

遗憾的是,还没等到外敌入侵,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就出现了裂痕。

新国家成立后,以塞尔维亚人为核心的反对党逐渐控制了临时议会与政府。1921年6月,国家通过维多夫丹宪法,将“联合王国”变更为“单一制的君主制国家”,废除了传统的地理规划,取而代之的是接受中央直辖的33个省。

新宪法的颁布,迅速激起了其他民族的强烈不满。

原因很简单,“自己已然沦为了塞尔维亚国王的属民”。因此,他们在发起强烈抗议的同时,大力着手组建了自己的政党与武装力量。

亚历山大一世·卡拉格奥尔基耶维奇(1888—1934)

在各民族当中,克罗地亚人的反应最为激烈。

就拿 “农民党”领袖斯捷潘·拉迪奇来说,他不仅要求官方应该给予克罗地亚民众“自治权”,并主张国家应该实行联邦制。鉴于他的主张不符合统治阶层的切身利益,因此一直遭到官方的残酷打压和迫害,并被“大塞尔维亚主义者”视为眼中钉。

1928年6月20日,激进党国会议员普尼沙·拉契奇在国民议会的会场公然枪击了场内的多名农民党议员。其中,两名议员当场身亡,身受重伤的斯捷潘·拉迪奇也在几天后不治身亡。

这场前所未闻的内讧事件,彻底引燃了塞族与克族矛盾的导火索。

斯捷潘·拉迪奇

更令克罗地亚人愤怒的是,亚历山大一世还在自己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1929年1月6日,他决定废除宪法并下令议会休会,建立独裁制。10月,他不仅将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王国”,还将33个省调整为9个省。

1931年,他再度颁布新宪法,将行政权力尽数揽入手中。

“南斯拉夫王国”国旗

亚历山大一世的独断专横,引起了其他民族各方势力的群情激愤。

不得已,他在1931年9月对宪法进行了修订,不仅恢复了国民议会,还实行两院制。可即便如此,“政府依然只对国王负责”。

1934年10月,亚历山大一世在马赛遇刺身亡。对此,有评论人士指出,“人造的南斯拉夫国家已经越来越没有前途,只会再度沦为了大国利益争夺的场所。”

亚历山大一世和法国外交部长路易·巴尔杜在被刺杀前最后一张合影

1939年4月,纳粹德国吞并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岌岌可危。

很快,克罗地亚人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治与独立的要求。1939年8月,克罗地亚与中央政府签订《茨维特科维奇—马切克协议》。

根据该协议,克罗地亚取得自治权,新的巴昂自治区的统辖范围不仅囊括了整个克罗地亚,还有原萨瓦巴昂区、沿海巴昂区以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几个县,约占南斯拉夫王国总面积的1/4。

除此之外,自治区的总人口为440万,是全国总人口的27%。

南斯拉夫王国的民族分布

慑于德军的军威,摄政的保罗亲王于1941年3月25日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并加入轴心国集团,但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强烈抵制。27日,在英国人的支持下,18岁的彼得二世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亲王政权。

4月6日,轴心国军队开进南斯拉夫并迅速占领了全境,彼得二世与其他王室成员被迫流亡海外,南斯拉夫王国再度被瓜分。

其中,匈牙利与保加利亚占领了部分边陲地区,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并建立了亲法西斯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米兰·内迪奇成立的傀儡政权“救国政府”统治着余下的塞尔维亚领土。

“克罗地亚独立国”的疆域与标识

“翻身逆袭”的克罗地亚人,很快就对塞尔维亚人以及犹太人展开了一系列的血腥报复行动。

他们“不仅吞并了波黑的大部分土地,强迫东正教徒们改信天主教,还大肆屠杀塞尔维亚人和犹太人,宣布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吉卜赛人不受法律保护”。

截止二战结束,大约有33—39万塞尔维亚人与3万犹太人被无情杀害,至少有30—35万人死于号称“巴尔干的奥斯维辛”的亚塞诺瓦茨集中营。

亚塞诺瓦茨集中营旧址纪念馆外的巨型“石花”纪念碑

不过话说回来,寻求独立的南斯拉夫人民从未选择坐以待毙。在克罗地亚裔领导人铁托的带领下,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一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反抗。

1945年5月8日,南共游击队开进萨格勒布,彻底摧毁了“克罗地亚独立国”。

11月29日,“南斯拉夫民主联盟”宣告成立。到此为止,南斯拉夫各民族终于被聚拢在了一个国体之下,彻底挣脱了被殖民的命运。

1946年1月,“南斯拉夫民主联盟”更名为实行联邦制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铁托担任联邦政府主席、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国家主体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马其顿、黑山等6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南斯拉夫国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联邦院之外,南斯拉夫还设立了一个几乎与前者平权的机构——“民族院”,成员主要由各共和国与自治省(区)推举的代表组成。

不过话说回来,基于“彻底消灭剥削与被剥削制度”的需要,“民族院”于1953年更名为“生产者院”。用发展的眼光看,这反映了南共联盟寻求构建一个“南斯拉夫民族”的意愿。

但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领导班子的成员们敏锐意识到:

关于民族差别在革命取得全面胜利后就会消失的观点,不仅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而且常常掩盖了官僚主义、中央集权主义或霸权主义倾向。

因此在1963年,南共联盟恢复了“民族院”的建制,同时赋予了其与联邦院一样的政治地位。

视察南斯拉夫工厂的铁托

1967年,国家重修宪法,不仅进一步扩大了民族院的权力,还使得各共和国与自治区享有的自治权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提升。

但令南共联盟始料未及的是,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剧了民族问题。

原因很简单,以民族为主体建立的行政单位,自主权与民族利益的分配息息相关。换言之,单纯给予地方自治权,并不能保证其与中央保持“一心一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二号人物”亚历山大·兰科维奇等为首的“保守派”人士,在社会主义自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方向和步骤等环节与铁托产生了尖锐对立。

具体而言,兰科维奇不仅“反对南共联盟发展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路线”,还倡导“铁腕政策”,主张恢复国家主义;反对削弱联邦中央权力并向各共和国、自治省放权,主张取消地方自治,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兰科维奇图利用自己控制的国家保安部门,监视党的领导人和党的领导机构,“企图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置于自己控制之下”。

除此之外,他们散布民族不和的消息,大肆宣扬大塞尔维亚主义思想,极力压制和迫害科索沃境内的阿尔巴尼亚等少数民族人士。

亚历山大·兰科维奇

伴随着国家局势的恶化,兰科维奇于1966年9月被解除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他的同伴们也受到了清算,大约1500名党员被开除出党。

对此,有学者认为,“兰科维奇的倒台,是中央集权主义势力的失败,彻底摧毁了一个统一国家的强力部门”;很多塞尔维亚裔的党员与民众则愤怒地表示,“这是铁托针对塞尔维亚人的阴谋”。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被民族问题所扰的苏联也表示,“兰科维奇的下台,将使南斯拉夫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开始全面自由化,并催生出民族分裂主义思潮”。

亚历山大·兰科维奇的墓碑

1967年3月15日,130名克罗地亚作家和知识分子联名签署了《关于克罗地亚文学语言的名称和地位的宣言》。

他们一致认为,“与塞尔维亚语一样,克罗地亚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应该保证在克罗地亚社会各方面完全使用这种语言”。

《宣言》一经发表,就遭到了塞尔维亚知识分子的猛烈抨击。

南共联盟认为,“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并无显著差别,只是在书写环节,前者使用西里尔字母,后者使用拉丁字母而已”。

至于炮制这份《宣言》的目的,就是妄图想在两族人民之间制造分裂。因此,参加签名的成员都受到了严厉批评,有的甚至被开除出党。

克罗地亚语字母表

进入1970年以后,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变得愈演愈烈。

一方面,克罗地亚谴责塞尔维亚的中央集权主义思想是“亲斯大林的前情报局分子的产物”;另一方面,塞尔维亚指责克罗地亚的民族主义思想“反映了二战期间流亡国外的前乌斯塔什分子的分裂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极端的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认为,“克罗地亚应该从联邦独立出来参加联合国,建立自己的军队,发行自己的货币”。

老照片中的萨格勒布

除此之外,科索沃局势也变得日趋微妙。

1968年11月27日,当地的几百名阿族大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科索沃自治省“升格”为共和国。原因很简单,尽管科索沃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利,但阿族作为一个主体民族,理应享受共和国的待遇。

要知道,南斯拉夫境内的阿族人数量与马其顿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相差无几,甚至还要略高于黑山人。

据1981年4月的人口普查,南斯拉夫共有2235万多人。其中,阿族人占全国人口的7.7%,主要居住在只有1万平方公里面积的科索沃自治省。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座科索沃城市——佩奇

值得一提的是,科索沃阿族人口出生率非常高。在1961—1981年间,人口从64.6万增加到122.7万,占自治省总人口的77%以上。

作为对比,当地的塞族人减少了1.7万,黑山族减少了1万人。原因很简单,他们因为受阿族的排挤而选择离开。

再加上科索沃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有着不小差距。这样的惨淡局面,使得阿族人的民族意识有了显著发展。

对此,一些西方学者指出:

民族主义的许多要求和看法在南斯拉夫被证明是极其狭隘的、不开明的。更有甚者,民族主义者之间的争斗分裂了自由派领导人的团结,破坏了各级改革的成果。

1981年,发生在科索沃的群众游行

1990年12月23日,斯洛文尼亚进行全民公决。其中,88%的民众投出了赞成票。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正式宣布独立。

很快,南斯拉夫派兵向斯洛文尼亚宣战,但战争仅历时十余天就结束了,获胜的斯洛文尼亚取得了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经济自主权。

斯洛文尼亚独立公投

1990年12月,克罗地亚制定了新宪法,不仅规定克罗地亚享有自决权和主权,官方语言也被调整为克罗地亚语。

与此同时,克罗地亚人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创立了克罗地亚警察军,并从国外购买了大量武器。

1991年6月19日,克罗地亚举行了独立公投,78%的克罗地亚人认为“应该独立”。6月25日,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一同宣布独立。

受伤的克罗地亚人

不过话说回来,克罗地亚的独立之路充满了血泪。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的独立进程会如此艰难?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国境相连,双方一直积怨不断;其次,克罗地亚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居住着数量可观的塞族人。

因此,在克罗地亚宣布独立的第一时间,以塞族人为主体的克拉伊纳自治区也宣布“独立”。要知道,这一地区占据着克罗地亚接近三分之一领土。

除此之外,东部的西斯拉弗尼亚地区也成立了“东斯拉弗尼亚、巴拉亚、西斯雷姆自治组织”。事实上,两个民族的战争一直延续到1995年才结束。

伴随着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独立,波黑局势也变得紧张了起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是南斯拉夫境内种族与宗教最为复杂的地区。

截至90年代初,当地总人口约有440万,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尼亚人占到了43.7%,塞族占比31.4%,克族占比17.3%。

波斯尼亚人主张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克族也主张独立,但希望建立邦联制国家;塞族坚决反对独立,要求留在南斯拉夫。

1991年波黑地区民族分布,蓝色是塞尔维亚族,绿色是波斯尼亚族,橙色是克罗地亚族

1991年10月15日,波黑议会宣布,“波黑为主权国家”。次年3月初,全民公决赞成波黑共和国独立,但也同时遭到了该国塞族人的强烈抵制。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当地塞族人以武力对抗的方式寻求“加入塞尔维亚”。

至此,波斯尼亚战争爆发。资料显示,战争共造成了二十万人死亡,超过二百万人流离失所;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

即便波黑的民族关系已经趋于缓和,但是内心的隔阂不会再短时间内消失殆尽的。

“萨拉热窝玫瑰”,迫击炮在地上留下的弹坑,后被用红色树脂填涂了起来,作为纪念

1992年1月,南斯拉夫宣告解体,分裂为南联盟、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北)马其顿共和国以及波黑共和国。

在北约与联合国的干预下,南斯拉夫内战暂时被平息了下来,但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2003年,南联盟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取消了“南斯拉夫”这一名称。2006年,塞黑再度分裂为塞尔维亚及黑山两国。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从塞尔维亚分离(当然,尚未得到各国的一致同意)。至此,南斯拉夫又一次分裂了。

今天的巴尔干诸国

首先,国家的整体利益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间的平衡,是国家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

其次,相关政策的颁布与执行,既不能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又不能无视民族的独特性需要。

第三,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当中的民族矛盾问题,防止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激化矛盾,使之政治化和国际化。

第四,各民族之间需要互帮互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牢牢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来源:汗八里文艺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