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大王净利崩了!二季度狂亏仅赚1139元,卖冰淇淋能救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23:54 2

摘要:瓜子大王洽洽食品最近有点“绷不住”了。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暴跌73.7%,二季度更是创下上市以来最惨纪录——净利润仅1139元!没错,你没看错,不是1139万,也不是1139万,就是1139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白领半个月的工资,却成了这家年营收几十亿的上市公司

瓜子大王洽洽食品最近有点“绷不住”了。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暴跌73.7%,二季度更是创下上市以来最惨纪录——净利润仅1139元!没错,你没看错,不是1139万,也不是1139万,就是1139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白领半个月的工资,却成了这家年营收几十亿的上市公司的季度利润。更魔幻的是,为了自救,洽洽居然开始卖魔芋和瓜子冰淇淋了。只是,当消费者在超市货架前犹豫“要不要尝尝瓜子味儿的雪糕”时,洽洽的危机,恐怕远不止“原料涨价”那么简单。




一、1139元净利背后:一场雨冲垮了瓜子大王的半壁江山?

打开洽洽食品的半年报,最扎眼的不是27.5亿的营收,也不是5.1%的同比下滑,而是那个像开玩笑一样的数字——二季度净利润1139元。要知道,2021年到2024年,洽洽上半年净利润最低也有2.6亿,如今直接缩水到8864万,二季度更是“断崖式跳水”。网友调侃:“这利润,还不够给CEO发年终奖零头吧?”

洽洽在财报里把锅甩给了“老天爷”:2024年9月内蒙葵花籽收获期连续阴雨,导致瓜子霉变率飙升,合格原料产量大减,价格暴涨。作为“瓜子本瓜”,葵花籽业务占洽洽营收的64.4%,17.7亿的营收撑起了大半壁江山。原料一涨价,毛利直接被啃掉一大块。更惨的是,第二大品类坚果(营收占比22.3%)也跟着添乱:巴旦木供需失衡、腰果受天气和周期影响,采购价集体上涨。相当于洽洽两只“钱袋子”同时被扎紧,不亏才怪。

但问题来了:天气是不可抗力,但把所有责任推给“一场雨”,是不是有点太敷衍?要知道,洽洽作为行业老大,按理说应该有原料储备、价格对冲的能力。2024年9月下雨,2025年上半年才暴雷,中间大半年时间,难道一点应对措施都没有?说到底,还是对单一原料依赖过重,抗风险能力太差。就像一个人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篮子一歪,蛋全碎了。

二、从坚果到魔芋冰淇淋:洽洽的“第二曲线”为何越画越歪?

其实,洽洽早就意识到“不能只靠瓜子”。从2017年开始,它就押注坚果,想把“小黄袋每日坚果”打造成第二增长曲线。到2024年,坚果业务营收19.24亿,占比26.97%,眼看就要成功了。结果2025年上半年,坚果营收占比直接掉到22.3%,第二曲线不仅没跑起来,反而倒退了。

为啥坚果也不行了?一方面是原料涨价,另一方面是竞争太激烈。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早就把坚果市场杀成了红海,洽洽作为后来者,既没有价格优势,也没有品牌溢价,只能靠“瓜子大王”的老本勉强支撑。更尴尬的是,洽洽的坚果定位“健康”,但消费者眼里,它还是那个“卖瓜子的”。就像一个相声演员突然去演悲剧,观众怎么看怎么出戏。

坚果不行,洽洽又把宝押在了新品上。今年7月,它推出魔芋产品“魔芋公主”,宣称要抢占“健康零食新赛道”;8月,又搞出瓜子仁冰淇淋,想靠“瓜子+冷饮”的奇葩组合博眼球。结果呢?魔芋公主在抖音、淘宝旗舰店销量只有160多单,线下超市根本看不到影子;瓜子冰淇淋在盒马卖14.9元3只,旁边就是雀巢、盒马自有品牌,消费者看都不看一眼。

这哪是“拓展新赛道”,分明是病急乱投医。魔芋公主定价0.5元一袋,看似便宜,却把“健康零食”做成了“廉价垃圾食品”的既视感;瓜子冰淇淋更是让人迷惑——谁会想吃瓜子味儿的雪糕?是怕嘴里不够干,还是想边吃边吐瓜子壳?洽洽的新品研发,完全脱离了消费者需求,更像是为了“交作业”而推出的——老板问“新品呢?”,研发团队慌忙答“有了!魔芋和冰淇淋!”

三、渠道老化+价格失守:洽洽的“基本盘”正在崩塌

比新品哑火更可怕的是,洽洽的“基本盘”——瓜子业务也在被掏空。在盒马超市,洽洽红袋香瓜子350克卖13.9元,盒马自有品牌308克只卖9.9元,价格差了近40%。消费者又不傻,同样是瓜子,为啥要买贵的?更别说还有美团闪购、即时达这些新渠道,消费者手指一点就能买到便宜货,谁还会去超市货架上翻洽洽?

传统渠道客流下滑,新兴渠道又玩不转。洽洽财报里说“加大新渠道投入”,但所谓的“新渠道”,不过是山姆、零食量贩店。山姆店收入增长50%-60%,听起来不错,但山姆的逻辑是“大包装、低毛利”,赚的是走量的钱,根本带不动利润;零食量贩店更惨,全靠打折促销,洽洽的中高端产品“葵珍”在那里根本卖不动,只能靠低价红袋瓜子走量,越卖越亏。

渠道不行,产品也跟着掉价。以前洽洽靠“掌握关键保鲜技术”立足,现在消费者对瓜子的要求早就升级了——要低盐、要原味、要小包装。但洽洽还是老一套:红袋、蓝袋、原香、五香,几十年不变的口味,包装也土得掉渣。年轻人宁愿买网红品牌的“海盐瓜子”“山核桃瓜子”,也不愿意碰洽洽。就像一个老字号饭馆,菜单十年不换,味道一成不变,顾客自然用脚投票。

四、成本涨、费用增、利润跌:洽洽的“中年危机”怎么破?

除了原料涨价、新品失败、渠道老化,洽洽还有一个致命问题:花钱越来越多,赚钱越来越少。为了应对竞争,它“加大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投入”,结果研发出魔芋公主这种滞销货;“加大新渠道拓展费用”,结果钱花了,销量没涨。上半年财报显示,洽洽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同比都在增加,但净利润却暴跌73%,典型的“投入产出比倒挂”。

这就像一个人减肥,拼命办健身卡、买减肥药,结果不仅没瘦,反而胖了——因为方法不对。洽洽的问题,根本不是“投入不够”,而是“方向错了”。它把钱花在了“做什么”上,而不是“怎么做”上。比如,与其花大价钱研发魔芋冰淇淋,不如把瓜子做得更好吃、更健康、更符合年轻人审美;与其在零食量贩店打价格战,不如深耕线上,搞直播带货、社群营销,把“瓜子大王”的情怀牌打出来。

更讽刺的是,洽洽还想靠“出海”救命,说要去印尼、中东拓展市场。但国内市场都没做好,跑去海外就能成功?要知道,海外零食市场比国内更成熟,竞争更激烈,洽洽连基本的本地化都做不到,拿什么跟国际品牌打?这不是“开辟新战场”,而是“逃避现实”。

五、瓜子大王的自救:别再折腾,先把瓜子做香!

其实,洽洽不是没有机会。瓜子作为“国民零食”,市场需求一直都在,只是消费者的口味变了。如果洽洽能静下心来,把瓜子做精做细:推出低盐、原味、小包装的健康瓜子,针对年轻人搞“国潮包装”,和影视剧、游戏搞联名,说不定能重新圈粉。就像卫龙辣条,靠“土味营销”和年轻化包装,把辣条卖成了网红,年销几十亿。

原料成本上涨也不是无解。可以建立长期合作的种植基地,提前锁定价格;可以研发抗霉变的葵花籽品种,减少天气影响;甚至可以搞“瓜子期货”,对冲价格波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愿不愿意花心思。

最怕的是,洽洽继续沉迷于“多元化”的幻觉,今天搞魔芋,明天搞冰淇淋,后天搞饮料,结果把瓜子这个老本行也弄丢了。到时候,别说1139元的净利润,恐怕连1139元都赚不到了。

结语:
洽洽的危机,不是“一场雨”造成的,也不是“魔芋冰淇淋”能解决的。它本质上是一家传统企业面对时代变革时的手足无措——既想保住老本,又想抓住新机会,结果两边都没讨好。如今的洽洽,就像一个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中年人,手里拿着瓜子,眼里看着冰淇淋,脚下却不知道该往哪走。

最后送洽洽一句大实话:与其在新赛道上摔得头破血流,不如回头看看——把瓜子做香了,比什么都强。毕竟,消费者买的是“好吃的零食”,不是“尴尬的创新”。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