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入 50 多岁后,主持人李静发现自己的血脂开始不受控地升高,身高 160 厘米的她,体重曾一度达到 130 斤,抽出来的血液甚至泛着油脂。更难熬的是情绪的变化,尽管李静并不是对「更年期」一无所知,但可真轮到自己的时候,还是被那些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打懵了」:
步入 50 多岁后,主持人李静发现自己的血脂开始不受控地升高,身高 160 厘米的她,体重曾一度达到 130 斤,抽出来的血液甚至泛着油脂。更难熬的是情绪的变化,尽管李静并不是对「更年期」一无所知,但可真轮到自己的时候,还是被那些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打懵了」:一个特别好热闹的人,在那段时间特别想把自己关起来,甚至从心里认定 「自己没有一个朋友」「我是个失败者」。
44 岁时,在英国担任胸外科高级护士的晓慧姐发现,她失去了对家里人发自内心的爱:「婆婆、同事、老公、儿子,几乎所有人的言行都能惹我生气。」失眠、抑郁、烦躁、盗汗,这些开始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的症状,让她对所有事都失去了兴趣,「在郊外遇到大卡车的时候,我会想象大卡车从我们的车顶上轧过」—— 诸如此类的可怕念头,将她逼入麻木和崩溃的边缘。
这些真实的声音来自一档女性健康播客《万象更新 Women's Health》*,主播是拥有多年医疗行业经验的南西* 与Sijia。过去的 3 年里,她们以「叙事医学」* 的视角,累计访谈了 2000 多位中年女性。与常见的医疗科普节目不同,这些节目在「更年期」的健康知识科普之外,更侧重于邀请不同的女性讲述她们的真实感受,让平日难以梳理的情绪、无处诉说的故事,在对话和共鸣的安全场域里一层层浮现出来。
「更年期」原本是每位女性都会经历、或将走向的生命处境。但长期以来却被误解、被忽视,甚至被污名化为一种带有贬义的「厌女」标签,使许多正在遭遇不可逆的生理变化的女性,长期独自忍受这些「难以启齿」的「隐痛」;即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年期也常常被视作「无需干预」的「自然现象」,从而错过了干预治疗的时机。「说出来」成为重要的第一步 —— 打破沉默,才能开始看见。而真正持续的健康关怀和管理,既需要科学的对待,也需要个体认知和社会观念的革新。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个被南西称作「里程碑」的事件是,正在这个月初,国内第一部《更年期患者指南》(下文简称为《指南》)发布。《指南》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市妇幼保健院等机构的专家联合编写,详实地涵盖了更年期的医学知识科普、症状管理、医患沟通指南等方面。南西作为公众代表和患者代表们一同参与了《指南》的编辑,她还和北京协和医院的郁琦教授共同撰写了序言部分,其中开章明义地提出:「更年期不应是一个『忍一忍就过去了』的过程,而是可以被科学管理、优化、提升的生命阶段。」
我在建国门附近的酒店里见到了回国参加发布会的南西,在交流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发问陷入了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我脱口而出的问题是:更年期什么时候能过去?
更年期,没有明确的起点,也没有所谓「终点」。按照《指南》的定义,它跨越了女性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阶段,对应了女性整个生命的后半程,多数开始于绝经前 4 年,也就是平均发生在 46 ~ 47 岁左右,但也有人在绝经前 10 年或更长时间开启。
期间,女性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孕激素和睾酮的产生显著减少,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水平则会上升。激素的变化为女性身体带来各种症状,最常见的有潮热多汗、肌肉关节疼痛、情绪波动、焦虑、失眠等等。
这意味着女性一旦进入这一生命阶段,仿佛河流改道,进入一段漫长的、不乏暗流险滩的水域。《指南》则用一座冰山来形容更年期,那些能够被直观察觉的症状,无论是大众熟知的潮热、失眠、肌肉关节疼痛,还是较少被公开提及的脑雾、膀胱炎、耳鸣、性交痛、阴道灼烧感等,都仅仅是「冰山一角」。而海面之下更为隐匿且影响深远的,是更年期激素水平剧烈变动可能引发的长期健康问题。
首先是骨质疏松。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骨密度降低、肌肉量流失,进而增加骨折风险。据相关数据统计,50 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 32.1%,而随着年龄增长至 65 岁以上,这一比例会飙升至51.6%,疾病风险的上升趋势极为明显。另一个关键健康隐患是心血管疾病。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系统具有天然的保护作用,而更年期雌激素分泌减少会使这种保护效应减弱,导致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上升。
这些长期健康影响,往往不会在提及更年期时被立刻联想到,但对于女性绝经后长达 30 ~ 40 年的生命历程(当前中国女性平均寿命已接近 80 ~ 85 岁)而言,它对健康状态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人以为只能被动地等待衰老的发生,但事实上,及时的干预和积极的健康管理十分关键。
《指南》建议,如果更年期女性的身体不适长期难以缓解,到了影响工作生活的地步,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更年期门诊或者妇科内分泌科就诊。其中一种较为明确的解决方案是绝经激素治疗(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MHT),是一种通过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 *,来弥补体内减少的雌激素,从而缓解多种更年期不适症状的疗法。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激素」的刻板印象,很多人担心激素治疗的安全性问题,《指南》也基于最新循证医学的研究对其进行了科普澄清。
在激素疗法之外,还有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管理、心理支持等多种干预方案。《指南》也提供了详尽的指引,例如:通过摄入新鲜蔬果、谷物、豆类、肉蛋奶和晒太阳的方式补充钙和维生素;鼓励女性和家人坦诚沟通更年期的真实感受、寻求有效理解和支持等。
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外,更年期女性还需承受来自社会层面的压力:仍有不少人将更年期女性的情绪波动与身体症状,简单归因为 「性格问题」 或 「故意找茬」。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对月经、闭经、衰老及生育功能丧失等话题普遍存在「耻感」,不愿主动提及或讨论。对许多女性而言,直到亲身经历更年期,她们才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母亲也曾经历过如此难熬的时刻;而母亲们抱着「忍忍就好」的心态,错过了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黄金时期。
南西在研究中观察到,国内的女性群体对待更年期的态度存在鲜明的「代际性」差异。以每隔 10 年为大致的代际分界线,在 1965 年之前出生的女性,受特定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面对疼痛大多习惯自我压抑、隐忍,「沉默」「忍耐」是更常见的姿态,甚至对讨论本身保持警惕。而 1965~1975 年出生的女性,她们大多刚经历绝经不久,又因特殊时代政策背景普遍地佩戴节育环,对绝经与更年期天然有更高的关注度。而由于成长于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她们也相对更愿意接受新知识。这一代女性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既要照料年迈的父母,又要扶持刚开始独立的子女,往往在繁重的家庭照护工作中无暇顾及自身健康,甚至可能被不科学的治疗方法误导。
更年轻的一代是 1975~1985 年出生的女性,正处于 40~50 岁的社会中坚位置。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她们更注重自身健康,也更愿意尝试科学的更年期管理方式。但她们面临的挑战也更为特殊:除了同样面临父母养老、子女教育的重担外,她们还要应对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处环境中集体性的「慕强」氛围让她们恐惧承认和接纳身体和情绪的脆弱。自身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强者思维」,也使她们在接受 「衰老」的过程,或面对「更年期治疗无法速成、可能出现反复」的现实时,往往需要克服更大的心理障碍。
我不由得想到我的妈妈,她 1969 年出生,是一名大学教师。在她身上,我能明显感受到学者这个身份赋予她思想上的先进,以及她所处的年代带给她的情感表达上的桎梏。比如,她会对我说,我最近睡不着觉,我会一下子出好多汗,因为我「更年期」了。但是当我想要详细问问,或者给出就医建议时,她就会回答:「再说吧」。并且,我没有听到妈妈和爸爸提起过这些不适。在复杂的现实背景下,无论是认知还是行动,转变的发生往往比想象中更为艰难。
相比于任何统一的声部和论调,更年期是一种「千人千面」的处境。曾有听众质疑《万象更新 Women's Health》的播客节目「唠叨」,在南西和Sijia看来,其实这就是真实的更年期,「循环往复,像是反刍的过程,不是吃一种药或保健品就能好了。我们希望给听众们呈现真实的生命经验,提供多元的期待,不过度渲染悲情,也不美化现实。」
2025 年,「更年期」这一话题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几乎可以称作「更年期元年」。在社会政策支持层面,《更年期患者指南》的发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的《中国女性更年期症状首次大规模调查》,为更年期议题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早在年初,知名主持人李静的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揭开了女性更年期复杂又隐秘的过程。随后,一系列主流媒体开始对更年期集中报道。一系列聚焦更年期的书籍也在年内相继译介出版,例如英国电视主持人达维娜 · 麦考尔(Davina McCall)和全科医生娜奥米・ 波特(Dr. Naomi Potter)所著的《拥抱新的你》,《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珍西・唐恩的《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Jancee Dunn),意大利神经学家莉萨·莫斯科尼(Lisa Mosconi)的《来吧,更年期!》。
伴随「更年期」话题热度而来的,是信息泛滥、伪科学与粗暴的保健品推销。一些言之凿凿的「权威」解决方案令南西心生怀疑,由于接触过更多不同的样本,她意识到每位女性的具体身心处境都不同,严谨的治疗方案往往需要量身定做。
即便出自专业人士的科普内容,也会存在一定研究滞后或认知局限性。比如南西在一期盘点国内最新相关图书出版物的播客节目(《不吹不黑,批判性吃书:〈炙热的你〉〈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拥抱新的你〉|万象更深》)中指出, 2023 年引进出版的《炙热的你:关于了不起的女性更年期的一切》一书中,医学博士希拉 · 徳利兹(Sheila de Liz)大力推荐的「CO2阴道激光疗法」,在 2024 年的多篇综述、研究中显示其效果甚至不如安慰剂。
最初发出「看见更年期」的声音时,南西是出于一种迫切的「去污名化」的情结。她曾多次分享妈妈的经历给作为医学从业者的自己带来的触动和羞愧:当妈妈出国探望自己、并因疫情滞留伦敦生活时,南西才惊讶地发现妈妈身体内部正在经历一系列剧变,绝经、摘绝育环,以及诸种在医院找不出具体病因的不适。到今天,她的心态从起初的「普及」更多地转为了一种「聆听」:在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之外,以一种更耐心的态度倾听每个人自己的故事。
「对于我们关注的熟龄女性来说,很多人没有自我关照的思维习惯,过度关注自身需求,甚至会让她们产生强烈的自我批判。而当她们主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能以 『自身为主体』回顾过往经历、梳理情绪的时候,这种过程不仅能让她们在获取知识,也能从情感层面将自己置于第一位。这是一种 『认知重塑』的过程。我们始终认为,只有当人的认知发生改变,才会催生后续的积极行动。」
这一过程涉及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包括在更年期的「冰山之下」,更深层的关于生命、疾病和衰老的理解。在「叙事医学」之外,南西还有意进行了许多跨界尝试,比如借助艺术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表达: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请一位艺术家来做客交流;也曾在去年底举办一场名为「亘新」的女性健康跨界艺术展览,呈现关于女性生命的更鲜活立体、乃至独具美感的层面。
此外,还有语言学上的尝试,南西正在和法国里昂二大的郭薇薇教授进行语言学和女性健康的交叉研究,议题包括:当患者向医生描述更年期症状时,医患双方用词的差异,是否会阻碍有效沟通?对于不擅长表达内心感受的中国人而言,该如何准确描述更年期经历的复杂情绪?
采访的最后,南西为我们揭开了一个藏在《万象更新 Women's Health》的Logo中的秘密:这是一个由黄色与橙色拼成的方图,一个柿子组成了「更」字中间的「田」部。南西解释了其中的设计巧思:「更年期的英文是Climacteric,语言学上,这个词只与两种场景有关,一个是更年期,一个是更年期水果,也被称作后熟水果 —— 这种水果在采摘之后还会继续成熟,比如香蕉、柿子、柠檬。」
「人们常把女人比作一朵花,但花的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衰败。我们更希望把女人比作后熟的水果,每一种水果都有自己的软硬、甜度和周期。这些水果刚摘下来是涩的,放久了越熟越甜,最后还可以做成酒,有醇香的感觉。用水果的视角看待女性的生命周期,就会有更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来源:NYTtravel新视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