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据市农业农村委调度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24.0万亩,同比增长1.5%;产量1374.2万吨,同比增长4.5%,整体生产形势稳步上升,蔬菜播种面积与产量实现双增长。
日前,据市农业农村委调度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24.0万亩,同比增长1.5%;产量1374.2万吨,同比增长4.5%,整体生产形势稳步上升,蔬菜播种面积与产量实现双增长。
山地丘陵面积占比9成多的重庆,加上受今年高温、洪涝和风雹交替影响,我市如何做到蔬菜产业的量增质优?连日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采访。
开州区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临江园区),设施番茄长势喜人。受访者供图
品种创新春夏季蔬菜产量达275.9万吨,同比增长5.9%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铜梁的西南研发中心的露天菜地和温室大棚,番茄、甘蓝、花椰菜、青花菜、青花薹等十几个新品种蔬菜正茁壮成长。其中,一款名为“中龙真甜2号”的番茄,引人关注。
“和普通番茄相比,‘中龙真甜2号’具有甜度更高、口感更好的特点,上半年一上市就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孙华刚介绍,由于产量高,目前周边的农业公司已订购了1.4万株这款番茄种苗。
孙华刚告诉记者,2023年以来,西南研发中心先后引进蔬菜花卉新品种(材料)2800余份,目前已对800多个适合西南地区气候条件的蔬菜品种进行了选育种植。经筛选评价后,目前脆甜甘蓝、耐湿热黄瓜、西蓝薹等10多个高品质蔬菜品种已经在重庆地区实现规模化生产。
“经过筛选的蔬菜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上表现比较优异,有助于提升优质蔬菜的产量和市场价值。”孙华刚说,依托于铜梁区的农业资源禀赋,西南研发中心正在推动更多的优质种质资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力争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和蔬菜分子育种平台。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通过牵手“国家队”,筛选出一大批可以在川渝地区推广的蔬菜新品种。比如先后育成产量高、品质好的“艳椒”辣椒、“渝茄”茄子、“燕白”黄瓜、“秋雪”萝卜等一系列新优品种,实现全市主要蔬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科技对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
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市优势品种供应能力稳步增长。茄果类、瓜类、豆类等春夏季蔬菜产量达275.9万吨,同比增长5.9%。其中,菜用洋芋、黄瓜、大白菜、辣椒、莴笋产量均超40万吨,藤菜、茄子、番茄、儿菜产量均超30万吨。
“通过协同推进良种良法良技,传统蔬菜供应春淡、秋淡现象基本消除,并大大满足了市民的多品种需求。”上述负责人说,接下来,我市将围绕高品质、专用型和高附加值等目标,兼顾易管理、易复制推广,开展突破性蔬菜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助力重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品种繁多的瓜果类蔬菜。记者 赵伟平 摄
模式升级茄果类大棚蔬菜产量达54.8万吨,同比增长11.5%
初秋时节的开州区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临江园区),现代化的智能设施大棚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我手上这个螺丝椒,从下苗到采摘,只需70多天。”种植大户杨小勇说,大棚有了“黑科技”,辣椒亩产有1万至1.5万斤,亩产值达6万元。
记者看到,与普通大棚相比,这些大棚棚顶更高,足有2.5米,四周装有喷淋、遮阳、传感器等智能设施,能自动调节棚内的温度、湿度、风速、光照等,里面还有一个小棚。
“双拱棚加上物联网技术,能解决果蔬的低温寡照问题。”杨小勇介绍,土壤墒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大棚的温度和湿度等,当湿度下降到设定值,调度系统就会发出指令,远程控制水泵会自动进行补水灌溉。这样不仅可缩短果蔬生长期、延长采收期,还能提高产量,增加复种指数。
根据测算,相比露地种植,AI智能设施大棚蔬菜产量提高了4至5倍;相比传统大棚,产量可提高2至3倍,效益提高5倍以上,相当于用6%的播种面积贡献了10%的蔬菜产出。
目前,我市开州的辣椒,武隆、璧山的番茄,永川的藤菜、食用菌,万盛的金针菇,铜梁的芽苗菜,黔江、城口的羊肚菌等品类,已初步形成设施蔬菜规模,为确保全市“菜篮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种植模式迭代升级后,上半年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64.1万亩,同比增长5.8%,产量113.9万吨,同比增长5.9%。其中,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等优质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3.8万亩、54.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0%、11.5%。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到2030年我市设施蔬菜面积将扩大到100万亩,进一步提升稳产保供能力,让“菜篮子”不仅量足,而且质优,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菜”转变,让市民的餐桌更加丰盛、安全。
农户正在采收萝卜。受访者供图
发展速生叶菜增强调节能力,确保夏季蔬菜供应不断档
近年来,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给我市蔬菜生产带来不小挑战。如何确保“菜篮子”稳产保供?一些区县将速生叶菜作为了发展重点。万州便是其中之一。
前不久,万州积极指导中高山蔬菜基地,对具备大棚设施、喷灌条件的基地,适当做好快菜、瓢儿白、苋菜等“短、平、快”速生叶菜的抢种扩种工作,增加市场供应和菜农收入。
在万州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高山设施蔬菜基地,今年新建2.4万平方米设施大棚,全部配套喷灌设施。
为了确保蔬菜生产供给可持续,同时保障菜农稳产稳收,在万州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重庆菜当家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改变了原本的蔬菜种植结构,大面积栽种生长周期相对更短、上市更快的“速生菜”。7月以来,充分发挥高山冷凉、水源条件好的优势,全部种植了“快菜”。
“我们现在主要栽种水白菜,这类蔬菜生长周期在20至30天。通过分批排开播种,每天可上市2500多公斤。”基地负责人涂均一边撒种一边说。
与此同时,为应对连晴高温天气,万州区农业农村委还派出50多名专业人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菜农和业主通过塑料穴盘、漂浮水培和遮阳网覆盖等方式培育壮苗,缩短苗龄,确保蔬菜适季适时定植,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
工人在清洗萝卜。记者 赵伟平 摄
据统计,今年1至6月全市绿叶菜产量达到151.0万吨,同比增长4.6%;食用菌产量14.7万吨,同比增长5.7%;芽苗菜产量5.0万吨,同比增长14.9%,增强了市场调节响应能力,为夏季蔬菜供应不断档立下“赫赫战功”。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农技指导,推广“速生菜”种植模式,夏季25天即可采收,有效缩短生长周期并保障供应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速生蔬菜应急保供能力,实现增产与增收的双赢。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