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资市场生变:“生物+”产品为何成为农户和经销商新宠?|CBP调研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21:09 2

摘要:近年来,西北成为农资行业群雄逐鹿的热门市场,而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生物+”的力量也正以迅猛之势崛起、成长。近日,2025 CBP生物农业推进大行动深入甘肃农资市场调研,探访当地生物产品推广现状,以及中化化肥“生物+”战略的落地实效。

近年来,西北成为农资行业群雄逐鹿的热门市场,而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生物+”的力量也正以迅猛之势崛起、成长。近日,2025 CBP生物农业推进大行动深入甘肃农资市场调研,探访当地生物产品推广现状,以及中化化肥“生物+”战略的落地实效。

在张掖市,金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项宇让旗下合作的1100位种植大户尽数用上了中化化肥“生物+”产品,如今在其推广的农资产品中,“生物+”品类占比已高达60%。

而在定西市内官营镇,兴三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鹏飞,曾经是一名农资“小白”,面对上百家农资店激烈竞争的困局,他凭借中化化肥“生物+”产品打开了市场,成为了当地农资圈的佼佼者。

······

“生物+”的力量已在西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片农资热土正在悄然生变。

“95后”新农人吴项宇:

以“生物+”破土壤之困,让千名种植大户看见实效

金宇农业吴项宇,作为“95后”新农人的代表,凭借敏锐的判断和创新的思维,他成为了中化化肥“生物+”战略的首批践行者,将客户精准聚焦于1100位种植大户,让千余位核心客户尽数用上了“生物+”产品。

中化化肥张掖合作伙伴、张掖金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项宇

“这些年,我们总在一味向土壤要产量,可连年不停的耕作,再加上农资产品的滥用,土壤地力越来越差,我们急需对土壤进行一场彻底的‘调理’。”谈及投身“生物+”赛道的初衷,吴项宇的话直击农业生产的核心痛点——土壤问题不解决,高产、优质便无从谈起。

带着治理土壤的初心,吴项宇成为“生物+”战略追随者,而“生物+”产品带来的惊喜,远不止土壤的改善。“客户最认的是实打实的效果和划算的投入产出比,这两点中化化肥‘生物+’产品都做到了。”吴项宇至今记得,有位客户2020年开始用中化“生物+”产品,次年种的小麦根系长度比用常规肥料长了3~4倍,特意发来视频分享;还有农户反馈,用了产品的洋葱不仅不早衰,膨大效果好,根系状态也肉眼可见地更健壮。

民乐县南古镇,种植12年小白葱的朱彩元也是“生物+”产品的受益者。“这几年用了中化的美麟美、雅欣、蓝麟,产量比别人每亩多300到500公斤,卖相也更好。”朱彩元笑着说,有了“生物+”产品托底,他计划把小白葱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底气十足。

应用中化“生物+”方案的小白葱长势喜人

这些让农户赞不绝口的产品,背后藏着怎样的核心科技?吴项宇细细拆解:美麟美是一款生物磷肥,它能精准解决磷增效、促吸收的问题,还能助力根系生长,在张掖干旱条件下效果十分明显;蓝麟和雅欣则藏着两大“黑科技”——一是引进自先正达集团的天然源生物激活剂,能大幅提升作物抗逆性和品质;二是升级后的DMPP技术,解决了常规DMPP稳定性差的短板,让养分能持续满足作物全生长周期的需求。

吴项宇坦言,这类产品价格虽稍高,但用量少、效果好:土壤板结缓解了,有机质慢慢恢复了,作物品质和产量双提升,农户的收益自然涨上去。“种植户天天在田里转,作物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每年开客户会,大家都主动帮金宇农业和中化化肥‘生物+’代言。”

吴项宇向调研团队介绍他的生物产品推广版图

在吴项宇看来,“生物+”不仅是顺应国家政策的选择,更是农业未来的方向。但“生物+”也具有更高的门槛,拼的是企业的资源、研发、创新和资金实力,而中化化肥恰好具备这样的全方位能力,这也是他坚定选择中化化肥的核心原因。

“农资小白”姚鹏飞:

借力“生物+”风口,成长为市场佼佼者

内官营镇是定西市蔬菜主要聚集区,一个小镇就有100家农资店,竞争相当激烈。2018年,姚鹏飞返乡创业做农资,对这个领域一窍不通的他,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直到创业第二年与中化化肥相遇,在他们的赋能下,他逐渐从“门外汉”成长为当地农资市场的销量佼佼者,而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生物+”产品的助力。

中化化肥定西合作伙伴、定西兴三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鹏飞

“我们当地的老百姓对价格十分敏感,大家都知道我店里的产品好,但是价格也贵。”他坦言,真正使市场发生转折的,是蓝麟等“生物+”产品的问世。随着一款款产品落地田间,一个个实打实的效果出现,越来越多农户开始为“贵”买单。

有位种植户的经历让姚鹏飞印象深刻:同一地块的马铃薯,用了中化化肥方案的长势喜人,没有用的却因极端天气濒临绝收。焦急的农户找到姚鹏飞后,他立即基于“生物+”产品出具方案,并一次次跟踪田间效果,前后跑了四五趟,最终保住了马铃薯产量。姚鹏飞介绍,马铃薯种植投入很大,这份帮助让农户格外感激,到了第二茬种植,他毫不犹豫再次选择了中化化肥。

在姚鹏飞眼里,“生物+”产品的价值全写在田间地头的效果里:蓝麟能让“死土”焕生机,以前不管怎么种都长不出庄稼,即便勉强出苗也没产量的土壤,用上蓝麟后,不仅能保证收成,还能让作物长得壮;科得丰是玉米的“抗旱卫士”,普通玉米旱得卷了五层叶、甚至枯死,用了科得丰的玉米却能正常生长,稳稳保住种植户的收成;优翠露则成了旱田玉米的“及时雨”,当天喷施,次日就能看到叶面明显变绿,还完美解决了旱地施肥的难题——以往农户只能等下雨时撒尿素,没水就没法补肥,现在喷一遍优翠露就能补肥,更重要的是,它不像普通氮肥那样容易烧苗,优势一目了然。

姚鹏飞为种植户及调研团介绍应用生物产品的效果

除了应对极端天气,“生物+”产品还精准击中了当地农业的核心痛点——重茬种植与土壤退化。内官营镇近20年连续种植蔬菜,以前地块连种七八年都没问题,可现在有些地方连种两年就没法再种,死苗烂棵现象严重,甚至绝收。姚鹏飞指出,生物类产品在养土上大有可为,比如生物磷产品麟葆,既能减少磷的用量,又能提高磷的利用率,对缓解定西地区严重的土壤板结效果显著。“我以前从不卖磷酸二铵,可麟葆一推出,我先订了一车皮,结果很快就卖完了,根本不够。”他笑着说。

定西区香泉镇西寨村种植芹菜的王刚,从今年开始用了“生物+”系列产品,还没到收获,地里的对比已经一目了然,让他直呼非常不一样。王刚介绍,“以前种植芹菜总面临死苗问题,现在用了中化化肥的产品后长势喜人,叶子明显大了,秆子也长了,看起来非常翠绿,比一般的芹菜价格每斤要高2毛钱。”

应用中化生物产品(上)与应用常规方案(下)的芹菜长势对比

“老百姓不懂什么是‘生物+’,但他们懂效果——是不是能少施肥、多打粮,能不能把土壤养好。”他算过一笔账:“生物+”产品用量更少,算下来亩投入并未增加,整体性价比更高,还能改良土壤、助力环保,是一举多得的好选择。

如今姚鹏飞的店里几乎全是“生物+”产品。“十年前,一袋磷酸二铵就能种出好菜,可现在不一样了,土壤问题、逆境胁迫一个接一个来。”姚鹏飞感慨道,在这场农业变革中,抓住“生物转型”的关口,不仅是他自己的选择,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调研手记:引领“生物+”热潮,需创新更需担当

几日深入西北的走访调研,“生物+”的蓬勃生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无疑已成为点燃农资行业创新引擎、掀起转型热潮的关键力量。但热潮之下,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现实亦不容忽视:部分商家炒作概念、产品随意添加的乱象仍有发生,不少农户对“生物+”的认知也停留在表层。

这片蓝海市场的健康发展,正迫切需要一批有责任感的企业挺身而出、担当引领。他们既要以突破性的核心工艺,推动“生物+”产品从“概念”走向“实效”,实现品质与性能的真正跃升;也要以常态化、不间断的科普行动,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户听得懂、看得见的方式培育市场认知;更要以高度的行业自律,坚守质量底线,摒弃短期逐利思维,引领规范有序的行业新风。

在调研中吴项宇和姚鹏飞均表示,他们愿意以推广者、传播者的身份,与企业一同推动这项惠及农业的伟大事业。当下,以中化化肥为代表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率先行动,成为推动“生物+”变革的中坚力量。我们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有担当、有实力的企业携手同行,以协同之力破解行业痛点,真正让“生物+”的价值深度赋能农业生产,推动农资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转载请 按以下格式注明:

作者:丁佳惠

编辑:陈馨蕊

审核:陈国兴

监制:吴俊生

来源:农资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