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
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知节、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勣、24秦琼。前期发文已介绍了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今天我们介绍一下秦琼。
秦琼,字叔宝,籍贯齐州历城人。他的出身在正史中并无详细记载,但据史料推断,他大概率是来自将门世家。他少年时期便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艺,尤其擅长使用马槊和双锏。
不过,秦琼的少年时代,正值天下大乱的前夜。北齐灭亡后,北方陷入北周与北齐残余势力的混战,随后杨坚建立隋朝,虽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隋炀帝继位后,好大喜功,频繁发动对外战争,又大肆征发民力修建大运河、洛阳城,导致民不聊生,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轻的秦琼目睹了百姓的苦难与社会的动荡,心中渐渐萌生了 “平定乱世、救民于水火” 的壮志。
成年后,秦琼投身军旅,最初在隋朝名将来护儿麾下任职,来护儿以治军严明、善识人才著称。据史书记载,秦琼母亲去世时,来护儿特意派人前往吊唁,手下将领不解,问道:“军中将士家中有丧事的很多,您为何唯独对秦琼如此特殊看待?” 来护儿回答:“此人骁勇善战,且有志向和气节,将来必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绝非普通士卒可比。”来护儿的识人眼光确实挺好,秦琼最后也身居唐朝高官,被封为国公。当然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人嘛,总是先自身强大,然后才会赢得别人认可。
隋朝大业十年,秦琼随齐郡通守张须陀前往征讨叛军卢明月。由于双方兵力悬殊,隋军只有叛军人数的十分之一,张须陀不敢主动进攻,双方就形成了对峙。然而隋军很快就缺粮了,但是如果隋军退军肯定会被追击,陷于被动。
于是张须陀定下计谋,先提前让人领兵一千去埋伏,然而自己假装退军,等待叛军的时候,伏兵再去袭击叛军的营寨,最后两边夹击叛军。这次行动,去执行伏兵的人其实危险很大,一时间无人应答,最后是秦琼和罗士信挺身而出。
战场形势果然按照张须陀预料的一样发生,但是秦琼他们偷袭营寨的时候,敌营寨门紧闭无法进入,于是秦琼和罗士信奋勇爬上门楼各自杀死数人,并放进了门外的伏兵,伏兵击败留守的叛军并烧毁了三十多处营寨。趁叛军匆忙回援之时,张须陀率主力掉头掩杀,两边夹击大破叛军。
随后,秦琼又随张须陀前往海曲征讨叛军孙宣雅,此战中秦琼立下先登之功,因着两次战功秦琼被授职授建节尉。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浪潮席卷全国,隋军只能四处平叛。公元 616 年,秦琼再次随隋将张须陀征讨瓦岗军,在荥阳之战中,张须陀陷入李密的埋伏,兵败战死。秦琼率残部侥幸突围后,暂时投靠了虎牢关的守将裴仁基。
不久后,裴仁基因与监军御史萧怀静关系不和,在瓦岗军的招抚下,裴仁基干脆归降了李密,秦琼也随之加入瓦岗军。
李密对秦琼的到来极为重视,任命他为帐内骠骑,与程咬金、单雄信等名将一同统领 “内军”。这支 “内军” 是李密精心挑选的八千精锐,战斗力极强,李密曾自豪地说:“此八千人可当百万大军。” ,足见李密对秦琼的信任。
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干掉了隋炀帝,事后他率禁军准备回归关中。行军途中,宇文化及与瓦岗军发生了冲突。当时双方在黎阳发生了激战,从清晨一直打到了黄昏。
大战中,李密被飞箭射中,落马昏迷,身边的侍卫纷纷溃散,危急时刻,秦琼单骑冲入敌阵,拼死将李密救出,并率领残部击退敌军,稳住了军心。这剧情多少有点赵云大战长坂坡的味道,经此一役,秦琼的勇武之名传遍天下。
然而,瓦岗军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击败宇文化及后,瓦岗军本来就元气大伤。而李密又变得骄傲自满,不再体恤将士,部下都对他很失望,瓦岗军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公元 618 年,瓦岗军与王世充在偃师展开决战,李密因指挥失误导致全军溃败,李密自己逃往长安投奔李渊,秦琼、程咬金等将领被迫归降王世充。王世充知道秦琼是难得的猛将,对他十分优待,任命他为龙骧大将军。
然而,秦琼素来鄙视王世充的为人,认为他阴险狡诈,行事毫无底线,不是个能成就大业的明主。于是,他和程咬金私下商量要另寻明主。
公元 619 年,王世充率军与唐军在九曲交战。战场上,秦琼、程咬金等人趁王世充不备,率领数十名亲信骑兵投奔了唐军。
秦琼归降唐朝后,李渊将他分配到秦王李世民麾下。李世民早已听闻秦琼的威名,对他极为敬重,任命他为马军总管,随自己一同镇守长春宫。
公元 619 年,刘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率领大军南下,攻占了太原等地,威胁关中地区。李世民率军征讨刘武周,秦琼随军出征,唐军成功击败刘武周,夺回失地。
期间,在美良川唐军击败尉迟敬德那一战,秦琼立功最多,战后他也因功被封为上柱国,李渊还特意赏赐他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并对他说:“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现在又立下大功,我身上的肉都愿意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是这些赏赐呢!” 这番话虽显夸张,却足见李渊对秦琼的喜爱和器重。
公元 620 年,李世民率军征讨王世充,秦琼再次随军出征。李世民帐下有一只玄甲军,那可是精锐的精锐,而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四人是这支精锐部队的统领,足见他们的英勇。在洛阳城外的战斗中,秦琼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入敌阵,往返冲杀,如入无人之境,表现特别亮眼。随后王世充不敌李世民,退入洛阳城坚守,并向割据势力窦建德求援。
于是,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救援,李世民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困洛阳,一路由自己率领前往虎牢关抵御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中,秦琼、程咬金、史大奈等人随李世民在窦军大阵勇敢穿插,彻底打乱了敌军的部署,最终唐军以少胜多击败窦建德,王世充也随即投降,李世民一战擒双王。战后,秦琼因功被封为翼国公,又获赏赐黄金百斤、帛七千这样丰厚的赏赐。
公元 626 年,唐朝内部爆发了著名的 “玄武门之变”,秦琼参与了这次行动。
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不久后继承皇位,是为唐太宗。秦琼因功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邑七百户,继续受到朝廷的重用。
李世民上位后,唐朝进入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追随他征战四方的武将也该享受一下清福了。然而,常年的征战也给秦琼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他身上的旧伤时常发作,晚年几乎无法再上战场。他曾对人说:“我从小就投身军旅,经历过大小二百多场战斗,多次身受重伤,流出的血加起来都有好几斛了,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虽然秦琼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与其他功臣和睦相处,深得唐太宗的信任和同僚的敬重。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探望秦琼,关心他的病情,并赏赐他许多名贵的药材和物品,君臣之间的情谊十分深厚。
贞观十二年,秦琼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唐太宗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下令追赠秦琼为徐州都督,陪葬于昭陵,并特意下令在秦琼的墓前雕刻石人石马,以表彰他生前的战功。
千百年后,当我们提起秦琼,依然会想到那个手持双锏、跃马扬鞭的猛将以及他的门将形象,也会想到他 “两肋插刀” 的侠义精神,或许他早已在凌烟阁给后人留下千秋英名!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来源:文史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