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出轨?心理医生解读:有这三个特点的人风险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20:43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3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男人出轨是本性,女人出轨是感性?”这句话你可能听过不止一次。但真相是,出轨从来不是天性,而是心理和行为的结果。

近年来,伴侣之间因出轨引发的矛盾、离婚甚至极端事件屡见不鲜。根据《中国婚姻家庭调查报告2023》数据显示,约有33.1%的离婚案件涉及至少一方婚内出轨。这背后藏着什么心理机制?究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出轨?

我们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等多位专业人士,结合临床案例和心理研究,试图为你揭开这个敏感话题的真相。

很多人以为出轨是“冲动的决定”,但其实,出轨往往是长期心理状态累积的结果

心理学上将出轨分为三种类型:情感型、性欲型、机会型。不同类型出轨的人,背后有不同的心理动因。但几乎所有出轨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心理结构中存在“漏洞”

这些“漏洞”,并不会突然出现,而是早就埋藏在性格、情感表达方式、甚至原生家庭中。

1.情绪调节能力差:无法面对内在空虚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看起来外表光鲜,社交活跃,但私底下总是觉得“人生没意思”,哪怕伴侣在身边,也总感到孤独。

这种人往往属于情绪调节能力差类型。他们对情感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感受不到伴侣的关注和爱,就会试图通过外部关系来填补内在的空洞。

他们不是因为遇到了更好的人而出轨,而是因为无法承受寂寞和冷淡。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的研究指出:缺乏情绪调节能力的人,在长期关系中出轨的风险提升约42%

2.边界感模糊:对亲密关系缺乏责任感

有些人把“暧昧”看作是“正常社交”,觉得“聊聊怎么了”“喝个酒怎么了”,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边界早已模糊。

这种人往往缺乏对亲密关系的敬畏感。他们不认为自己在情感上需要对伴侣负责,也不觉得出轨是一种严重的背叛。

边界感不清,不是放得开,而是对承诺没有概念。

在临床心理咨询中发现,在原生家庭中缺乏清晰亲密关系模式的人,更容易形成这种模糊边界的性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忠诚”意味着什么,自然也不会在婚姻中坚守。

3.高自恋人格:极度需要被崇拜和关注

“我这么优秀,为什么不能拥有更多的喜欢?”这是很多自恋型人格患者的内心独白。他们极度渴望被认同、被关注、被赞美,一旦在伴侣那里得不到这种情绪回应,就容易向外寻找“崇拜者”。

这类人出轨,不是不爱伴侣,而是太爱自己

2021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自恋人格者在亲密关系中对忠诚和责任的认同度显著低于普通人,出轨的几率高出约35%。

你可能会问:那婚姻幸福的人就不会出轨吗?事实是:即使婚姻满意度高,也不能完全规避出轨的风险,因为出轨的动因,往往根植于出轨者的心理结构,而不仅仅是关系质量。

比如,一些人即使有稳定的家庭和体贴的伴侣,仍然会出轨。这类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性依恋”,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存在安全感缺失、害怕亲密,又渴望被爱。

心理医生指出,只有面对内在的问题,才可能真正预防外在的行为偏差。

1.是否总觉得伴侣“不够好”?

这可能不是伴侣真的不好,而是你对亲密关系的期待过高,或内心空虚需要不断被填补。

2.是否频繁需要外界关注来确认自我价值?

这种心理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很可能会转化为实际行动。

3.是否界限感不清,容易与异性发展暧昧?

“只是聊聊天”往往是出轨的起点,模糊的边界是最大陷阱。

4.是否在原生家庭中缺乏稳定亲密关系的榜样?

童年的关系模板会深刻影响成年后的情感处理方式。

很多人抱着“只要不被发现就没关系”的心态迈出那一步,却不知道,一旦发生出轨,对双方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根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婚姻心理分会的数据,出轨是导致情感创伤最深的行为之一,其心理修复期平均为18个月以上,且多数人难以完全恢复信任。

更严重的是,出轨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复发率极高。心理学上称之为“负性强化循环”,即通过出轨短暂获得满足,然后陷入更深的空虚。

真正的预防出轨,不是去盯着伴侣的手机,而是去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

心理健康,是婚姻关系的“底板”。只有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清晰的关系边界,以及稳定的情绪调节能力,才能真正建立一个稳固的亲密关系。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伴侣有以上三种倾向,不妨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提前修补“心理漏洞”,远比事后挽救关系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孟潮, 王琳, 等. 高自恋人格与亲密关系中出轨行为的关系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1, 30(9): 813-817.

[2] 中国婚姻家庭调查报告2023.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3] Gottman, J. The Science of Trust: Emotional Attunement for Couples. W.W. Norton & Company, 2011.

来源:花猫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