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ARK最新CIO报告:当科技型通缩成为红利,认知才是关键变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20:17 1

摘要:诺亚控股在8月最新发布的《2025下半年CIO办公室报告》的引言中写下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回报的速度,而在于配置的方向。”这句话,或许正是当下所有财富管理者最需要的一次认知校准。

【导语】

在一个被不确定性包裹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看清未来。然而,当我们用旧地图去探索新大陆时,迷航几乎是注定的。

诺亚控股在8月最新发布的《2025下半年CIO办公室报告》的引言中写下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财富,不在于回报的速度,而在于配置的方向。”这句话,或许正是当下所有财富管理者最需要的一次认知校准。

我们正站在一个资本新时代的入口,它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市场的涨跌,而是驱动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方面,地缘冲突、财政扩张依旧在制造我们熟悉的“通胀”噪音;而另一方面,以AI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谱写一曲宏大的“通缩”交响乐。我们仿佛置身于“双重现实”之间:一边是货币体系中膨胀的幻象,一边是技术革命下高效而冰冷的现实。

当这两股力量相互撕扯,我们过去的财富认知框架便开始出现裂痕。焦虑,不仅源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更深层次的,是源于对现有投资体系持续性的怀疑。此时,比寻找下一个风口更重要的,是重塑我们看待世界、衡量价值的思维模型。

【从“跑赢通胀”,到理解“科技型通缩”】

长久以来,我们的财富地图几乎只有一个核心目标:跑赢通胀。我们习惯于用通胀的逻辑去运营世界,将房地产、大宗商品等视为对抗货币贬值的“硬通货”。这套逻辑在过去数十年里行之有效,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认知惯性”。这一认知惯性也催生了“硬资产信仰”:房地产、资源股、大宗商品成为对抗货币贬值的“压舱石”。对多数人而言,这是一套已验证的财富路径,是一种可以复制的经验。

但今天,我们正在步入一场认知裂变的新阶段。

一方面,通胀并未消失。地缘冲突、财政扩张、供应链重组等因素仍持续带来成本压力。过去的宏观模型依然有效,但正被边缘侵蚀;另一方面,以AI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价值结构。生成式AI、SaaS、自动化、工业软件与新能源,在多个产业中催生出以“效率”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带来了不以需求塌陷为前提的“科技型通缩”现象。

正如诺亚在《2025下半年CIO办公室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正步入一个由技术驱动的“良性通缩时代”。它不依赖于收缩,而源自生产效率的指数跃迁——AI让知识生产成本趋近于零,工业软件与自动化将边际成本压缩至极限,SaaS将组织服务复制至全球边界之外。

这是一次底层逻辑的切换。通胀与通缩,不再是对立的周期波动,而是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系统的并行现实。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大脑,仍被困在通胀的旧逻辑中,却已身处通缩的真实剧本里。

这种错位,正在制造两种投资姿态的分野——有人仍在追逐短期涨幅与资金幻觉,有人却已开始重估效率的结构性力量;有人还在押注“资产价格的回归”,有人已开始押注“价值链的重构”。

理解“科技型通缩”,并不是为了恐惧它,而是为了看见它背后真正的红利机会。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时代的效率逻辑,才能谈得上:如何配置它、参与它、并从中获得复利。

从“押注产品”,到构建结构性组合

当“通胀”与“通缩”共存在一个宏观现实中,传统的线性投资逻辑就难以为继了。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世界,而是一个“张力共存”的世界。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仍在用“单一维度”的方式解决“多维变量”的问题——他们试图通过选一个产品、押一个方向、赌一个风口,在高波动的市场中寻找确定性。

这其实是过去旧范式的残影。在通胀主导的时代里,许多资产涨跌是周期性的,可以被产品配置所“捕捉”。但在今天这个技术主导、逻辑分化的时代,仅仅选择一个“产品”不再足够。

当“现实通胀”与“未来通缩”并行,执着于预测谁将胜出,无异于在十字路口猜硬币。更高级的财富认知,是放弃单点预测,转而构建一个能够同时应对两种力量的坚韧结构。这也是诺亚《2025下半年CIO办公室报告》中提出“三支柱资产配置模型”的认知基点。

三支柱模型是现实锚定+通缩引擎+灵活桥梁财富组合构成财富管理的新三角架构它看似配置逻辑,实则是一种应对复杂时代的思维模型

第一支柱,是对“现实世界”的承认。在通胀张力持续存在的当下,资产配置应具备抵御宏观波动与政策不确定性的能力,构建组合的稳定锚点。

第二支柱,是对“未来效率”的押注。在技术主导的新时代,配置逻辑应能捕捉以AI、自动化等效率引擎所带来的价值重构机会,构建具备长周期成长潜力的资产结构。

第三支柱,是对“不确定性”的谦逊。构建灵活调配机制,保留在战术性调整、机会捕捉中的回旋空间,是复杂周期中确保资产组合动态平衡的关键。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看,这三支柱不是逻辑上的“并列”,而是策略上的“互补”。它们所强调的,是结构弹性——一种在波动中不被击溃、在变动中仍可调适的系统能力。正是在这样的投资哲学下,诺亚CIO办公室试图为高净值人群提供的,不是一次性机会,而是一次关于财富结构与未来信仰的再构建。

【从“稀缺为王”,到理解“效率为王”】

在财富管理的旧范式中,我们最信奉的价值源泉是两个字:稀缺。稀缺的地段、稀缺的资源、稀缺的牌照、稀缺的渠道……所有传统的资产估值模型,几乎都建立在“拥有的稀缺性”之上。

但AI带来了一个残酷又真实的事实:很多曾经“稀缺”的东西,正在被技术变得“泛滥”。知识不再依赖精英的传播,一段Prompt即可获取专业内容;编程、设计、合约撰写等高智力服务,正被自动化工具“降门槛”;生产力的核心,不再是“资源占有”,而是“系统效率”。

这一切正在告诉我们一个新的事实:新一轮的价值主导权,不再属于“占有者”,而属于“连接者”“迭代者”和“复利创造者”。在这样的时代里,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资产,不是那些因资源稀缺而抬价的“资产泡泡”,而是那些能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大规模复制价值的系统性资产。

投资的本质,也许可以被重新定义为一句话:投资,不是对稀缺性的购买,而是对效率系统的投票。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产品升级,而是一次底层的认知革命。

诺亚提出的“科技型通缩”概念,正是在这种范式变迁中脱颖而出。它背后的判断逻辑,不是对某种产品线的预判,而是对整个价值分配体系重新洗牌的理解与参与。这场认知跃迁,最终指向的,是投资者自身的转型:从单点押注者,变为结构构建者;从信息追逐者,变为效率系统的合作者。

【结语】

从“通胀驱动的资源逻辑”,到“技术催化的效率逻辑”,从“产品押注”到“结构构建”,从“稀缺为王”到“效率为王”,这不仅是一份CIO报告呈现的资产配置框架,更是一场关于财富认知的系统重塑。在这个宏观撕裂、范式切换的时代,投资者真正需要穿越的,不只是市场的周期,更是自己的认知边界。

作为一家陪伴高净值人群走过多个周期的财富管理机构,诺亚并不试图预测短期的涨跌,而是试图通过每一次CIO报告,提供一个更深层、更具结构感的思维框架。无论是“科技型通缩”的提出,还是“三支柱模型”的搭建,其核心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未来已来。更新我们的财富认知,将目光从后视镜转向前方的地平线,在速度与方向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或许是当前最大的财富。这也正是诺亚一以贯之的价值——以前瞻的视角与长期陪伴,帮助客户穿越周期,看清方向。而在这个方向上,唯有那些完成认知跃迁的人,才能率先看见未来。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之观点。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来源:华尔街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