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丨别太执着于是非对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7 20:03 2

摘要:夜深人静,思绪沉淀。欢迎收听今晚的夜读。你是否曾在某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反复咀嚼着白天的争执?是否因为一句批评、一次误解,将自己困在名为“对错”的牢笼里?今晚,让我们走进两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经》,在“道法自然”的智慧中,解开是非的枷锁。

夜深人静,思绪沉淀。欢迎收听今晚的夜读。你是否曾在某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反复咀嚼着白天的争执?是否因为一句批评、一次误解,将自己困在名为“对错”的牢笼里?今晚,让我们走进两千五百年前的《道德经》,在“道法自然”的智慧中,解开是非的枷锁。

一、是非之辨:世界本无绝对标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撕开了是非对错的表象。当所有人都认定某种标准是“美”,对立面便成了“丑”;当某种行为被标榜为“善”,异见者就成了“不善”。你看,所谓的是非对错,不过是我们共同编织的概念牢笼。

就像此刻窗外的明月,古人说“月有阴晴圆缺”,却从未争论残月与满月孰对孰错。自然万物本应各得其所,而人类却执着于用“正确”的尺子丈量一切——子女的志愿选择、伴侣的生活习惯、同事的工作方式……当判断变成执念,我们便在无形中把活生生的人,压缩成了非对即错的判断题。

二、执着之痛:是非心如何扭曲生活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老子看透了执着是非的代价。他犀利地指出:当社会拼命鼓吹“仁义”,恰是道义缺失之时;当人人标榜智慧,虚伪便应运而生。这像不像今天的我们?朋友圈里晒道德高地,职场中暗藏机心,越强调“正确”,越暴露内心的不安。

加班到凌晨的母亲,因孩子成绩下滑被家人指责“失职”,却无人看见她眼里的血丝;

公园里为广场舞音量争执的老人,一方举着“自由”旗帜,一方扛着“公德”标牌,两败俱伤。

当我们举着“对错”的利剑刺向他人时,剑柄上的荆棘早已刺穿自己的手掌。《道德经》早就预见:“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规则越是严苛分明,人心越是支离破碎。

三、破局之道:像水一样拥抱灰度

“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

出路在哪里?老子指向水。你看它: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可成冰雪,亦化云雾,从不纠结何种形态才正确。它的智慧在于四个字:善利万物。

我们可以试着解构“非此即彼”的思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就像书法中的飞白、交响乐中的休止符,“空无”恰是丰盈的开始。试着对冲突说:“我们是否在创造更大的可能性?”,而非“谁更正确?”

试着在关系中种下“柔弱”的种子。“柔弱胜刚强”,恰如妻子唠叨时的温暖拥抱,远比辩论“道理在谁”更能融化坚冰;“我理解你的顾虑”七个字,常胜过万句反驳。柔弱的姿态里,藏着改变关系的生机。

试着以整体观照个体。“万物负阴而抱阳”,孩童打架时,智慧的父母不说“谁先动手”,而教他们看见彼此委屈的模样。跳出自我的破碎,才能见到生命如阴阳相生的太极图。

四、超越是非之后:抵达真正的自由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释怀是非对错后,我们会走向怎样的境地?老子画出了三重境界:

常(规律):看透世事本无常形,如树随风摇而不折;

容(包容):理解他人如理解四季,春不嗔夏之热烈,秋不怨冬之凛冽;

全(完整):像夜空怀抱星辰,纵有明暗之分,依旧圆满无缺。

此时我们会懂,那些曾与父母争执的职业选择里,藏着两代人同样炽热的爱;

会议上针锋相对的观点,原是同舟者不同视角的互补;

甚至深夜困扰你的自责,也是灵魂渴望成长的啼鸣。

亲爱的朋友,是非的礁石终将被时间冲刷成沙,而生命如流水,本应奔向开阔的海洋。

感谢聆听,愿您在《道德经》的智慧中放下执念,与生活温柔和解。

晚安,好梦。

作者:苑文飒

主播: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袁浩冉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