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地委末代书记胡云龙关于更名黄山市的思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18:43 2

摘要:胡云龙(1928~ 2012)歙县呈坎人。黄山市人大主任。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程度。曾任歙县许村区团工委副书记,中共歙县县委秘书,芜湖地委组织部科长。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胡云龙(1928~ 2012)歙县呈坎人。黄山市人大主任。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文化程度。曾任歙县许村区团工委副书记,中共歙县县委秘书,芜湖地委组织部科长。

1961年8月起, 历任徽州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旌德县委书记,宁国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徽州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徽州地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徽州地区农办主任。1979年7月后,任徽州行署副专员、专员,徽州地委副书记、书记。1988年6月任黄山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1990年7月免去黄山市委书记,任市人大主任。

谷牧的黄山体制改革思路归纳起来有三条:

一是搞大旅游、大黄山,不是就黄山论黄山,而要把黄山的自然景观与周围人文景观、旅游产品等一并考虑;

二是大黄山市以旅游立市,旅游业要成为大市的主导型经济;凡与黄山关系密切的都划进来,关系不大的县可划归其它地区,以突出旅游业重点,防止顾此失彼;

三是黄山旅游发展必须有个“可靠的依托”,既旅游区中心城市。

按照这个思路,安徽省委、省政府迅速进行落实,成立了以邵明副省长为组长、省人大副主任杜维佑、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基余为副组长,崔之康(后到省旅游局任职)、季家宏(省轻工厅)、陈圣杰(省建设厅)为成员的黄山旅游规划小组,到达黄山和徽州进行调研、考察和落实谷牧指示,拟订改革方案。

徽州地委也成立徽州地区旅游协调小组,由地委副书记陶显斌任组长,副专员吴存心、柳清众任副组长,于当年5月底开始运转。

为了想更多了解大黄山市筹备情况,本来想冒昧拜访胡云龙老书记,但得知他因胆囊病曾多次开刀,实在不忍心打搅这位80多岁的老人。无意中在天涯网看到一个博客,博主是原《黄山日报》副刊责编、后任黄山市作协副主席的一位诗人,他曾在2009年采访过胡云龙,并写了一篇《黄山市(指大黄山市)立市前后》的博文,这对我们了解当时胡云龙书记的思路很有帮助,不妨摘登如下:

1984年担任徽州地委书记的胡云龙,在考虑如何当好这个100多万人口的家。他太熟悉这个家底了。从1953年组织科员干起,接着秘书,科长,县委书记,地委组织部长,副专员,到地委书记,他是一个从基层干起来的人。那时徽州最大的问题是粮食不够吃,老百姓一年忙到头,还是不得温饱,可对国家贡献大,每年完成任务:木材十几万立方米,茶叶二十万担等。茶木是紧俏商品,副省长两斤茶叶都带不走。······跑到省里要粮食,坐的位子都没有,真的像讨饭的一样。运输也难,从新安江过来的粮食,要大量的人力翻运过来。从火龙岗来的火车没准时,常常让人沿着铁路找粮食,铁轨在暗夜里发着寒光,看的人心里凉凉的。急呀!100多万人要吃饭。山芋干淮北当柴烧,粉扑扑的,带着黑的斑点,调到我们这里却是好东西。所谓“林茶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也未能很好地解决吃饭的问题。这不是法子。地委书记胡云龙眉头愁云密集,烟一根接着一根,一天少不了两包烟。农业富不起来,工业省里没项目给你,思来想去,只有搞旅游。提的口号是,要搞旅工农。

省里的一个领导来了,不同意,说搞什么旅游?胡云龙说,你在祁门呆过,应该知道这里的情况。我们这里有黄山,齐云山,清凉峰,山水洞都有,还有牌坊等许多古东西。还是个认识问题。胡云龙记得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带到黟县,邓力群看得很带劲,那一天下雨,他的裤管湿了,都不觉得,还对胡云龙说,为何不搞点工艺品,就是小的,很好带的那一种。还有一回,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来了,看了宏村后感觉不错,高兴地对他说,老胡你今天这个节目安排的好!胡云龙笑了,他就是想要他来看看的。开始国务院秘书长王书明不同意这样安排,说必须十一点赶到黄山。谷牧说话了,要尊重地方同志的意见嘛!从这些接触中,胡云龙悟出了一些信息、应该发展的空间和走向。

不搞旅游没出路。不管他,我搞我的。胡云龙想,大不了不要我干书记。可你不能让人骂,共产党得了天下,老百姓吃不饱。

······

胡云龙向我讲述了立市的一些经历。

汤口从徽州地区划出,徽州地委书记胡云龙没想到。副专员王乐平到了省里,还没汇报,给的话是:提不提意见都要执行。也就是说,这是铁板上的钉,一点没得松动了。

胡云龙顺畅地背起了徐霞客的一句话。意思是古代黄山就属于徽州了,一个地域的记忆,是不可强行断裂的。徽州是个历史和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千百年来生成的文化肌理,像宝石花纹图案一样珍贵。黄山不可和徽州分开。城市管理者,好比工艺大师,面对宝石来加工创作。

在全国六届人大上,胡云龙有过提案:婺源回归徽州。提案的产生,是在一些接触中,他发现婺源跟这里很亲,有很浓的徽州情结,屯溪的绿茶生意多是婺源人做,而歙砚的石材又出自婺源。不断的交往里,感情也在升温。婺源本是老徽州。当时一个叫张建国的记者刚好写了篇文章发在《人民日报》,主张婺源划回徽州。提案惊动了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他马上整理了厚厚的一叠材料,证明没有哪一回徽州要石材(指砚石)而没给。上饶地委,还将婺源县委书记给撤了。

黄山的门户汤口没了,旅游这副牌如何打下去呢?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父母官,他太熟悉这块土地的各个部分了。难道还要回到沿着铁轨找粮食、乱砍滥伐换粮食的老路上去。

胡云龙认定的事,是不轻言放弃的。1971年他在旌德,多少次让他检个讨,就可重新安排工作。全省所有的县委书记都解放了,就他还在靠边站。宁肯扫大街,扫厕所就是不轻易言错。后来李德生发话了,事情才了结。

你搞小市,我就搞大市。任专员的时候,他计划过成立徽州市。报告是***起草的,胡云龙拿着报告给在医院的地委书记陈寿娣看过。万里,吴象,孟富林,杨纪珂,周子建,洪庆源等都是当事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搞成。

现在的情况是各方面不协调,背靠背的事不少。赵**来了,胡云龙赶到黄山。可山上的头头不给到屯溪来。省里的一个领导说,老胡都来接了,你还不给去?!黄山乱,就差没动枪炮了,都在抢客抢生意,一对夫妻,一个家庭来了,给抢的你在东家我在西家。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从千岛湖过来了。省里卢荣景,孟富林,陈基余等来了。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三国四方”,即徽州地委,黄山,太平,歙县。私下的公开的场合都是各讲各的理,各唱各的调。谷牧敲起了桌子,给我说体制。省旅游局的崔之康代表省里谈看法,是谁也不得罪。黄山的夏发年说,要成立个特区归省里管。太平的负责人说,小黄山市发展怎么快和好!胡云龙发言了,市大些发展不更好吗?驳了他的观点。黄山应该带动更多的地方,好比打牌,好牌集中一起当然好打,好牌差牌要搭配,社会主义就是共同发展致富,让大家都好起来。如何配对才合理呢?当然这里有个度。我们设计的黄山市的框架是屯溪,黄山,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黟县,太平,石台······估记谷牧听进去了,但他当时一直没表态,到省里说了具体意见。

太平消息灵,很快搞了万人签名活动,发动京城知名人士,如***等呼吁保留小黄山市。社会精英,不少媒体参与介入,数以万计的草根民众满怀热情地千方百计地找寻通道表达自己的观点,曾经成了一道独特的话语景观,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各种价值体系、世界观的冲突,矛盾纠葛,也是耐人寻味的。

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谷牧要求派个调查组把工作做好。立市方案到了万里那里,他怕摊子大了,带不动,就将绩溪划出了。

······

记者这个粗线条的勾勒,把当时徽州地区当家人的两难、无奈和决心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个改革方案,注定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节选自《一座山与一座城市》

作者:屯安东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宋柄燃

来源:中国地名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