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来说考官,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第一伯乐。梅尧臣,被后世称为“宋诗开山祖师”。王珪,他自己考科举时全国第二,榜眼,后来更是当了16年的宰相。
北宋嘉佑二年那次科考,因为人才辈出大咖云集,被称为龙虎榜,也被称为“千年进士第一榜”。
先来说考官,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第一伯乐。梅尧臣,被后世称为“宋诗开山祖师”。王珪,他自己考科举时全国第二,榜眼,后来更是当了16年的宰相。
这一届的考生,首先是我们特别熟悉的苏轼苏辙和曾巩。唐宋八大家,唐朝宋朝加起来才八个人,这次考试就选出来三个。程颢、程颐,著名的北宋二程,理学大师。
还有说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思想家张载。
这届科举还出了一大堆宰相,吕惠卿、曾布、章惇,都是这一届考中的。还有苏轼的弟弟苏辙,他当做副宰相,只是文学方面成就太大被忽略了。
武将方面,北宋中期重要将领王韶,也是这一届的进士。
他30多岁给皇帝上《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战略方针,一生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因为“奇计、奇捷、奇赏”,被称为“三奇副使”。
无论考官还是考生,都是牛人。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多人确实每一个都很牛,但是他们都不是状元。究竟是谁,能在这么多青史留名的狠人面前,夺得嘉佑二年科考的头筹?
这个人,叫章衡。不是汉朝天文学家张衡,他的章是海底生物章鱼的章。
北宋好多牛人都是组团参加科考,前面刚刚说的苏轼苏辙,程颐程颢都是。章衡也是组团来的,他和苏轼的好朋友,后来要弄死苏轼,但在政治上很有建树的章惇是叔侄关系。
章惇是章衡的族叔,章衡是章惇的侄子。叔侄同时参加科考,侄子考中状元,叔叔是普通进士。
本来考中进士是大好事,但这么一对比,章惇面子挂不住,直接放弃学历,回去苦读,三年后重新考,中了一甲。章惇就这样成了古代屈指可数的几个考中进士了还不满足,留级重考的牛人。
返回来说章衡。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竞争如此激烈,章衡能力压群雄拔得头筹,肯定是优中选优。那么为什么,他在后世名气这么小,如果不是主动找,根本不知道这么人?
只能说,章衡因为在诗文方面不上心,吃了大亏。
在后世家喻户晓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有作品被选入教材,比如苏轼欧阳修。或许是影视剧宣传,比如寇准,我们才知道。
但章衡,他一共就写了一首诗,还不是那么出彩,没有被选入教材的价值。历史书上也没有,不像他叔叔章惇,铁血宰相。
影视剧中出现过,前几年大火的《清平乐》中就有他,但是《清平乐》中出现的北宋人物太多了,他就是边角料,大家记不住。
所以,章衡就成了消失的状元。但仔细扒拉一下,发现他还挺有故事的。
带队出使辽国,辽国要和北宋代表团比骑马射箭。代表团都懵了,我们都是文官,从小读四书五经出来的,比诗文都不怕,但是骑马射箭,这玩意没学过,不会。
辽国就开始讥讽,你们就和你们身后的大宋一样,都是弱鸡。
就在北宋代表团全体受辱的情况下,章衡走出来,弯弓搭箭,全都正中靶心。宋辽两国大臣都惊了,资料上说这次带队的是状元,但也没说是武状元,怎么还精通箭法?
还有,章衡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同行都不懂历史。身为官员,不懂历史怎么规避风险。为了给这群不合格的同事普及基础知识,他就自己编写了一本《编年通载》。
皇帝宋神宗看完说,这本书“可冠冕诸史”。由此可见,章衡那是绝对的文武双全。
他也办了很多实事,只是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太少了,咱们得从别处找故事。
苏轼在杭州修建苏堤,这件事我们都知道。为了把苏堤修好,苏轼多次找章衡帮忙。并且从书信中可以看出,苏堤至少有一半功劳是章衡的。
苏轼在信中说,你鼓励我治理西湖,现在已经小有成效了。但是接下来任务还很重,你得帮我。我现在最少需要四百只船,你把你们罚没的船只都给我。我们还缺士兵,急缺,越多越好,你得给我派点人。
苏轼为了要东西撒泼打滚的架势,章衡肯定受不了,估计这些东西都得提供。所以说苏堤,也有章衡的功劳。
来源:大力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