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前,巴基斯坦枣农因暴雨引发的洪水损失大半收成,如今新一轮季风季节再度来临,暴雨持续不断。科学家表示,气候变化引发的频繁洪水正摧毁当地庄稼,让农民陷入困境,也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影响。
三年前,巴基斯坦枣农因暴雨引发的洪水损失大半收成,如今新一轮季风季节再度来临,暴雨持续不断。科学家表示,气候变化引发的频繁洪水正摧毁当地庄稼,让农民陷入困境,也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影响。
《商业内幕》记者2020年首次前往信德省,与受干旱影响的枣农交流;2022年洪灾期间再次到访,见证气候变化不仅重创枣农,更威胁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未来。
在当地,枣树需十年才能长成结果,一旦进入结果期,却能连续60年产出枣子,这样的生长周期让枣农对每片枣林都格外珍视。
枣农古拉姆·沙比尔通常在6月干燥季节收获,因为雨水会让枣子生虫。但今年季风来得早,雨水一直下到8月,这样大的降雨量,不仅他没见过,村里最年长的人也表示从未经历。
数据显示,信德省今年降雨量比以往多四倍,印度河因此泛滥,凯尔布尔县等周边地区被淹,农场接连被毁。大树勉强能存活,七八年、九年树龄的小树却悉数受损。
古拉姆损失了1500棵枣树,占种植总量的80%,这些被冲倒的树无法再利用,只能当柴烧。此前他已为农场施肥,投入15000(当地货币单位),如今不仅没收成,连工人工资都无力支付,只能承诺日后补上。
此次洪水导致巴基斯坦3300万人流离失所,占总人口六分之一。尽管政府设立了数百个救援营地,但诺瓦布所在区域并未覆盖,孩子们只能睡在大街上,也没收到任何救援物资,一家人只能无助等待。即便如此,诺瓦布仍趁晴天努力拯救枣子,可洪水破坏下,能挽回的寥寥无几。
农业对巴基斯坦经济至关重要,该国是全球主要的棉花、大米出口国,也是第五大红枣生产国,红枣主要出口印度。但这次洪水让这些作物全遭摧毁。
以往正常年份,当地一个红枣批发市场销售额能达500万(当地货币单位),今年收获量却仅5万(当地货币单位),市场一半区域也受影响。商户看着被水泡过的货物满心焦急,这些货物无法食用,损失高达数千万。
重建农场难度大、耗时长。农民们说,现在种新树要等十年才能结果,且产量不如老树,农业生产至少倒退15年。更关键的是,包括红枣在内的作物秋季就要播种,可如今大量土地仍被水淹没,无法按时耕种。
信德省的辣椒产业同样受气候变化冲击。当地辣椒市场曾是全球最大市场之一,正常年份约有2.5万(当地货币单位)袋辣椒交易。但近年极端高温让南部辣椒收成减少,农民们表示作物普遍受损。
昆德里村曾是辣椒种植集中地,农民固定月份播种,三个月后辣椒苗长到一至两英尺高并开花结果,采摘后需晾晒两到十天。当地原本种圆辣椒较多,后因产量下降,改种七成杂交辣椒、三成传统品种。
穆罕默德·萨利姆在辣椒批发市场工作数十年,这里的辣椒按28公斤一袋分装,每袋售价约100(当地货币单位),折合90卢比。
巴基斯坦作为第四大辣椒生产国,辣椒生长需适量雨水,去年极端高温就让辣椒收成比2018年降40%。
今年8月,经历数月高温后,当地又遭遇90年来最严重季风降雨,辣椒农预计今年仅能收获往年三成产量,市场3000名工人及背后3万家属的生计都受影响。
更严峻的是,许多企业还在恢复新冠疫情带来的损失,疫情曾让市场关闭、生意停摆,如今洪水又让经营雪上加霜。
科学家预测,气候变化会让季风季节更难预测、破坏性更强,到2050年,巴基斯坦年平均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引发更多极端天气。
北部7000多座冰川(数量居非极地国家之首)也因气温上升加速融化,加剧洪水风险。专家指出,除气候变化,森林砍伐和基础设施不足也是洪水频发的原因,这些问题正给当地民众带来严峻的生存挑战。
来源:山涧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