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后60%医生降薪!他们正涌向你的诊所,怎么接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17:56 2

摘要:一家三甲急诊护士绩效表上,25个医护人员分13000块绩效,平均每个人到手520块,最高的拿了811块,最低的只有289块。医生也一样,以前每个月的绩效稳定在 1万块钱左右,现在科室总绩效才 19534 块。几个医生分下来,连每个月 6000 多的房贷,都快供

一家三甲急诊护士绩效表上,25个医护人员分13000块绩效,平均每个人到手 520块最高的拿了811块最低的只有289块。医生也一样,以前每个月的绩效稳定在 1万块钱左右,现在科室总绩效才 19534 块。几个医生分下来,连每个月 6000 多的房贷,都快供不起了,而且都8月份了,5月份的钱才刚开始准备发。有民营诊所抛来橄榄枝,年薪涨30%,不少医护都动摇了。

作者:棂星

封面来源:小红书截图

前几天,广东一位医生在朋友圈吐槽:“这个月绩效砍了50%,房贷都快断供了,有民营诊所抛来橄榄枝,年薪涨30%,我有点动摇了。”

起初,我以为只是个例,但直到我看到——

就在上个月,成都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绩效单,5 月份的绩效是 840 块。

图源:网络

“以前每个月的绩效稳定在 1 万块钱左右,现在科室总绩效才 19534 块。几个医生分下来,连每个月 6000 多的房贷,都快供不起了,而且都8月份了,5月份的钱才刚开始准备发。 ”

不仅如此,江西的一位骨科副主任医师,也发文透露过:他们科室 3 月份的绩效,人均还不到 1000 块,是以前的 1/3,以前好歹能拿两千多,现在这点钱,科室里年轻医生的房租都不够付。

图源:网络-抖音-评论区截图

图源:网络-抖音-评论区截图

拖欠再加上降薪,让不少医生连养家糊口都成了奢望。

图源:华医网

根据华医网今年6 月发布的报告,其统计了近 3 万名医务人员,结果显示:有将近 60% 的人收入在下降,这个比例,比去年足足涨了 20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两个医生里,就有一个在经历降薪。三级医院降薪的比例超过 60%,公立医院比私立医院更加明显,但工作量却一点没减,甚至更忙了:卷出诊时间,增加夜间门诊、周末出诊,让许多医务人员萌生了跳槽的心思。

8月6日,广东医保按人头付费改革后,三甲医生不仅要“控费”,还要承担科室超支的连带责任,“开个CT单都要算半天成本”。

不少医务人员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日渐缩水的薪资单,曾经 “稳定” 的铁饭碗早已没了底气,而另一边是民营医疗机构递来的橄榄枝。

不是不心动。

当公立体系的薪酬与付出越来越失衡,当每月到手的工资连家庭基本开销都难覆盖,民营机构给到的高薪自然成了救命稻草,但又害怕不稳定, “想跳又怕摔”。

医生真的开始流向民营私立吗?

医生的离职念头,往往始于一张刺痛神经的工资单,而公立医院的降薪主要集中在绩效工资部分。

图源:网络-抖音-评论区截图

在严格的控费需求下,医院的经营压力直接转嫁到医生身上。北京某二甲医院周医生透露:“医院已把奖金和医保使用额度直接挂钩,花超会被扣奖金。”

医院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控制整体支出,另一方面也是响应医保控费政策,实现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的医生们不得不采取对策——少开药、挑病人、防止压床。慢性病患者过去一次能开半个月的药,现在最多开一周;年纪大、有多种病的老病号成为“不受欢迎”的病人。

但这一降薪,直接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收入和生活,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也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生开始另谋出路,民营医疗机构自然就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医保改革带来新机遇:患者分流基层

与公立医院医生外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诊所长期面临的人才困境。

传统公立医院呈现“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而民营医院则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退休返聘专家多,刚毕业学生多,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少得可怜。

“真正有经验的老专家年事已高,面对高强度工作难免力不从心;刚毕业的年轻人又难以挑起大梁。”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描述民营医疗的人才困境。

而医保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让民营医疗机构重新站在了机遇与挑战的交汇点上。

公立体系的变动,首先为民营医疗机构送来两类关键资源:

1)一边是公立医院中青年骨干医生的 “流动意向”:这些有技术、有口碑的医生,在医保控费压力下,正从 “被动坚守” 转向主动寻找空间,他们不仅带着技术,更带着对 “不被医保额度绑架” 的执业期待;

2)另一边是公立医院 “腾挪” 出的患者群体,尤其是慢性病管理、康复理疗等领域的需求者 —— 公立医院一次最多开 7 天药的限制、康复科排队难的现状,让他们不得不转向更便捷、更注重服务细节的民营医疗机构。

以佛山为例,佛山市卫健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市诊疗人次同比增长 9.04%,基层诊疗人次同比增长 9.88%,基层诊疗人次增长高于平均水平,且镇级及以下诊疗量占比为 57.96%。这表明患者有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的趋势,作为基层医疗体系一部分的民营机构,也有可能受益于这种趋势。

但 “接住” 容易 “留住” 难。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竞争力,关键在于构建差异化优势 —— 既要留住公立医院流动的骨干医生,也要承接并稳住从公立体系分流的患者群体。

毕竟对医生来说,高薪只是敲门砖,他们更怕不稳定,而对患者而言,从公立来的期待是 “专业延续”,建立信任也至关重要。

民营医疗机构到底该如何接住机会呢?

一、用 “双重保障” 破解人才困局:从 “吸引” 到 “留住”

公立医院中青年医生因医保控费压力,开始主动寻求 “不被额度绑架” 的执业空间。但吸引这些医生,高薪只是敲门砖,核心是提供 “钱 + 尊严” 的双重价值。

1. 打破医保绑定的执业自由:建立以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而非单纯与医保额度挂钩,让医生专注于诊疗本身。例如,配备专人处理台账、医保对接等行政事务,减少内耗,释放医生的专业精力 —— 正如一位从公立跳槽的医生所言:“在这里月入 1 万 2,比公立更有成就感的是,我能专注看病,患者记得我的名字。”

2. 从雇佣关系到共建身份:通过患者转介绍分成等方式,让医生从 “打工者” 变为 “诊所共建者”,增强归属感。尤其对儿科等需要高情商的领域,更需强调医术 + 服务。正如云朵儿科创始人吴立明所说,从公立来到民营的医生,需完成服务观念的转变,“儿科细枝末节多,考验情商和待人接物能力”,而这种软实力的价值,在民营平台能得到更充分的认可。

公立医院因医保限制(如慢性病开药不超过 7 天、康复科排队难)分流的患者,正转向民营医疗机构寻求更便捷的服务。但这些患者带着对公立体系的 “专业期待”,民营医疗机构需通过 “公立顾不上的细节” 建立信任。

聚焦三类核心分流需求——针对公立体系的服务空白,重点发力:

1. 慢性病管理:比如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续方、定期监测、上门随访的全周期服务。一位社区诊所负责人所说:“一个规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年均稳定贡献超 5000 元收入”;

2. 康复理疗:承接术后康复、物理治疗等非急性期需求,提供灵活预约、一对一指导等服务;

3. 健康管理:通过如 20 分钟的充分问诊、体检报告深度解读等,满足患者对 “个性化沟通” 的需求。

用 “差异化体验” 降低信任门槛:

即便非医保定点,也可通过 “会员制”“药品平价” 等方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通过细节建立情感连接 —— 例如,慢性病患者可随时联系健康顾问,儿童就诊时营造温馨环境缓解焦虑。

一位诊所老板总结:“公立医院看的是病,我们看的是‘生病的人’,这点不一样,患者就愿意来。”

在人才与患者双向流动的背景下,民营诊所的长期竞争力,最终要靠品牌与口碑沉淀。

1. 精准触达:线上线下联动破圈


利用社交媒体(如短视频科普、患者故事分享)、社区线下活动(如健康讲座、义诊)强化品牌认知,让 “专业 + 服务” 的形象触达目标群体。例如,儿科诊所可通过 “医生育儿小课堂” 短视频,既展现专业度,又传递亲和力。

2. 口碑裂变:让患者成为 “代言人”


患者体验的细节,是最好的传播素材。例如,为就诊儿童准备小玩具、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节日回访等,通过超出预期的服务,激发患者主动分享。这种 “用户自发传播” 的信任度,远高于广告投放,能帮助诊所在区域内形成差异化口碑。

医保改革的浪潮下,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的边界正在悄然重构。当公立体系的医生因薪酬失衡与执业束缚萌生去意,当患者为更灵活的服务、更充分的沟通转向民营机构,我们思考的或许不再是如何竞争,而是如何接住再到留住了。

对整个医疗行业来说,这种流动或许未必是坏事。

来源:诊锁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