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隐苇丛育新羽 秋归松江起鸥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8:11 2

摘要:八月的松花江畔,江风裹挟着湿润的气息掠过堤岸,常有市民驻足远眺:“五六月份的时候,江面上总能看到成群的江鸥翩飞,为啥夏秋时节少见了?是它们迁徒飞走了吗?”其实,江鸥没有远飞,眼下这群“白色精灵”进入到一年中最忙碌的“家庭时光”。待到九月金秋,松花江上便会再现“

归来。“哈报手机记者” 杜丽鹃 史敏捷摄

八月的松花江畔,江风裹挟着湿润的气息掠过堤岸,常有市民驻足远眺:“五六月份的时候,江面上总能看到成群的江鸥翩飞,为啥夏秋时节少见了?是它们迁徒飞走了吗?”其实,江鸥没有远飞,眼下这群“白色精灵”进入到一年中最忙碌的“家庭时光”。待到九月金秋,松花江上便会再现“千鸥竞舞松花江,游人共赏生态美”的壮阔图景。江鸥此刻的“低调”,正是为了彼时的盛大回归。

冰城江鸥究竟啥来头儿?

江鸥就是海鸥,冰城的“老朋友”

在哈尔滨人的记忆里,江鸥是松花江上流动的风景,它们时而振翅掠过水面,时而俯冲叼起鱼虾,翅膀在阳光下闪着光泽,清脆的鸣叫是江畔最灵动的背景音。不少市民好奇:“江鸥究竟是什么鸟?是松花江特有的吗?”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鸟类研究专家许青教授解释,哈尔滨人常说的“江鸥”就是海鸥,属于鸻形目鸥科鸟类,其特征包括嘴细长侧扁、翅膀尖长、脚趾间有蹼等,善游水,喜成群飞翔。生活在海边的称海鸥,生活在湖边或江边的称江鸥,但它们在形态、习性以及生活环境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海鸥体型较大,而江鸥的喙端略呈弯钩状,更适应捕食水生生物。

冰城江鸥主要来自渤海一带,作为夏候鸟,每年春天北迁而来,秋季南迁越冬,在哈尔滨停留时间长达8个月以上,春秋两季的迁徙期是最佳观赏期。江鸥与冰城的不解之缘已延续数年,它们是陪伴市民时间最长的观赏型水鸟,从春寒料峭到秋意渐浓,总能在江畔与它们不期而遇。

目前,哈市最常见的江鸥主要有5种,分别是红嘴鸥、须浮鸥、普通燕鸥、白额燕鸥和白翅浮鸥,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被誉为“叨鱼郎”的红嘴鸥。它们生性活泼,喜欢集群活动,且颜值颇高,是最适宜户外观赏的鸟类。每年3月,第一批江鸥便会抵达松花江。5月至6月,是江鸥在江畔最活跃的时期。此外,太阳岛、阳明滩湿地、哈尔滨大剧院湿地、松浦大桥及阿勒锦岛、呼兰河口湿地公园、长岭湖、道外民主湿地、大顶子山水坝,以及市区内的何家沟、马家沟等多处区域,都成了它们栖息的乐园,尤其是松花江沿线从公路大桥到松浦大桥一段,常形成“千鸥竞逐”的名场面,它们与晨光夕照共舞,翅膀拍打的声音与江水流动声交织,奏响冰城动人的自然乐章。

为什么现在江边的江鸥少了?

它们藏起来忙着“生孩子”呢!

进入7月后,一些市民反映江边的江鸥数量变少了,很少见有成群的江鸥。这让人产生疑惑:江鸥是不是飞走了?它们还会回来吗?

实际上,江鸥并没有离开,只是换了“生活场地”。此时的它们正处于繁殖期,为了安心育雏,都“藏”进了沿江的湿地和芦苇丛中。专家介绍,繁殖期的鸟类对环境十分敏感,需要安静、隐蔽的场所筑巢产卵,避免天敌和干扰。松花江沿岸大片茂密的湿地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理想生境。

呼兰河口湿地和哈尔滨大剧院湿地是江鸥扎堆育雏的“秘密产区”。这里水域开阔、鱼虾丰富,芦苇荡连成绿色屏障,为江鸥搭建了天然的“育儿所”。鸟类摄影爱好者杜丽鹃说:“上周末,我在哈尔滨大剧院的荷花池湿地远远地就看到了芦苇荡中有上百只江鸥,于是挑选最佳地点拍摄,拉近镜头才发现,水草深处藏着很多的巢穴,亲鸟轮流出去觅食,叼回小鱼小虾给巢里的雏鸟喂食,画面特别温馨。”

市民史敏捷也在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有过惊喜发现。“徒步深入湿地浅滩,察觉到芦苇丛里有动静,用长焦镜头一看,竟是几窝江鸥雏鸟!小家伙们好像刚出生不久,张着小嘴等爸妈喂食,那画面暖到心都化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江鸥的巢一般都会建在离岸边数十米甚至几百米的地方,藏在芦苇深处,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所以市民觉得江鸥少了。其实它们不是飞走了,而是在“专心带娃”中。

目前,江鸥雏鸟已陆续出巢,进入生长关键期,它们在亲鸟的带领下学习飞行和觅食,再过一段时间,这些“鸥宝宝”就能掌握生存技能,为集群生活和南迁做好准备。

“白头鸥”“黑头鸥”是同一种鸟吗?

这是换羽期的魔法秀!

眼下江畔偶遇江鸥,细心的游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小、样貌几乎一致的江鸥中有的头顶是白色的,有的则像戴了顶“黑帽子”,还有的黑白渐变,像“刚染了一半的头发”。“白头鸥”“黑头鸥”“灰头鸥”是一种鸥吗?

“这是江鸥正处于换羽期的正常表现,尤其是红嘴鸥最为明显。”专家介绍,不少鸟类都有夏羽和冬羽,红嘴鸥却很“特殊”——它只改变头羽的颜色。夏季繁殖期,江鸥的夏羽头顶至后颈呈黑棕色,犹如戴了“防晒帽”;到了秋天,它们会换上冬羽,黑头退去,白色头羽白色便于隐蔽觅食,为越冬做准备。

江鸥头羽这种颜色变化与季节性换羽有关。至于会出现“黑头”“白头”同框的景象,是因为由于换羽时间不同步,有的已完成换羽,有的还没来得及换,还有的处于换羽渐变的过程中,使得它们看上去不再千篇一律,这种自然现象不仅让江鸥更具观赏性,也成了观察鸟类生命周期的生动教材。

赏鸥佳期是何时?

9月群鸥归,共赴生态之约

短暂的“隐蔽期”过后,江鸥将以更盛大的姿态回归江畔。许青介绍,每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松花江畔会迎来江鸥集群的最高峰期,“十一”期间,江鸥的数量最多,正是赏鸥的最佳时刻。届时,成百上千只江鸥会在江面上扎堆,或漂浮憩息或戏水觅食。国庆节假期到江沿儿赏江鸥,已成了冰城人惬意的生活片段,以及外地游客畅游松花江与江鸥互动的新一景。

为何会在这个节点江鸥最密集?专家解释,一是今年新出生的小鸥长成后加入到江鸥大家庭,种群数量壮大;二是秋季有许多江鸥从更北的地方飞到哈尔滨短暂停歇,与本地常住的江鸥混群,它们需大量进食补充体能,为10月末的南迁做准备。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松花江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专家表示,江鸥对水域面积、水体质量和食物密度十分“挑剔”,它们“眷顾”冰城缘于松花江湿地水丰鱼多。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松花江水质改善,湿地面积扩大,鱼虾资源丰富,加上人们爱鸟护鸟意识增强,选择在冰城“安家”的江鸥数量大幅增加。

更值得期待的是,冰城江鸥近年出现“晚迁”现象。由于哈尔滨春天来得早,开江日期提前,江鸥回来得早、待将时间变长;进入秋冬季后,气温缓慢下降,松花江完全冰封时间延后,有栖息和觅食的水域,南迁的脚步也放慢不少。

从春到秋,从集群觅食到隐蔽育雏,再到换羽和南迁,江鸥的每一段生命旅程都与松花江的生态脉动紧密相连。冰城与江鸥的“季节情书”里藏着生态答案。它们是冰城生态的“晴雨表”,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者。当“观鸥”成为冰城一张新名片,当越来越多的江鸥选择在此栖息,这座城市便多了一份灵动与诗意。让我们静待金秋到来,在松花江边与群鸥赴约,共赏自然之美,共护生态之安——因为每一次翅膀的扇动,都是江鸥对这座城市最深情的告白。

温馨提醒:随着江鸥与城市的缘分越来越深,文明赏鸥也成了市民和游人的共同约定。赏鸥时请保持距离,不喧哗、不追逐,尤其在湿地周边避免干扰它们活动;切勿随便投食,长期投喂可能降低野生动物的自主觅食能力。

哈尔滨日报记者王铁军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