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彭阳县金鸡坪的花、西吉县龙王坝的梯田、海原县方堡的秋叶,都在讲述从生态脆弱区到美丽乡村的蝶变。更有彭阳县王洼小流域,在黄河流域率先点亮碳汇星火,让“绿”生“金”,反哺山河、惠及百姓。
彭阳县阳洼流域。
曾经,宁夏中南部是黄土的世界——旱风卷着稀疏草木,沟壑啃噬着破碎坡面,土地贫瘠、民生困顿。那些年,贫困的印记,总与这片黄土地的伤痕重叠。
如今,彭阳县金鸡坪的花、西吉县龙王坝的梯田、海原县方堡的秋叶,都在讲述从生态脆弱区到美丽乡村的蝶变。更有彭阳县王洼小流域,在黄河流域率先点亮碳汇星火,让“绿”生“金”,反哺山河、惠及百姓。
一片片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绿,是宁夏写给大地的诗,更是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
“过去种坡地,下点雨就眼睁睁看着土和肥往沟里跑,一亩地收不了百斤粮。”彭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副站长杨晓彤指着眼前的梯田,指尖划过的山坡,藏着几代人的奋斗史。1983年,全县林木覆盖率仅为3%,3万亩耕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78元,农民叫苦:“一年忙到头,肚子都填不饱。”
改变,从一把铁锹、一棵树苗开始。“开春就上山,背着干粮干到天黑,10多万人一锹一锹整地,一棵一棵栽树。”彭阳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的晁永福的话语里,藏着彭阳人40多年的执着。他们摸索出“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让树苗成活率大幅提升;更创造出“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山顶封山育林固土,山腰修梯田种庄稼,沟谷建坝拦泥沙,硬是把“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如今,彭阳林地保存面积达174.17万亩,森林覆盖率跃升至21.27%,成为宁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区之一;地变肥了:93万亩水平梯田年产粮食比治理前增产7600万公斤,农民年人均收入因水土保持增加2525元;景变美了:层层梯田入选“宁夏二十一景”,被称作“中国最美旱作梯田”,获得“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
这抹“绿”还变成了“金”。2024年9月12日,彭阳县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签约仪式上,3.6万吨碳汇以111.6万元成交——这笔钱,将继续投入生态修复。消息经央视新闻等40多家媒体报道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彭阳的好风光,能换来真金白银。
如今的彭阳,既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也是“最美中国生态旅游城市”。“显山露水、建设生态、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多赢,正在这片土地上生动上演。
站在新起点,彭阳人没停下脚步。他们正探索“水保+”新模式,让水土保持与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要让好风光一直美下去,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晁永福望着远处的青山,眼里满是期待。
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穷山恶水到金山银山,彭阳县用40多年的实践证明:守护好风光,就能换来好日子。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