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开展一、四、五年级实践活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1 09:53 2

摘要:五月的阳光温柔洒落,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一、四、五年级的孩子们踏上了前往顺义九洑地农耕民俗文化园的春游之旅。在这里,古法技艺与现代农耕碰撞,童趣与自然交融,一场集知识、劳动与欢乐于一体的春日实践活动,正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与体验。

五月的阳光温柔洒落,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一、四、五年级的孩子们踏上了前往顺义九洑地农耕民俗文化园的春游之旅。在这里,古法技艺与现代农耕碰撞,童趣与自然交融,一场集知识、劳动与欢乐于一体的春日实践活动,正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与体验。

很多孩子都喝过豆浆,却不知道豆浆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豆浆制作的过程,体验古法工艺,传承传统文化。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为了让孩子们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特意安排了此次磨豆浆体验活动。

辅导老师先给孩子们科普了黄豆可以做出哪些美食,比如豆腐、豆皮、豆浆、豆泡、腐竹等。接着,为孩子们讲解了石磨的构造:上盘的孔用来进料,侧面的洞用来装把手,上下盘的平面都有纹路,这些纹路是用来把粮食碾碎。紧接着,辅导老师边做边演示了用石磨研磨豆浆的方法:先放一小勺泡发的黄豆,再加一些水,逆时针旋转磨盘,就能看到豆浆从磨上流出,为了让浆水流得更快,可以刮刮石磨上的豆渣。当研磨好的豆浆经过过滤-煮熟,就是我们喝的豆浆了。最后,孩子们经过实操体验,体会了豆子的神奇“变身”,不仅感受了传统磨浆工艺,获得了劳动的乐趣,还理解了食物的来源。

农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耕种获得食物,支撑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当现代科技与传统农耕相遇,当青春活力浸润田间地头,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在九洑地的田野间展开。我校的上千名学生走进京郊九洑地农业基地,亲手操作播种机种植玉米,体验了从课堂到土地的“沉浸式农耕课”。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劳动实践,更是一场关于生命、责任与科技的深刻对话。

在春日的水田里,工作人员化身 “农耕导师”,带领孩子们卷起裤脚、踩入泥田。湿润的泥土裹满小腿,却挡不住孩子们的好奇。

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弯腰将秧苗插入田中,尽管秧苗歪歪扭扭,泥点溅上脸庞,却始终笑声不断。当一排排嫩绿的秧苗在水田中 “站定”,孩子们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眼中闪烁着自豪 —— 原来粮食的成长始于这一捧泥土,劳动的快乐藏在每一次弯腰与起身之间。

田埂边一声令下,“捉泥鳅大战” 正式开启!孩子们蹑手蹑脚踏入泥塘,目光紧紧锁定水中游动的黑影。泥鳅滑溜溜的身体刚被小手握住,便 “哧溜” 钻回泥里,惹得阵阵惊呼。有的孩子干脆趴在泥中 “守株待兔”,有的组队围堵 “狡猾” 的泥鳅。当一个个小桶渐渐装满,孩子们看着浑身泥巴的同伴,忍不住捧腹大笑。这场与泥土和生灵的亲密接触,让春日的田野成了欢乐的海洋,也让孩子们在嬉戏中感受到自然的馈赠与童趣的纯粹。

一年级的孩子们戴着纯白草帽,用画笔编织着童真世界。"这是彩虹跑道!""我要给帽檐画满小星星!"孩子们三三两两围坐在桌前,各色的画笔交替飞舞,转眼间纯白草帽就绽放出五彩斑斓的春天。

之后的多肉种植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小园丁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解种植要领,小手握着花盆,先铺火山石,再盖营养土,最后小心翼翼地把"肉嘟嘟"的植物宝宝放进花盆。当举着自己亲手栽种的多肉盆栽时,每个孩子的笑脸都比阳光更灿烂。

从平面绘画到立体种植,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学会协作,在自然课堂里感悟生命。这顶独一无二的草帽将陪伴他们迎接夏日阳光,这盆萌态可掬的多肉也将见证小主人们的成长故事。当童真与自然相遇,每个孩子都是最棒的艺术家!

此次春游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满满的收获中落下帷幕。从石磨旁的豆浆醇香,到田间地头的农耕劳作,再到创意无限的手工创作,每一个瞬间都定格成珍贵的成长记忆。相信这些充满意义的实践体验,会如种子般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收获更多美好!

来源:校园育桃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