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缘相济,扬州连云港的双城情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00:13 2

摘要: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通长江与淮河,奠定了扬州作为水路枢纽的地位。隋唐时期,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动脉,扬州更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要道,所谓“舟舶继路、商使交属”。

8月31日19:35,

“苏超”第十轮,

连云港队VS扬州队

即将在连云港市体育中心打响。

江苏大地,

河海交汇,文明流转,

扬州和连云港都 “依水而兴”。

水,不仅是它们发展的命脉,

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将两座城市的故事悄然串联。

扬州:

运河滋养的千年繁华

扬州因大运河而兴。

这座城与水的不解之缘,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连通长江与淮河,奠定了扬州作为水路枢纽的地位。隋唐时期,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动脉,扬州更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要道,所谓“舟舶继路、商使交属”

那时船帆汇集的扬州港,既处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也位于江尽海开之处。当时长江下游河道宽阔,扬州城几乎直面大海,天下货物齐集于此。扬州一跃成为唐中后期全国最大的海外贸易港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水的流动带来了财富与文化的汇聚。唐代的扬州港是陶瓷、丝绸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见证了“扬一益二”的繁华。

“十里长街市井连”

夜市千灯照碧云。

无数诗人泛舟至此,

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都将扬州的美与水月相连。

后来因长江河道变迁,扬州逐渐脱离海洋文明,依靠运河和盐业在明清时期再度繁荣。明清时期,盐业鼎盛,扬州盐商沿运河聚集,建造园林,赞助艺术,形成了精致典雅的运河文化。

而今步入扬州,

时间仿佛被运河的水波柔化了流速。

这里的温婉,

是积淀千年的从容。

瘦西湖畔,垂柳拂水,画舫轻摇,

五亭桥的倒影在水中微微颤动,

如同这座城市一贯的优雅姿态。

连云港:

海陆交汇的东方门户

连云港因海而发展。

这座城的故事,是一部向海而生的历史。

连云港得名于“背倚云台山,面向连岛”的地理特征。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海上交通的要冲。秦始皇东巡至此,立石以为秦东门。

连云港古称“海州”,唐宋时期,海州(今连云港)的朐县港已与日、韩等地有航运贸易往来。唐代武则天时期开挖的盐河,将大运河与黄海相连,促进了海州港的发展。

元、明两代,部分漕粮改河运为海运,海州港成为漕粮的海上中转站,时称海州为“淮口巨镇”,连云港的海港优势地位已经开始逐渐显现。

清朝康熙年间在海州云台山设立的“江海关”,是清初四大海关之一。

连云港的豪迈,是面朝大海的豁达胸怀。

站在海边,海风扑面,

海浪拍打着礁石,

发出雷鸣般的轰响。

港口里,巨型起重机排成钢铁森林,

集装箱堆叠如积木,

远洋巨轮鸣着低沉的汽笛。

这一切都彰显着力量与规模。

水缘相济:

双城的对话与交融

水也将这两座城市联系在一起。

大运河漕运时代,扬州是粮食集散中心,而连云港地区的盐产也经运河输送各地;近代以来,连云港作为出口港,又与扬州的经济腹地形成互补。

近年来,两座城市再次因水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扬州正致力于打造“通江达海,向海图强”的新格局。扬州是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战略叠加的交汇点城市。依靠长江和内河港口,打造高度集聚的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中心和运转高效的江河海联运枢纽。同时,借助扬州江河水路中转枢纽的地位,积极拓展江海联运,从而助力扬州加速“出海”。

连云港则在国际海港城的道路上越攀越高。以黄海为起点,连云港利用海铁联运,跃动在新亚欧大陆桥的脉络中,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逐海而生,因海而兴。今天的连云港,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一带一路”交汇点支点城市,在向海图强的新征程中,正昂首阔步前行。

水是它们的命脉,是经济的通道,是文化的媒介,也是记忆的载体。水塑造了城市气质,也启迪着生活智慧。水的流动将继续书写这两座城市的故事。

千年运河奔流不息

连扬两城情谊绵长

这份情谊

将在绿茵场上续写新篇

8月31日,不见不散!

制图:杨敏

文案:韩倩

综合交汇点、扬州发布、连云港发布、连云港市文广旅局官微等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