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MD在服务器市场快把牙膏厂(英特尔)按在地上摩擦了,现在英特尔终于憋了个大招出来反击。
AMD在服务器市场快把牙膏厂(英特尔)按在地上摩擦了,现在英特尔终于憋了个大招出来反击。
最近在Hot Chips大会上,英特尔亲自站台,从兜里掏出了下一代至强E核处理器Clearwater Forest的样品。
这玩意儿,参数猛得有点吓人,但背后全是英特尔的豪赌。
单颗CPU,288个能效核(E-core)。
双路服务器系统,就是576核。
这是什么概念?
现在主流服务器还在几十个核心的级别打转,英特尔直接把核战拉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显然不是给你打游戏用的,它的目标非常明确:云数据中心。
现在的云服务,讲究的就是一个“多”字。
大量的虚拟机、容器、微服务,需要同时处理海量的并发请求。
这种场景下,单个核心的性能没那么重要,核心数量和整体的能效比才是王道。
这也是为什么AMD靠着多核的霄龙(Epyc)系列抢走英特尔那么多市场,也是为什么亚马逊、谷歌这些云巨头自己下场搞Arm芯片。
英特尔这次的Clearwater Forest,就是冲着这个“多核高并发”的战场来的。
它不跟你拼单核性能,就用数量堆死你。
但这颗芯片真正的看点,远不止288个核这么简单。
它简直就是英特尔未来几年技术路线图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巨大的赌博。
首先是Intel 18A工艺。
这是英特尔反超台积电的希望所在。
它用了全新的RibbonFET晶体管(也就是GAA环绕栅极),理论上比现在的FinFET功耗控制更好。
还加上了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把供电和信号线路分开,等于给芯片内部修了高架桥和地面道路,互相不干扰,效率更高。
然后是封装技术。
这颗芯片不是一整块大硅片,而是用乐高积木的方式“拼”起来的。
底层是I/O和内存控制器,中间是基础模块,最上面再用Foveros 3D堆叠技术把一个个计算核心模块(每个模块4个核)给“粘”上去。
芯片之间再用EMIB技术连接。
这一套组合拳,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
但问题也在这里。
18A工艺、RibbonFET、PowerVia、Foveros 3D,这些技术几乎都是首次在旗舰数据中心产品上大规模应用。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良率出了问题,整个芯片就得跟着遭殃。
英特尔之前已经吃过亏了。
原计划的Diamond Rapids被推迟,才有了现在的Clearwater Rapids/Forest。
这次延期,等于又给了AMD一年多的窗口期。
隔壁AMD也没闲着,基于Zen 6架构的“Venice”已经用台积电2纳米工艺流片了。
所以,英特尔这次是在跟时间赛跑,也是在跟自己的制造能力赛跑。
PPT上画的再好,如果2026年拿不出货,或者良率太低导致成本上天,那市场可不会等它。
再看英特尔自己公布的一些性能数据,也挺有意思。
比如那个59万亿次的浮点性能,很可能是在算AI用的INT8之类的低精度,不是咱们常说的FP64双精度。
这说明英特尔很清楚,未来的数据中心芯片必须得能打AI推理的活儿。
还有那个5000GB/s的带宽,大概率是芯片内部各个模块之间的互联带宽,而不是内存带宽,营销味道有点重。
总的来说,Clearwater Forest这颗U,是英特尔被逼到墙角后的一次绝地反击。
它用激进的技术和夸张的规格,试图重新定义数据中心处理器的游戏规则,从“拼单核”转向“拼多核、拼能效、拼集成度”。
这颗U猛是真猛,但能不能顺利落地,把AMD和一众Arm挑战者拉下马,还得看英特尔自己争不争气了。
毕竟,对客户来说,能买到的高性能,才叫高性能。
来源:晓晨科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