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业技术在“一带一路”绽放新绿系列报道之一 | 跨越万里的“沙漠变奏” 宁夏技术让毛里塔尼亚沙漠变绿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18:20 2

摘要:“你看,这一片黄沙中冒出的绿色,就是我们示范中心用节水灌溉种出的紫花苜蓿。”“这片菌草长势特别好,有三米多高!”……8月24日,宁夏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恩轻点电脑屏幕上几张沙漠与绿洲对比鲜明的照片,向记者讲述着万里之外毛里塔尼亚的沙漠变绿洲。

“你看,这一片黄沙中冒出的绿色,就是我们示范中心用节水灌溉种出的紫花苜蓿。”“这片菌草长势特别好,有三米多高!”……8月24日,宁夏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恩轻点电脑屏幕上几张沙漠与绿洲对比鲜明的照片,向记者讲述着万里之外毛里塔尼亚的沙漠变绿洲。

中国专家和当地员工测量菌草生长情况。

“从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向东南驱车55公里,就是伊迪尼村。中国援毛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就建在那里。”张洪恩介绍,这是宁夏首次成功申报并由本土企业以EPC方式承担的中国政府援非项目。2011年,在自治区商务厅、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金福来公司接下了这份跨越山海的任务。

项目落地之初,挑战如黄沙般扑面而来。张洪恩带领专家组深入毛塔乡村,摸清了当地畜牧业的“痛点”:非洲瘤牛虽适应性强,却产奶产肉性能低下,生长发育缓慢。“母牛平均3.5岁才产头胎,日均产奶仅2.5升,不到国内的十分之一。”他说,“必须从品种改良入手。”

推进牛胚胎移植技术时,团队一度陷入困境。“用非洲瘤牛做受体,移植荷斯坦和蒙比利亚牛的胚胎,连续数月无一成功着床。”张洪恩回忆,首战失利的压力如沙漠烈日般灼人。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全靠团队摸索。宁夏畜牧专家李毓华、公双平联合饲草料专家任学山,日夜守在牧场,逐一排查牧场温度、饲料、水源、环境应激等变量。2018年11月22日,示范中心迎来历史性时刻:首例胚胎移植纯种荷斯坦奶牛顺利诞生,中国技术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根。如今,随着胚胎移植技术的不断优化,示范中心的胚胎移植受胎率已提高至45%。

示范中心牛场饲喂菌草。

毛里塔尼亚国土面积中80%是沙漠,水资源匮乏,气候炎热。为此,示范中心带来的另一项重大突破,是在沙漠中规模化种植优质牧草。通过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紫花苜蓿实现一年收割12茬。2023年,他们又引进被誉为“幸福草”的中国菌草,开展种植试验与推广。

“菌草表现非常出色,年刈割5-6茬,年均亩产鲜草28吨,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特别受当地养殖户欢迎。”张洪恩说。这些牧草不仅解决了饲料来源问题,更悄然改变着当地的传统牧业模式。示范中心通过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技术培育的优质种牛,已经开始惠及当地牧民。2023年起,在中国驻毛使馆的支持下,已无偿投放85头种公牛,用于改良当地牛群品种,提升产奶和产肉性能。

宁夏作为全国十大牧区中唯一实现全境禁牧的省区,在草畜耦合、循环农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这些经验,正通过示范中心一步步植入毛里塔尼亚的土地。张洪恩介绍,2026年中心计划推进塞内加尔河流域稻草捡拾打捆项目,联合宁夏企业开展水稻全产业链合作,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

与此同时,新的胚胎计划也已获批。娟珊牛胚胎即将引入,示范中心将在原有三元杂交基础上实施四元杂交,进一步选育出耐热、高产的奶牛新品种。菌草种植规模也在持续扩大,苗圃基地已达100亩,未来三年将大面积推广菌草青贮饲喂技术,推动毛里塔尼亚奶业走向现代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中国专家王业收在现场讲解菌草扦插苗种植要领。

采访结束时,张洪恩向记者展示了另一张照片:中国专家王业收正现场讲解菌草扦插技术,数十名毛塔员工围站在旁专注聆听。他们身后,是沙海与绿洲之间那道清晰的界线,而他们的脸上,是求知的笑容……一抹自宁夏远道而来的新绿,正以中非技术合作的方式,在“一带一路”的另一端,茁壮生长。(宁夏日报记者 马雨馨 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