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东港:榛林绿山坡,沙壤生“金”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06:28 2

摘要: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6日讯榛林漫野绿,收尽金实笑意扬。走进日照市东港区汉家皋陆三村榛和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的榛子园,一片又一片、郁郁葱葱的榛树整齐排列,枝丫憋足了劲地往外舒展,在夏日更加绿得沉厚。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6日讯榛林漫野绿,收尽金实笑意扬。走进日照市东港区汉家皋陆三村榛和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的榛子园,一片又一片、郁郁葱葱的榛树整齐排列,枝丫憋足了劲地往外舒展,在夏日更加绿得沉厚。

随着最后一颗榛果被摘下,这片榛子园开始了养护期,等到来年又会开花结果。

“榛子树是一月份开花的,榛果一年一茬,每年7月份开始采摘,为期半个多月。”东港区后村镇汉家皋陆三村党支部书记、榛和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汉春华说。

后村的榛子产业以汉家皋陆三村为核心,依托榛和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企业”模式实现规模化种植与销售。

合作社成立于2020年,当年,汉春华带着村民开垦了眼前这片550亩的丘陵地。

荒草杂石被清理干净后,汉春华一眼看出这片地是沙壤土——这种土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弱,显然不适合种庄稼作物。

起初他也犯过愁,可在后续对地块做进一步勘察、翻整时,却渐渐发现了这沙壤土的好处。

“它虽说留不住太多水和肥,却格外疏松透气,根系扎在里面能自在舒展着呼吸。”汉春华心里一动,又特意查了榛子树的生长习性,发现榛子树耐旱,最怕根系积水闷着,沙壤土的特性正好对上了它的“脾气”。

于是在2021年,他先试着种下了第一批300亩榛子苗。看着苗子扎根后长得精神,后续便把规模扩大到了550亩,山上随之建起了水渠,还将整片榛林划成8个区域搞网格化管理,从采摘到养护都做得更精细,让这片曾不适合种庄稼的沙壤土,成了榛子树扎根生长的好地方,亩产能达到1000-1200斤。

每年7月,郁郁葱葱的枝叶间缀满硕果,农户们忙着采摘、分拣、装车,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榛果丰收,如何打开销路?一次偶然的机会,汉春华结识了辽宁本溪一家干果企业的负责人,可开拓市场的路一开始就不顺畅。对方起初并不看好他合作社的榛子产业——一边觉得榛子品质未必符合东北市场的口味,一边又认可当地的种植条件,话里话外都透着犹豫,合作意向模糊得很。

换旁人或许早打了退堂鼓,汉春华却没松劲。他耐着性子一次次沟通,还反复坚持邀请对方来实地考察。

在亲眼看过合作社500余亩榛林的网格化精细管理,尝过刚采摘的新鲜榛子后,企业负责人先前的疑虑渐渐散了——不仅认可了榛子的品质,也打消了对种植条件的顾虑,并且与汉春华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

就这么着,合作社的榛子总算有了稳定的销售市场。更难得的是,近几年榛子的收购价格始终保持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过。这稳稳的销路和价格,也为本村的榛子产业打下了一剂“强心针”,让大伙儿心里都踏实了不少。

谈到种榛子的经验,汉春华蹲下身摸着树根处说:“榛子树的根系为浅根性,主要分布于地表土层中,咱们这不被看好的沙壤土渗水性好,对榛子生长有利。”

就在前不久,汉春华为榛子产业注册了商标,产业发展开始走特色化、品牌化之路。

如今的汉家皋陆三村,靠着这片蓬勃的榛子产业,土地重焕生机,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让乡亲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更有效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

来年,汉春华打算在这片榛子林的基础上开始育苗,在总结经验中将除草、施肥、除虫害等流程更加精细化。

闪电新闻记者 霍平 通讯员 苑克龙 滕文凯 闫圣华 报道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