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是大病的预兆?医生:经常嘴臭,或是因为体内潜藏了几种疾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02:22 2

摘要:我得坦白说一句——长期口臭,绝不是小事。它可能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身体深处的信号弹。特别是那种持续性、反复性、用口香糖也压不住的臭味,如果你自己都能闻到,那已经不是“轻微”了。

嘴巴一张,身边人不自在。你以为只是“吃了点蒜”?可明明没吃重口味,早上刷了牙,嘴里却还是一股难闻的味道。

这种说不清的“臭”,不是所有人都有,却总有人被它困扰。门诊里,来查口臭的病人,不只图清新口气,更多是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

我得坦白说一句——长期口臭,绝不是小事。它可能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身体深处的信号弹。特别是那种持续性、反复性、用口香糖也压不住的臭味,如果你自己都能闻到,那已经不是“轻微”了。

临床上,我们把口臭叫做“口源性口臭”“非口源性口臭”。前者多半是牙周炎、龋齿、舌苔厚的问题;但后者,才是真正让医生警惕的。因为这类口臭,往往与消化、代谢、内分泌、肝肾功能甚至癌症有关。今天就带你摸清楚:5个容易被忽略的“口臭背后的病”。

第一种可能: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个病菌,70%的人有过,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有症状。它寄生在胃里,靠尿素生存,产生一种叫脲酶的物质,分解后释放大量氨气。氨味上行,就成了恶臭的来源。你刷牙再勤,也压不住从胃里飘上来的“臭”。

很多人以为胃不好是胃痛、胃胀,其实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早期胃癌,都可能没有明显胃部不适,只表现为口臭。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口臭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3倍。

想确认它是不是你的“臭源”,需要做呼气试验C14检查。一旦确定,治疗需要抗生素联合疗程,不能靠吃点益生菌糊弄过去。

第二种可能:慢性扁桃体炎或鼻后滴漏

有些人嘴臭,只在早上起床时特别重,白天好转。那可能不是胃的问题,而是鼻咽部的分泌物在作祟。

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这些疾病,会让鼻涕不断倒流到咽喉部,形成一个黏稠、滋生细菌的温床。这些细菌代谢产物就是臭味的来源。而且这种臭味偏“腐败味”,有点像馊水。

有个患者阿姨,天天含着薄荷糖,还是被孙子嫌弃“嘴巴臭”。一查,原来是慢性鼻炎导致鼻后滴漏,治疗鼻子后,口气问题也解决了。这种情况,靠刷牙是没用的。建议做鼻内镜、鼻咽部CT排查病因,找到源头,才能从根上解决。

第三种可能: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这个危险了,不是一般的口臭,而是“水果味”口臭。是的,嘴里飘着甜甜的烂苹果味,可不是好事。

糖尿病控制不好,体内胰岛素不足,导致脂肪代谢异常,产生大量酮体,其中的丙酮通过肺排出时,就带着特殊的气味。如果身边的糖尿病朋友口气突然变了,还伴随口干、多尿、乏力、恶心等症状,一定要警惕——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随时危及生命。

这种状态下,不是漱口的问题,是要送急诊的问题。血糖、血酮、电解质都要紧急处理,不能拖延。

第四种可能:肝功能异常或肝硬化

你知道肝脏也能让嘴臭吗?不是开玩笑,医学上有个词叫“肝臭”,是晚期肝病特有的口气表现——那是一种带有腐烂甜味的臭味,难以形容,但医生一闻就知道。

这是因为肝功能受损后,氨、硫化物和其他代谢废物无法被清除,通过呼吸排出,就成了口臭的来源。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还可能伴随黄疸、腹胀、出血倾向,这时候口臭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你有乙肝史、长期酗酒、常年熬夜肥胖,又出现莫名口臭,就别只盯着牙的问题了,要去查肝功能、B超、AFP,早点识别风险。

第五种可能:肾衰竭或尿毒症前期

曾有个中年男病人,来医院是因为老婆坚持“你嘴里有股尿味”,他还不信。一查,肾功能已经严重下降。这不是夸张,肾功能不全时,体内的尿素氮、肌酐等代谢物排不出去,会通过唾液腺和肺部代偿排泄。

就有了“尿味口气”。这种味道像是铁锈混着氨水,极具特征性。等到口臭出现,说明肾脏问题已经不轻了。

很多人以为肾病要等到小便有泡、血肌酐升高才算问题,其实早期肾损伤,口气变化就是“预警信号”之一。有高血压、高尿酸、糖尿病病史的人,别忽视这个细节。

要提醒的是,这5种疾病引起的口臭,刷牙、清洁舌苔、漱口水都治标不治本。它们的“气味”,不是从嘴巴发出来的,而是从身体深处“透”出来的。

怎么判断自己的口臭到底是哪一类?有个小技巧:闭嘴深呼吸3秒,然后用鼻子慢慢呼气,如果自己都能闻到不适味道,且早晚明显,那就不是单纯口腔问题了。

舌苔发黄发厚、口干口苦、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容易疲惫等伴随症状,也要引起重视。这些都是“内源性口臭”的蛛丝马迹。

也有很多人对口臭“麻了”,觉得习惯了、无所谓了。但我想说,那不是你能忍的事,而是你身体在喊救命的方式。很多慢性病,都是从一个“难以启齿”的小细节开始酝酿

从医生角度,我希望你把口臭当成一种“体征”,就像血压高了、血糖高了,也像皮肤黄了、眼睛红了,它不是孤立的,它是某个系统出了问题的“气味化表现”。

治口臭,不是靠含片,不是靠漱口水,而是要靠找到那个被忽视的“病根”。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林晓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相关性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2):112-115.
[2]李永昌.慢性鼻炎鼻后滴漏综合征诊治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34(7):523-526.
[3]赵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识别与应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6):455-458.

来源:任医生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