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开放”的国家:男女不注重隐私,性交易合法,政府给补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7 03:51 2

摘要:荷兰这个国家在全世界眼里,总被贴上“开放”的标签,尤其是涉及个人隐私、性交易和政府补贴这些事。说起隐私,荷兰人好像没那么在乎,街头红灯区里那些橱窗展示就够直白的,性工作者站在那儿,路人随便看,谈价格也直接。

荷兰这个国家在全世界眼里,总被贴上“开放”的标签,尤其是涉及个人隐私、性交易和政府补贴这些事。说起隐私,荷兰人好像没那么在乎,街头红灯区里那些橱窗展示就够直白的,性工作者站在那儿,路人随便看,谈价格也直接。

性交易合法化后,从业者得注册纳税,政府还管健康检查啥的。更特别的是,政府给残疾人补贴,让他们能买性服务,这事儿听起来挺新鲜,但其实有历史背景。

比利时最近也跟上,2022年把性工作去刑事化,2024年让从业者签合同拿养老金啥的。全球其他地方很少见这种操作,荷兰算领头羊。

早在中世纪,荷兰性交易就没完全禁过,当时是为了保护普通妇女不被侵犯,妓院得开在城外或指定地方。16世纪受西班牙和加尔文教影响,一度禁止,但实际执行松散。

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文学画作里常出现妓女形象,社会容忍度高,只要不闹事。18世纪中产阶级兴起,道德观严了点,但妓院还存在。1810年拿破仑占领时,强制注册和体检,红卡当工作许可。拿破仑走后,荷兰继续类似政策。

19世纪,反对声浪大,宗教团体、女权主义者、社会党人联合,1911年禁了妓院和靠妓女赚钱的行为,但卖性本身没违法。20世纪中叶,地方政府默许妓院存在。

1988年,性交易正式定为合法职业。2000年10月1日,妓院合法化,需要领牌照,从业者可当雇员或个体户,工会也接纳他们。目的是让行业透明,减少黑市。

合法化后,规矩一大堆。从业者得去市政厅注册,带照片和号码的通行证,客户必须查验,广告上得标明注册号。2009到2010年,法律提过把最低年龄升到21岁。2022年1月起,如果客户知道或怀疑性工作者被逼迫、剥削或贩运,得罚款。

疫情时,2020年3月15日妓院关门,7月1日重开,2021年5月18日全面恢复。没注册的从业者拿不到政府援助,只能偷偷干活。阿姆斯特丹红灯区是典型,性工作者多来自东欧、拉美、非洲,行业规模大,估计有5000到7000人。

政府设诊所专门为他们体检,减少性病传播。合法化本意是保护从业者,但问题没少,贩运案子还时不时爆出,警方加强打击跨境贩运。

隐私这块,荷兰人态度松。红灯区橱窗里,性工作者公开站着,路人直接议价,没啥遮掩。社会氛围就这样,男女谈性不扭捏,咖啡店卖大麻也合法,街头吸的不少。

2001年同性婚姻全球第一个合法,2002年安乐死通过,但条件严:病人得受不了痛苦,医生评估,家属同意。隐私不注重,但不等于没底线,政府强调同意和安全。比起其他国家,荷兰更注重个人选择,不爱管闲事。

政府补贴残疾人性服务这事儿,源于1992年一个法庭案。一个残疾男子打官司赢了,法院说残疾人也有性权利,政府该出钱。荷兰把这当基本人权,残疾人可申请福利金,用来付性工作者费用,每年最多12次。

不是随便给,得填表证明需求,社工审核。资金从社会保障体系出,覆盖全国。有些地方叫“Hookers for the Handicapped”计划,残疾人找专业性助理,服务包括按摩、亲密接触。德国也类似,但荷兰更系统。

补贴不是鼓励卖性,而是承认残疾人需求,帮他们过正常生活。批评者说这像用税款买性,但支持者觉得公平,残疾人别被边缘化。实际效果,黑市少了,从业者安全点,警方好管。

Nina de Vries就是这领域的代表人物。1961年1月21日她生在荷兰,父母政治活跃,爸是老师,妈是主妇。小时候接触大赦国际和反越战示威。16岁时妈自杀,这事影响她一生。17岁看电视报道“性帮手”,触动她。

1980年代学护理和治疗,1990年搬德国柏林,后去波茨坦。1990年代中开始探索残疾人亲密需求,1997年开工作室,提供性助理服务。起初给普通客户做按摩,1999年后专注智力残疾男性。客户常有唐氏综合征、自闭症或脑损伤,沟通靠笑或皱眉。

2003年收费一小时80欧元,在机构110欧元。德国医保不报销,但福利局偶尔帮穷人付。她不避讳“妓女”标签,但自称“性助理”,强调是助人自助。

Nina区分性助理和代理伙伴。性助理不是替身伴侣,而是个性化关系,不追求治疗,只帮残疾人决定性事。自决权在前头,客户想啥就啥,哪怕一小时只把手放肚子上。她觉得这不像妓业,得和客户及照顾者建深层联系。

2002年她在德国残疾自决研究所培训首批性助理。2003年受邀去苏黎世培训,但赞助机构遭抵制,捐款掉,项目停。2003年11月新组织成立,2004年1到6月她训6女4男。

从2004年起,瑞士德语区提供类似服务,2006年8月宣布扩展。她视客户为老师,强调平等,不怜悯。当前客户多重残疾、自闭或痴呆,她还管养老院和残疾设施。

德国不像荷兰那么开放,荷兰从1970年代就有性帮手,德国还没有,但她在变这情况。移居后,她在柏林和波茨坦生活工作,常出差教人。培训强调质量标准,学员学怎么温柔接近,找出客户真想啥。

荷兰政策没大变,但调整多。2000年后,旅游爆棚,阿姆斯特丹红灯区挤,居民烦噪音和治安。市政府缩区,关部分橱窗,加监控。

2010年代提高从业年龄到21岁,2020年代提案辩论。从业者最低工资、假期啥的纳入劳动法。反贩运加强,警方查跨境案。补贴继续,每年审申请,证明需医生签。

效果是登记人数升,黑市缩,但担心吸引外来人口。比利时更激进,2022年去刑,2024年从业者享医疗、失业保险、产假。政府说承认了才管好安全。

Nina还在波茨坦干,2020年代上采访,教在线课。她的工作推进行业标准,影响欧洲。荷兰社会辩论没停,支持者说自由是文明,反对者忧传统丢。国际上,有人学荷兰,当先锋;有人当反例,警过度风险。政策不是放任,得不断调边界。

荷兰的宽容从战后开始,二战后社会变,年轻人要自由,政府学妥协。1950年代青年文化涌,嬉皮士聚会,留长发喊爱和平。1960年代,阿姆斯特丹街头涂鸦,学生抗议,警方克制。1970年代成国家标签,游客注意红灯区和咖啡店。

21世纪,自由标签带麻烦。红灯区游客多,经济好但乱。市政府限游客进咖啡店,淡化宣传。性行业管健康、防贩运。补贴传闻有时夸大,其实限残疾福利。

毒品政策收紧,禁外国游客买大麻。婚姻平权和安乐死继续,医学法律界提新问题,如防滥用、平衡宗教。荷兰形象鲜明,有人赞先锋,有人警风险。

这些实践秀,法律改制度,人心难变。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步步试底线。开放是冒险实验。荷兰人知,自由有代价,既掌声也麻烦。红灯区咖啡店是表,里头是治理课。矛盾推政策上风口。争论远没完。

来源:源先生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