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有生活态度的人,总在不动声色间流露品味:案头常翻的《曾国藩家书》,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真能在字里行间咂摸出“事缓则圆”的处世哲学;身上那件始祖鸟,也绝非盲目追逐的标签,而是懂得在风雨中信赖其材质的笃定——他们选的从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背后的价值共鸣。
真正有生活态度的人,总在不动声色间流露品味:案头常翻的《曾国藩家书》,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真能在字里行间咂摸出“事缓则圆”的处世哲学;身上那件始祖鸟,也绝非盲目追逐的标签,而是懂得在风雨中信赖其材质的笃定——他们选的从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背后的价值共鸣。
就像古人对饮酒的讲究,从不是无谓的繁文缛节。温酒三沸的耐心,梅瓶曲线的考究,恰恰藏着对生活最细腻的鉴赏力——他们懂得,一只斟酒的瓶子,也能成为品味的注脚。陕西昭陵出土的唐三彩梅瓶,内壁还留着唐代“烧春酒”的酒渍,可工匠偏要在瓶身刻上缠枝纹——明明是驼队里的储酒器,却不肯放弃对美的雕琢。这只刻着“酒瓮”二字的粗陶瓶,藏着的正是古人与今人相通的追求:让每一件器物、每一个选择,都配得上自己对生活的期待。
一、器型里的生活热忱:从实用到入心的蜕变
陕西昭陵出土的唐三彩梅瓶,内壁还留着唐代"烧春酒"的酒渍,可工匠偏要在瓶身刻上缠枝纹——明明是驼队里的储酒器,却不肯放弃对美的雕琢。这只刻着"酒瓮"二字的粗陶瓶,颈部收束的弧度经过反复打磨,斟酒时酒线会像银链般坠入杯中,既不溅出也不拖沓。唐代《酒谱》里说"器型不正,则酒味失",看似讲的是实用,实则藏着古人的生活哲学:连盛酒的瓶子都要讲究,日子才不算敷衍。
宋代文人把这种"讲究"推向了极致,却藏得极深。故宫藏北宋定窑白釉梅瓶,高23.5厘米,口径仅3.5厘米,这个比例让持瓶者必须凝神静气才能倒出酒来——这哪里是设计缺陷,分明是提醒饮者"饮酒需专注"。更妙的是瓶身的曲线:从丰肩到胫部的收束,恰好形成一道"S"形弧线,恰似人在拱手作揖时的姿态。宋代《燕翼诒谋录》记载,文人雅集时必用梅瓶斟酒,"执瓶如揖客,倾酒如叙旧",把器物变成了人际交往的温柔注脚。
(清掐丝珐琅三多纹梅瓶 故宫博物馆藏)
元代工匠则让这份热爱有了更阔大的表达。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瓶身绘制的人物故事长达30厘米,却在肩部留出一道1厘米宽的素面——这处"留白"不是疏忽,而是给饮酒者留出想象的空间。景德镇窑工发明的"二元配方法",让梅瓶能承受更大的弧度,却依然保持"稳而不拙"的姿态,就像古人常说的"过日子要能伸能缩"。那些在窑火中淬炼出的釉色,藏着工匠对"恰到好处"的执着:青花不能太艳,否则夺了酒的风采;白釉不能太素,否则少了宴饮的热闹。
二、礼赠中的祝福密码:梅瓶里的"清平长乐"
南京博物院藏的明代永乐青花梅瓶,瓶底刻着"赏赐"二字,瓶身却画满了"松竹梅"——朱元璋赏赐徐达时,送的哪里是一瓶酒,分明是"岁寒不凋"的期许。明代《菽园杂记》记载,宫廷赠梅瓶有"三不赠":器型歪斜者不赠,寓意"心不正";纹饰断裂者不赠,象征"情不续";釉色不均者不赠,代表"意不诚"。这些规矩背后,是把生活态度装进器物的郑重:送出去的梅瓶,必须配得上心里的祝福。
(南宋青白釉雲纹梅瓶 台北博物馆藏)
文人之间的馈赠,更见心思。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过收到友人梅瓶的情景:"瓶身只绘半枝梅,留白处题'见梅如见君',酒未饮,心已暖"。那半枝梅不是画技不足,而是"话不说尽"的东方智慧;留白处的题字,比满瓶的繁花更显情谊。苏州博物馆藏的清代民窑梅瓶,颈部有个小缺口,却是当年江南文人"分酒赠友"的见证:一人留瓶身,一人存瓶盖,重逢时合二为一才肯饮尽——梅瓶在这里,成了牵挂的信物,让等待都有了形状。
民间的梅瓶礼俗,藏着最鲜活的生活气息。清代《清嘉录》记录,中秋时节,江南人家会把梅瓶装满桂花酒,让晚辈送给长辈,瓶身必贴一张红笺,写"瓶(平)安"二字。有户人家传下来的光绪年间梅瓶,内壁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原来是祖孙三代的饮酒记录:"光绪廿年中秋,祖父饮此酒得孙"、"民国八年,父饮此酒添丁"——这哪里是酒瓶,分明是家族的生命档案,让每一次斟酒都成了对生活的感恩。
古今的温柔接力:让热爱在当代延续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当代,梅瓶这只“器型之王”并未停留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梅见天工系列古树青梅酒,以梅瓶致敬传统文化,让这千年美学符号重新走进日常生活——其古树青梅酒选用复刻北宋汝官窑的梅瓶盛酒,既延续了“以瓶传情”的传统,更让东方美学的精髓有了新的表达。
(梅见酒器 手工反青花孤品梅瓶)
梅见梅瓶的外形设计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口小,小者自谦于世;肩阔,阔者可以担当天下重任;肚大,大者可容天下事;足空,空者可以容有不平而能脚踏实地。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的“谦以修身、阔以任事”的身份气度。
梅瓶之上,是一幅景德镇千年窑火淬炼出的东方精气神画卷。青花瓷匠人以古法反青花技艺手作梅瓶,化笔为刃,在瓶身上雕刻出古梅树的生命姿态,既有含苞待放的娇羞,亦有傲然盛开的烂漫,疏影横斜间,尽显“凌寒独自开”的坚韧与高洁,梅枝虬劲飘逸,俯转之间似有暗香浮动,氤氲出空灵深邃的意境。
每一只梅瓶皆由匠师全手工制作,独一无二,蓝白交融间尽显宋瓷风雅,叩之清越如磬,触手温润如玉,是不可复制的瓷艺孤品。
存梅之骨,酿者为上。梅见古树青梅酒甄选百年古树梅果,以原果原酿古法浸泡工艺续写东方酿造经典,在酒体的香气细腻度、层次鲜明度、醇厚持久度上产出更新鲜的体验。
将古树梅果与三年陈酿单一高粱酒入隆昌陶坛封藏2年,经由陶坛赋予酒体温润醇厚与独特的矿物气息;又经中国蒙古栎橡木桶陈化1年,由橡木桶为其增添深邃的焦糖香韵与优雅的木质芬芳。这六年时光的沉淀,使得“时间的味道”更加醇厚。
举杯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琥珀金晕染深绯红的酒色,荡漾着时光沉淀的印记。凛冽的古树青梅野韵与橡木桶赋予的东方檀香交织升腾,裹挟着山川岁月的厚重气息。前调的明亮酸度、中调的丰腴绵密、尾韵的深邃悠长。
(梅见酒器 手工反青花孤品梅瓶)
观之琥珀流金,品之余韵悠长,三重境界里,藏着是百年梅骨与山川岁月的私语。
当梅见的梅瓶斟出第一缕青梅酒香,或许突然懂得:读曾国藩的人,爱的是“慎独”背后的清醒;穿始祖鸟的人,取的是“实用”之中的精致;而珍视这只复刻千年的瓷瓶的人,品的是“传统”与“当下”交融的温润。
这群人的品味从不是刻意标榜,而是像梅瓶的曲线那样——内藏着对“收放有度”的理解,外显为对“器物载情”的尊重。他们让曾国藩的智慧融入日常抉择,让始祖鸟的品质服务于真实生活,也让梅瓶的祝福在举杯时流转——真正的生活态度,从来都是这样:不跟风,不将就,只选那些能与自己精神相契的人与物,让每一份热爱都落地生根。
来源:微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