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刊传世,讲述英雄传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4:17 2

摘要: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套斑驳陈旧的彩色版《大北新报画刊》,画刊为5日刊,16开本,长28.5厘米、宽21厘米,道林纸印制,封面刊名采用变形美术字,内页有照片、漫画、诗歌、剧本、小说等内容。这套《大北新报画刊》的主编,就是东北革命文艺先驱之一、中共党员金剑

金剑啸主编的《大北新报画刊》 贠占军/供图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套斑驳陈旧的彩色版《大北新报画刊》,画刊为5日刊,16开本,长28.5厘米、宽21厘米,道林纸印制,封面刊名采用变形美术字,内页有照片、漫画、诗歌、剧本、小说等内容。这套《大北新报画刊》的主编,就是东北革命文艺先驱之一、中共党员金剑啸。时光荏苒,英雄早已长眠,这套老画刊依然坚守岁月,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一位抗日英雄以笔为剑、长啸当歌的传奇人生。

金剑啸 贠占军/供图

以笔为剑,抗击文化侵略

据《金剑啸传》一书记载,1910年12月,金剑啸出生在沈阳的一个满族家庭,3岁时随家人迁到哈尔滨。父亲金蕴章老实本分,是个靠刻字手艺支撑全家温饱的工人。耳濡目染之下,年幼的金剑啸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日后从事文学艺术工作打下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进步思想奔流,当时只有十几岁的金剑啸开始向进步报刊投稿,并加入进步报纸《晨光报》任副刊编辑。1930年,金剑啸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很快掌握了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技巧,开始利用所学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他的表现引起了党组织的注意。1931年春,金剑啸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的热情自此更加高涨。

1931年8月,金剑啸被党组织派回家乡哈尔滨开展工作。很快,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开始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连篇累牍地宣传所谓“共存共荣”,妄图麻痹东北民众。为打破日本侵略者的美梦,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反日宣传活动。中共哈尔滨市委成立后,金剑啸担任中共哈尔滨西区(现道里区)区委宣传委员。从此,他便成为哈尔滨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活动家。

在哈尔滨的日子里,金剑啸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开办“天马广告社”,为哈尔滨反日文艺工作者和左翼作家提供活动地点;利用广告业务收入,贴补从事革命宣传的花费,接济革命同志;为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满洲红旗》创作宣传插画;组织抗日团体“星星剧团”排练进步节目……当时经常可以看到他一边嚼着又干又硬的“黑列巴”一边忙着工作,只为用手中的笔英勇抗击日寇的文化侵略。

在当时日伪的残酷统治下,制版用具如铁笔、钢板等均属严禁品,一经查实后果不堪设想。金剑啸自然深知其中危险,但还是毫不畏缩,坚持插画制版,出色完成了组织交办的各项宣传任务。

长啸当歌,划破黑暗夜空

面对日伪政权愈加残酷的高压统治,中共满洲省委也加强了对反日宣传干部和左翼作家群的领导,巧妙地利用公开发行的各类报刊进行抗日宣传,金剑啸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东北抗日烈士传》一书记载,金剑啸回到哈尔滨后,曾协助创办或供职于《民众报》、《哈尔滨新报》、《大同报》副刊《夜哨》、《国际协报》副刊《蓓蕾》、《黑龙江民报》副刊《芜田》、《大北新报画刊》等报刊,通过文艺作品开展革命活动。

姜椿芳是金剑啸在哈尔滨工作期间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见证了金剑啸在哈尔滨的战斗足迹。据《姜椿芳传》一书记载,1933年8月,金剑啸和姜椿芳以及罗烽等一起在《大同报》上创办了文艺副刊《夜哨》,并创作了一系列富有战斗寓意的刊头画。副刊从8月创刊,到年底共出了23期,最后因为刊载描写东北抗联生活的小说《路》,引起敌人的怀疑,被勒令停刊。

1935年,金剑啸受组织委派,赴齐齐哈尔担任《黑龙江民报》副刊编辑,将原本毫无生气的副刊变成了播撒抗日火种的阵地。他用“巴来”作为笔名发表了长篇叙事诗《兴安岭的风雪》,赞颂东北抗日游击队的英勇事迹:“穿过黑夜的暗网,不就是黎明的微光?”不久,由金剑啸组织的业余剧团“白光剧社”公演的进步话剧引起日伪当局的注意,遭勒令停演,他被迫于1936年年初回到哈尔滨。

此时的金剑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随时会有被捕的危险,但仍毫不畏惧,继续寻找宣传抗日思想的阵地。他打听到日本人山本久治主办的中文版《大北新报》附属刊物《大北新报画刊》因承办人孙惠菊经营亏损而暂时停刊,于是便与姜椿芳商量,决定接手《大北新报画刊》,占领这个宣传阵地。他们凑了200元钱,租借了《大北新报画刊》的主编权,金剑啸担任主编,姜椿芳、任震英和侯小古等共产党员参加采编工作。

经过紧张筹备,全新的《大北新报画刊》于1936年4月20日出版,充分利用内容不受日伪警特机关审查的有利条件,刊登大量报道、诗文、漫画等作品,巧妙迂回地揭露日伪统治的黑暗本质,深受民众欢迎,销量大增。金剑啸曾以“柳倩”为笔名在画刊上发表短诗《哑巴》,对日本侵略者统治下东北人民没有言论自由的现状表示谴责:“虽然天给了一片嘴,然而却给浊的空气封住了,封得呼吸都要窒息,于是你便遭受着哑巴的待遇。”

在《大北新报画刊》新办致辞中,金剑啸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为艺术而艺术”的避世文风,除在刊物上刊载进步作品外,还通过画作《从地下来》,诗作《兴安岭的风雪》《哑巴》,剧作《海风》及译介作品《我的第一只鹅》《渡支布鲁次河》等,揭露日伪政权的丑恶本性,鼓舞东北民众进行抗争。

“一粒土泥”,孕育花之芬芳

据《东北烈士纪念馆文物的述说》一书记载,敌人对金剑啸的反日宣传行动有了察觉,组织过数次围捕行动,但都被他避开。直到1936年6月9日晚,金剑啸突然接到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病重的消息,立即在次日出版的《大北新报画刊》上刊载了《高尔基突然病危》的报道,并附上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公演高尔基剧作《夜店》时全体演员的剧照。画刊一出版,立即引起敌人的注意,日本社长山本久治大发雷霆,怀疑“画刊编辑部里有共产党”。

此时,日伪当局正在秘密策划对北满共产党组织和抗日群众进行大逮捕。6月11日晚,哈尔滨宪兵队收到齐齐哈尔宪兵队电报,通知“逮捕金剑啸”。6月13日下午,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便衣特务突然闯入《大北新报画刊》编辑部,蛮横带走了正在创作的金剑啸,同在的其他工作人员甚至是来发广告、订报刊的无关人员也一并被捕。

审讯中,日本特务对金剑啸威逼利诱并施以重刑,妄图从他口中获得中共地下组织的情报,但他始终铁骨铮铮、拒不回应。被羁押期间,他不忘积极组织狱友学习进步思想、朗诵进步诗作,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骨。

百般审讯后没有任何“收获”的敌人认定金剑啸为“北满抗日活动的重要组织者”,特意将他从哈尔滨单独解送到齐齐哈尔关押,并最终决定“执行死刑”。

1936年8月15日,齐齐哈尔北门外刑场上,金剑啸无所畏惧,大声斥责敌人,仰天大笑迎接敌人的子弹,时年26岁。

噩耗传开,著名左翼作家萧红写下悼诗:“将来全世界的土地开满了花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定要记起!亡友剑啸就是这开花的一粒土泥。”

金剑啸牺牲后,他的家人冒着危险把他主编的全部11期《大北新报画刊》藏匿起来,并于1948年献给东北烈士纪念馆。这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套《大北新报画刊》,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留至今,教育后人,如金剑啸一般也化身“土泥”,继续孕育出芬芳。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