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城市还在沉睡,星光尚未退去,凌晨两点,辽宁北票庄头蔬菜批发市场的铁门已被轰然推开。车灯划破夜色,一辆辆载满蔬菜的农用车陆续驶入市场,空气中弥漫着蔬菜的清香。这里是辽西最大的番茄集散中心,也是“北票番茄”品牌走向全国的第一站。每天,大量的番茄从这里出发奔赴东北
摘要:当城市还在沉睡,星光尚未退去,凌晨两点,辽宁北票庄头蔬菜批发市场的铁门已被轰然推开。车灯划破夜色,一辆辆载满蔬菜的农用车陆续驶入市场,空气中弥漫着蔬菜的清香。这里是辽西最大的番茄集散中心,也是“北票番茄”品牌走向全国的第一站。每天,大量的番茄从这里出发奔赴东北、华北乃至俄罗斯和东南亚。
从田间到全国:番茄之乡的交易热土与品牌崛起之路
——北票市农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有限公司的使命与担当
当城市还在沉睡,星光尚未退去,凌晨两点,辽宁北票庄头蔬菜批发市场的铁门已被轰然推开。车灯划破夜色,一辆辆载满蔬菜的农用车陆续驶入市场,空气中弥漫着蔬菜的清香。这里是辽西最大的番茄集散中心,也是“北票庄头营番茄”品牌走向全国的第一站。每天,大量的番茄从这里出发奔赴东北、华北乃至俄罗斯和东南亚。
晨曦中的交易热土
凌晨三点的庄头市场,早已人声鼎沸。农户们将一箱箱色泽鲜艳的番茄整齐码放,采购商在采购点前俯身挑选、仔细验货,质检员穿梭其间抽样检测,物流车辆排队等候装货发车……这繁忙有序的场景,勾勒出一幅生动高效的“番茄交易图”。
“咱们北票的番茄,甜度高、果肉厚、耐储存,市场上认这个牌子!”常年在此批发番茄的老菜农一边整理货筐,一边自豪地说道。他身后,刚从自家大棚采摘的粉红色番茄,饱满鲜亮,每一颗果实都凝结着他日复一日的辛勤汗水。
从“煤城”到“番茄之乡”的蜕变
北票,曾因煤而兴。早在1907年,这里就为满足煤矿开采工人生活需求而开始种植蔬菜,但真正的产业转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84年,一场罕见的雹灾让裸地蔬菜几乎绝收,却意外让保护地蔬菜崭露头角。这次灾害让北票人坚定了“摆脱靠天吃饭”的决心,逐步发展起以日光温室为核心的设施农业。尤其是番茄,因其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逐渐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品种。1999年,农业部认定北票市“庄头营”牌番茄为A级绿色食品;截至2009年末,北票番茄保护地面积达到17.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5.3万亩,冷棚2.2万亩;2012年,“北票番茄”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北票被命名为“日光温室越夏番茄全国第一县”,年产量近200万吨,正式跻身“中国番茄之乡”行列。
市场的革命:从混乱到规范
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过去,庄头市场也曾面临诸多问题:中间商垄断定价、标签混乱、溯源缺失、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农户的切身利益,更阻碍了区域品牌的打造。
2020年,在北票市政府推动下,北票市农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接手市场运营管理,以“助农兴企,实干兴邦”为企业精神,深入践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服务理念。通过搭建统一的交易平台、推行标准化分级定价、强制使用“庄头营”地理标志标签并构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彻底打破了以往的交易壁垒,保障了农民的定价权,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不止于“管市场”:深耕产业链,激活品牌价值
农联公司并未止步于“市场管理者”的角色。他们深知,真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与品牌价值的提升。为此,公司正积极推进三大核心举措,为“北票庄头营番茄”注入新动能:
——建设番茄深加工基地:与食品企业深度合作,开发番茄酱、番茄汁、番茄干等多元化产品,将新鲜番茄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
——打造“番茄+”农旅项目:推出番茄采摘节、农业研学基地、番茄主题民宿等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搭建电商直播基地:开展农民主播培训,借助抖音、淘宝等平台直播推广“北票庄头营番茄”,拓宽线上销售渠道,让品牌触达更多消费者。
品牌之光:从北票走向全国
如今,“北票庄头营番茄”已不再是单纯的地域产品,更成为代表品质的符号、传递信任的标志。每天凌晨,当第一批番茄从庄头市场发往沈阳、北京、哈尔滨乃至更远的城市时,它们承载的是清甜的口感,是一家企业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不变初心,更是一个农业大县(市)转型升级的坚定决心。
曙光初现,番茄正红。北票庄头营番茄不止于新鲜,更在于安心;不止于立足乡土,更在于走向全国,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名副其实的“黄金产业”。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