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想“加速跑”?3条关键路径一戳就透!整县推进搭框架、产业集群强动力、文化活化塑特色——依托国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各地正找准适配自己的发展节奏,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扎实迈进。
乡村振兴想“加速跑”?3条关键路径一戳就透!整县推进搭框架、产业集群强动力、文化活化塑特色——依托国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各地正找准适配自己的发展节奏,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扎实迈进。
产业集群:乡村经济的“强引擎”,产业园是核心载体
整县推进下的产业集群,是乡村经济的“强引擎”,而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是搭建这一引擎的核心载体,尤其在打造“农业+文化+旅游”融合集群上作用突出。
拿广东清远清新区来说,当地的桂花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串起加工、冷链、休闲渔业链条,做成了年产值超20亿元的产业带,还创新加入“认养农业”模式——消费者线上认养鱼塘或果树,通过直播查看养殖、种植过程,成熟后可选择自提、配送,或带着家人来园区体验捕捞、采摘,认养客户还能免费获赠漂流、温泉门票。
这一招既让桂花鱼、水果的“预售率”提升了60%,又把“认养客户”变成“游客”,进一步带火周边消费,让产业协同效应更明显。
乡村振兴新工具:农文旅园区平台带火清远20亿产业,认养+文旅模式能复制吗?费者实时查看的直播衔接,到文旅权益的自动绑定、后续配送或自提的流程跟踪,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系统打通“信息壁垒”。
政策托底:土地流转+资金整合,激活闲置资源
政策的“及时雨”,则为乡村发展筑牢了保障。不少地方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整合,让零散的资源聚起来、活起来,实现效益最大化。比如清新区三坑镇,就用了个“政府兜底”的巧办法:针对闲置用地流转的风险,政府主动承担保障责任,把村里没人用的土地集中起来,打造成了民宿集群。这一招不仅盘活了“沉睡”的资源,还让村集体年收入一下子增长了44万多元,为乡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文化活化:从“老手艺”到“新IP”,守住乡愁赚收益
如果说产业是乡村的“骨架”,那文化就是乡村的“灵魂”。把非遗、民俗这些本土文化挖出来,变成能体验、能带走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才有独特吸引力。清新区的沙河鸟笼工艺就是个好例子,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开发小巧的鸟笼手信,既让老手艺活了起来,又做成了年产值800万元的产业,成了当地响当当的文化IP。
广西田林县则围绕“那”文化(壮族农耕文化)做文章,建爱善庄园、灵芝小镇,还把旅游和非遗节庆绑在一起,游客来了能逛庄园、采灵芝,还能参与民俗活动,形成了“吃住行游购”的完整文旅闭环,直接带动9个村集体增收110万元。这种“文化变产品”的思路,既守住了乡愁,又赚来了收益。
协同发力:产业与文化“手拉手”,避免“千村一面”
其实在乡村振兴里,产业集群和文化活化从来不是“两条路”,而是要“手拉手”往前走。产业集群能为文化活化提供场地、资金这些实在支撑——比如有了产业园,非遗展示、民俗活动才有固定举办地;
而文化活化能给产业集群“加分”,让农产品、旅游项目有了独特故事,避开“千村一面”的尴尬。像清新区的认养农业,就融入了“体验农耕文化”环节,认养客户采摘时能学编竹篮、听农俗故事,让“认养”不只是买产品,更是买体验,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未来路径:抓政策、强产业、挖文化、育人才
往后走,乡村振兴还得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力:跟着国家政策走,把本地的资源优势用足;把产业集群做得更扎实,比如扩大认养农业范围,从水产、水果延伸到蔬菜、家禽,让农业既“高产”又“高值”;
深挖文化资源,打造更多让人记住的地域IP;同时多引人才、多育人才,比如培养懂直播运营的“认养农业管家”,给乡村发展添上“智囊团”。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套“产业+文化”的协同模式,加上认养农业这类创新玩法,未来还会不断优化完善——比如把认养订单和村集体收益挂钩,让村民更主动参与;把文化体验融入认养全流程,让模式更有特色。这些经验能给更多乡村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一步步落地见效。
来源:春哥聊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