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300年的埃及木乃伊腿上,树皮绷带与树脂凝固成最早的“骨科外固定”;19世纪战地医院里,截肢锯在41%的死亡率中嘶鸣;而今天,毫米级的机器人正在骨折断端植入干细胞。人类与骨折的斗争史,是一部充满勇气与创新的外科史诗。
对于骨折的治疗大家的刻板印象里基本上就是:严重的有条件就手术,不严重的就打石膏或者捆夹板。
事实上关于骨折的治疗方式,其实也是一场随着时间不断进化。
公元前300年的埃及木乃伊腿上,树皮绷带与树脂凝固成最早的“骨科外固定”;19世纪战地医院里,截肢锯在41%的死亡率中嘶鸣;而今天,毫米级的机器人正在骨折断端植入干细胞。人类与骨折的斗争史,是一部充满勇气与创新的外科史诗。
在外行人看来,骨折了追求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让骨折能够更快很好愈合,包括做些什么,吃些什么。
而医生则知道,我们骨骼有着惊人的自我愈合能力,所以医生追寻的是如何引导加强这种自愈能力。
在古罗马庞贝古城的考古现场,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特殊的遗骸——小腿胫腓骨骨折愈合的男性骨骼。断裂处形成的骨痂表明:这个罗马人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前至少生存了两年。没有夹板,没有手术,他的骨折如何愈合? 答案藏在人类骨骼惊人的自愈能力中,而数千年来的骨科医生们,都在寻找引导这种自愈力的最佳路径。
公元前1300年的埃及纸草书记载了最早的骨折处理方案:用新鲜树皮包裹伤肢,浸透蛋清与树脂,在干燥硬化后形成原始固定。1902年埃及出土的木乃伊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一例公元前300年的胫骨骨折愈合良好。而在东方,《周礼》记载的“疡医”已专攻“折疡”(骨折)。东汉名医华佗更创制“麻沸散”实施开放性骨折手术,可惜医术失传。
中医正骨在此时期绽放异彩。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四步法则:“一揣摸、二拔伸、三捻正、四固定”,其中杉树皮夹板成为传世神器。这种不起眼的材料轻如羽毛却韧如钢丝,更暗藏三大玄机:
X光隐形:透视检查时完全不遮挡骨影
弹性变形:随肌肉活动自动调整压力
呼吸式固定:间隔捆扎保持血运通畅
宋代《夷坚志》记载的“八段锦”骨折康复操,比西方功能锻炼理念早了800年。而最惊艳的发明来自元代危亦林——当欧洲医生还在用蛮力拉扯脊柱时,他设计的悬吊复位法利用自身体重牵引胸腰椎骨折,比1927年英国戴维斯发明的同原理技术早600年。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对于骨折的治疗就已经有了完整体系,且成效显著,直到目前中医骨伤对于骨折的治疗地位依旧是无法取代的。
二战时期,伤残战士剧增,骨科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骨科固定书层出不穷,比利时医生兰伯特(Albin Lambotte)用纯银接骨板固定骨折,为避免金属反应甚至每日让患者饮用矿泉水——他未曾想到,百年后钛合金内植物将与人体完美相容。
德国医生库彻(Gerhard Küntscher)设计的V形髓内钉在苏德战场救回数千肢伤士兵。这种插入骨髓腔的钢钉犹如“内建桥梁”,使股骨干骨折死亡率从80%降至20%。
1958年瑞士阿尔卑斯山的一场学术风暴,催生了影响深远的AO学派(内固定研究学会)。他们提出的四大原则至今仍是骨科圣经:
1.解剖复位:精确拼接骨块如钟表匠
2.坚强固定:钢板螺钉构建钢铁长城
3.保留血运:轻柔操作保护软组织
4.早期锻炼:术后次日即活动关节。
当西方追求机械稳固时,东方智慧悄然绽放。1958年,天津医院方先之教授融合中医正骨与西医技术,创立中西医结合疗法:柳木夹板替代石膏、手法复位避免开刀、中药熏蒸促进骨痂。这套体系被国际誉为“CO学派”(Chinese Osteosynthesis),其核心“动静结合”理念后来被西医接纳——90年代研究证实:适度微动可刺激骨痂生长。
可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关于骨科骨折治疗方法的探索并未停下脚步。
1995年,瑞士达沃斯的工程师与医生围坐实验室,凝视着革命性设计——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钢板底面布满波浪凹槽,使接触面积减少50%,如同在骨与钢板间架设微型高架桥,让血管自由穿行。
更惊艳的发明接踵而至:
锁定钢板(1995年):螺钉与钢板螺纹咬合,形成稳固“内支架”
LISS系统(1999年):经皮插入钢板,避免切开暴露骨折端
PC-FIX点接触板:仅通过离散触点固定,保留90%骨膜血运
这些技术催生MIPPO理念(经皮微创钢板置入):医生在远离骨折端的位置切开小口,如同通过邮筒投递钢板。2000年德国汉诺威医院报道:采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粉碎骨折,感染率从12%降至1.5%,骨不连发生率仅2%。
骨科各种固定物的发明,让骨科手术飞速发展。时至今日,打印骨骼和细胞再生技术,也悄然影响着骨科骨折的治疗。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打印出全球首个钛合金仿生椎体,微孔结构模仿松质骨,孔隙率达83%,允许新生骨组织长入金属。而在实验室里,3D生物打印机正用含干细胞的生物墨水逐层构建活性骨。
更前沿的探索已抵达分子层面:
基因靶向治疗:注射BMP-2(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载体,持续刺激成骨细胞
智能内植物:内置传感器的钢板实时监测应力变化,APP提示骨愈合进度
外骨骼机器人:脑机接口控制的机械骨架,骨折当日即可下床行走。
也正因如此,骨折的治疗手段可真是太多了,如何选择呢?成了很大的难题。
可这有什么可烦忧的呢?
还记得我们文章一开始说到的一句话吗?
对于骨折,外行人是想要找怎么好得快?
而医生做的是如何把我们骨骼惊人的恢复力引导好。
是呀!永远不要忘记一点,我们骨骼有非常惊人的恢复能力。
对于骨折的治疗,很多时候不同的医生会给出不一样的治疗方案。比如:
你问一个不擅长做手术的医生,那么他觉得依据自己治疗经验,你的骨折情况可以保守治疗,那么他可能就会建议你保守治疗。
你问一个非常擅长手术的医生,他不太喜欢或者不太擅长保守治疗的方式,那么他高低会根据你的情况推荐你一种适合你的手术方式,比如不怎么严重也没啥移位的他可能建议你打个石膏休息,不太稳定的需要复位的他可能会建议你穿几颗钢针,在严重一些他可能就会建议你考虑手术了,并告诉你这样的手术他做得很多。
所以其实不必对此太过焦虑,你不管如何选择,只要遵从医生的建议,那么就说明你的问题不是独一份,以及相信自己骨骼惊人的自愈能力,每一种治疗方式的选择都是医生给你骨折愈合做最好的引导。
来源:骨科康复小段